张玉海
(青海省玛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813599)
出血性败血病是青海牦牛比较常出现的病症,牦牛的适应能力强,在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到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影响,出血性败血病偶有发生,这对牦牛养殖的效益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加强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就显得比较关键。
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生没有季节时间的限制,在全年的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发病的时间有着不确定性,很少发生短期暴发性流行。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生有着比较强传染性,主要是通过飞沫以及消化道的途径传播的,而通过蚊虫的叮咬也比较容易传播,病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对外界环境耐受能力差,相应强度日照和紫外线能将病原体杀死,而采用普通消毒的方式也能将其杀死[1]。出血性败血病的发生多在潮湿闷热夏秋季比较多,牛群身体抵抗能力强的时候巴氏杆菌没有明显致病性,牛群受到应激因素影响的时候,身体的抵抗力下降,杆菌会表现明显致病能力。
牦牛在出现出血性败血病的时候会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症状,病症的潜伏期在2~5d左右,结合症状能分成不同的类型,有败血性以及肺炎型、水肿型等,败血型的发病时间短,发病也比较急,发病的时候牦牛的体温会迅速上升到42℃,牦牛的采食量会大大下降,精神不振,心跳比较迅速,很多时候是来不及治疗就死亡。通过对牦牛出血性败血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解,能够在预防工作的开展方面提供参考,有助于及时解决处理[2]。
通过对病死牦牛进行解剖能发现,一些病死的牛膘情相对好,鼻孔当中有黏液,咽喉部位以及头颈部位,会有炎性水肿。而败血型的病死病例当中主要是表现出可视黏膜、浆膜有诸多细小的出血点,淋巴结的出血水肿表现的也比较突出,肛门突出,血液无法正常凝固[3]。一些病死的牦牛眼角以及鼻孔会有大量血液,腹腔中有蛋黄色的腹水,还有的是胃肠道出现急性卡他性炎症的病变,一些是呈现血性炎症的病变,肠道出血比较严重。
其一,环境管理。牦牛出血性败血病对牦牛的危害性比较大,所以在防治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举措进行应对,保障防治的质量效果。病害的传染性强,但有比较强可控性,所以做好预防工作显得比较重要,首先就要从环境的管理方面加强重视,做好环境通风的工作,保持阳光充足,还要注重饲养的密度,能够有充足生存空间,避免牦牛发生交叉感染的病原体,养殖场地内要保持干净卫生,对于出现的粪便要及时进行消毒清理,避免发生病菌[4]。
其二,药物防治。出血性败血病的防治中采用药物防治是比较关键的手段,做好预防接种的工作,增强牦牛的抗病能力。对于确诊的牦牛要注重将患病牦牛单独隔离养殖,通过解热镇痛纠正酸中毒、消除水肿、抗菌消炎的原则实施治疗。牛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以及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按照2 mg/kg·bw以及 0.1mL/kg·bw的剂量每天2次,连续3d一个疗程。对于体温升高的病牛进行肌肉注射30%安乃近,剂量按照 10 mg/kg·bw,而如果是水肿比较严重以及存在呼吸障碍的,进行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注射液250mL,到呼吸正常为止。另外就要从冬春季的防寒保暖的工作方面加强重视,注重通风换气增强牛群运动量以及饮水次数。通过从这些方面得以强化完善,这对保障牦牛的健康生长有着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青海牦牛在海拔高的地区生长,发生出血性败血病对牦牛的健康产生直接威胁,所以在防治疾病的时候就要从环境的管理以及药物防治角度出发,针对性应对,做好日常的监管,从基础工作方面完善才能保障疾病的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