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雪萍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461300)
附红细胞体最先是在脾脏切除的实验鼠中发现的,而后美国科学家在猪体内发现了类球状血虫体, 最终这一血虫体被命名为猪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不仅能够感染猪,对牛、马、羊、兔、狐、鸡、犬、猫以及人都有感染能力[1]。 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隔离,目前在美国、南非、阿尔及利亚、葡萄牙、芬兰、英国、比利时、日本、巴西、意大利、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均有本病的报道。
国际上目前对附红细胞体的分类有一定的争议,有些人认为附红细胞体属于原虫,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属于立克次氏体,目前, 分子生物学实验表明附红细胞体的基因序列与血巴通氏体有着较强的相似性,也就是说附红细胞体有可能属于支原体属。猪附红细胞体呈环形或半月形, 一面凹一面凸, 直径在0.8~2.5μm 之间,有时呈单个存在,有时呈链状或簇状[2]。 用革兰氏染色法进行染色,附红细胞体呈阴性,姬萨姆染色法呈淡紫红色,由于附红细胞体仅能依附红细胞进行增殖, 所以在进行体外培养时不能用无细胞培养基。 猪附红细胞体有运动型,且运动能力与体积成反比。 该病原微生物对干燥环境和碱性消毒剂的抵抗能力较弱,但在酸性消毒剂中活力呈增强趋势。
猪是猪附红细胞体的唯一宿主,猪附红细胞体可感染各个年龄阶段、各种品种、各个性别的猪,其中以体弱的猪和仔猪的发病率最高。 有学者认为啮齿动物和吸血节肢动物可以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对该疾病进行传播, 除此之外猪附红细胞体可以经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形成垂直传播,同时当健康猪舔舐患病猪断尾的伤口或误食、 误饮了患病猪血液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则很有可能造成本病的发生。 一些错误的认为操作,如断尾钳、注射器的交叉感染以及阉割或人工授精时造成的血行性传播也会引发该疾病。
该病的潜伏期为3~15d,断奶仔猪发病后常呈稽留热,体温41℃~42℃,有时会有黄疸的症状,耳尖、四肢、腹部的皮肤呈暗红色。 有一些猪呈慢性经过,表现为销售、可视黏膜苍白,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生长发育变缓,呼吸困难。 母猪感染该疾病后通常不发情或发情后屡配不孕,怀孕后也会表现为流产、死胎,乳房和外阴水肿, 流产的胎儿皮肤发红。 公猪患病后表现为性欲降低,精子质量变差[3]。
剖检患病猪可以发现,全身脂肪和内脏器官苍白或黄染,皮肤也是苍白或黄染,血液稀薄,虽能凝固但呈水样,胸腔和腹腔以及心包腔内有积液,肝脏质硬、肿大,胆囊内充满胆汁,胆汁为胶冻样,膀胱黏膜有点状出血,脑室积液。
5.1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诊断, 如果需要确诊则需要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患病动物静脉血液置于载玻片上后用生理盐水稀释,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球形、逗号形和杆形的虫体,采集到的血液用姬萨姆染色可以看到红染的小体。此外,还可以应用PCR 法对该疾病进行诊断,不论是猪附红细胞体的PCR 诊断方法还是猪附红细胞体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都能够很高效的疾病进行检测。
5.2 治疗 对于患病猪通常用解热药物配合抗菌药物来治疗,但仅在发病初期有一定的效果,病程稍长则疗效欠佳。 新胂凡纳明、对氨基苯胂酸钠、贝尼尔、土霉素、盐酸咪唑、黄连素、氯苯胍等药物均为治疗猪附红细胞体的常规药物, 但都仅能起到缓解症状、辅助治疗的作用,并不能将虫体完全去除。 病情比较严重的患病猪通常需要强心补液, 可以选择右旋糖酐铁配合维生素和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暂时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没有预防该疾病的疫苗,所以采取综合式的预防方法十分必要。 首先应当加强饲养管理,给生猪营造较为舒适的环境,避免猪群应激,定期的对猪舍进行清扫和消毒,避免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另外, 由于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播媒介包括啮齿动物和吸血节肢动物,所以应当做好防蚊灭鼠工作,避免经这些动物传播疾病。在饲养管理人员进行打耳标、断尾、免疫接种等饲养管理活动时应当注射器械的消毒,避免在这些活动中造成交叉感染。 场内的母猪应当定期进行猪附红细胞体的检测, 如果发现体内有该病原微生物应当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且不应用于种用,避免垂直传播。 由于土霉素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且该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可以作为预防性用药,所以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可以用土霉素拌料。 在引入生猪时要注意不从疫区引入,新引入的生猪要严格隔离确定健康后再混群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