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章梅
(黔东南州农业农村局饲草饲料站 556000)
据行业统计,截止2020年12月,全州肉牛存栏52.4万头,出栏肉牛20万头, 建有肉牛育肥场125个,人工授精示范点31个,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43个,设计年出栏100头及以上生产主体45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合作社77个;全州肉羊存栏30.25万只,出栏肉羊26.4万只,建有肉羊标准化示范场16个,人工授精示范点26个,适度规模家庭牧场437个,设计年出栏200只及以上生产主体25个,市级龙头企业2个,合作社36个。
我州大部分县对牛羊产业重视不够,没有将牛羊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12月产业统计数据看,全州设计年出栏100头以上肉牛育肥牛场45个,设计年出栏200只以上肉羊场25个,但都较为分散不集中。
从2020年7月对全州13个牛场和4个羊场调研的情况看,13个牛场存栏牛4923头、能繁母牛1135头,理想情况下,按照70%产子率一年可产牛犊795头,仅占13个牛场育肥牛的20%左右,80%的育肥架子牛需要外调解决;4个羊场存栏羊560只、能繁母羊110只,按照1.5的比例一年可产羊羔165只,占育肥羊的36%左右。
由于在黔东南州牧草种植多在偏远的山地,土地零散不连片、不利于机械生产加上劳动力成本,生产每吨青贮饲料成本在480~550元,从贵州省其他地方调运的全株青贮料调运落地价在750~850元/吨,饲草生产成本偏高也制约了肉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因长期靠大量外调牛羊进行育肥,基层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大,新发动物疫病和长途调运应激反应,威胁到养殖及产业发展安全。二是多数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不强,没有很好执行调运隔离措施和进出场消毒制度,养殖场无关人员随意进出,导致动物疫病暴发的可能性激增。
肉牛产业资金需求量大,并且存在抵押物不足、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民发展肉牛、肉羊产业普遍缺乏资金。当前,除了针对贫困户投放的养殖扶贫资金外,国家、省、州还没有出台统一的扶持意见,肉牛产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在牛产业发展方面,一是育肥牛以黄平为核心辐射带动施秉、镇远、岑巩、黎平等县育肥牛产业发展,其中黎平县以黎平黄牛为主导产业进行培育;二是以乡镇区域为单位打造万头牛镇,以现有规模养殖场或者引进大型成熟养殖企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家庭牧场)”,推广龙头带农户、通过企业保底的方式开展分户饲养、集中育肥的模式,成熟一户发展一户,带动产业稳步发展。
在羊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以岑巩湖羊拉动做好天柱、镇远、榕江、雷山等县羊产业发展;二是要充分利用全州天然灌木林优势发展山羊生产,通过天然放牧和舍饲集中育肥的方式,宜牧则牧、放养结合;三是通过龙头企业或者合作社组织,带动周边农户参与抱团发展共同做大羊产业。
在育肥牛方面: 一是适度规模养殖(100头左右),可以就近流转种植或收购农户种植的优质牧草,牧草及加工成本相对可控;二是牛粪污可以通过堆积发酵后就近还田,减少环保处理压力,实现生态循环利用;三是利用天然草山草坡适度放牧,降低养殖成本。
在能繁母牛方面: 一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方式发展分户饲养,企业通过兜底的方式在基础母牛选购、配种、疫病防控、犊牛回收上进行统一;二是农户饲养5~20头能繁母牛,利用草山草坡放牧和适当补饲进行养殖,通过产仔获取稳定的回报。
在肉羊养殖方面: 利用山区草山及灌木林发展本地山羊养殖,每一群养30~50只能繁母羊,按照1.5的产仔率,每年能出售50~70只左右育肥羊,有5万~8万元收入,实现较好收益。
利用一些具备养殖基础、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的区域发展饲草业,以乡镇为单位在局部区域大面积种植优质牧草,通过规模种植降低种植加工成本,推动牛羊产业可持续发展。依托粮改饲项目,推行“养殖主体+牧草种植+青贮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有效解决牛羊养殖冬春季饲草饲料短缺问题。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推进“布病”净化工作。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调运监管,严格落实产地检疫申报制度,对引种引畜带进疫病情况的进行严肃处理。加强源头监管与控制,加大对饲料、兽医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保障牛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现代化畜牧业若干意见,发挥政策杠杆作用,根据州内实际在部分区域,通过规模企业龙头带动充分调动农户饲养肉牛、肉羊的积极性。同时加大对基础母牛饲养场、基础母羊饲养场、大型育肥场和繁育站点的扶持力度,推进标准化、规模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