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鲲鹏
(安徽省太和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236600)
习近平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也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首先就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也是畜牧业进入新时代面临的首要问题。
“非洲猪瘟”物安全保障能力低、种植与养殖不平衡, 绿色发展机制不健全等;同时在防疫和环保的压力下, 养殖投入大, 风险高, 养殖户普遍存在不想养, 不敢养的心理,养殖企业也存在用地难, 无处养的问题。
我国既有规模化现代养殖场, 又有农户散养家庭养殖模式。2019年生猪年出栏500头以上占比53%, 5000头以上仅占比16%, 不具备合法生产手续的场户超过50%。我国户均出栏47头,而美国为1700头,生产效率相差极大,饲料转化率相对欧美国家也明显偏低。大而不强是我国养猪业的痛点,而且还造成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浪费。
按照主体责任划分,应该是谁养殖谁防疫,事实上除了中国外都是这样执行的。国内养殖场户缺乏动物疫病防控意识,也没有报告疫情的习惯,更缺乏自主的检验检测能力,大部分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和贩运经营主体的动物防疫几乎全都依赖政府。
与此同时,在机构改革的过程中,1/3的省份撤销了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乡镇畜牧兽医站也大量被撤销合并,基层防疫力量薄弱。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多, 病毒变异和传播速度加快,防控难度不断加大。非洲猪瘟、猪链球菌病、仔猪腹泻、猪蓝耳病等给养猪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种养主体分离。“种地的不养猪, 养猪的不种地”, 规模养殖主体难以与小规模种植户对接。
种养布局错位。在一些地方, 生猪养殖场所需要的饲料、所产生的粪便, 远远超出当地种植业的支撑能力和粪肥消纳能力。导致饲料和粪肥运输半径大,成本高。
种养依存关系弱化。当粪肥不再是种地的必需品,还田难,处理难的问题开始困扰规模养殖场。传统的种养良性循环基本瓦解。
全国在养殖布局上呈现“欠发达省份养殖、发达省份吃肉”的格局。地方发展养殖业积极性低,一方面养殖业不纳税,还要政府扶持,另一方面还要承担各种责任,如环保、防疫、质量安全等压力,让地方政府更愿意禁养限养。
防疫和环保的要求下, 养殖门槛不断提高, 养殖业整体进入高成本、高投入时期, 饲料成本、防疫费用、人工费用、水电费等逐年上涨,配套的防疫设施、粪污处理设施等要求越来越高, 雇工难、雇工贵的问题开始出现。
养猪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 总结下来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谁来养,在哪养,怎样养。
要解决谁来养的问题,首先要发展规模养殖, 改变现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 规模化现代养猪场更有利于保障供给,更有利于提高效率, 更有利于疫病防控, 更有利于质量安全。
同时,通过“以大带小”的形式,扶持中小养殖户发展,鼓励联合经营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降低中小规模养猪户养殖门槛,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为了解决养殖用地问题, 自然资源部先后下发了几个通知,取消生猪养殖用地审批手续,允许使用一般耕地,对于附属设施和废弃物处理设施用地也取消了15亩上限。同时全国各地组织开展禁养区划定情况排查, 取消所有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规定和超划的禁养区,保障养猪用地需求。
最后,减轻养殖环保压力, “对生猪养殖项,不宜执行相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不得以环保为名随意取缔和关停养殖企业。
实施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加大良种补贴的支持力度,解决基础母畜生产能力问题。积极调整养殖用地,出台和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和扶持力度,提高养殖积极性,加快恢复生猪生产。
“养重于防, 防重于治”, 加大宣传和培训,增强经营主体的自主防疫意识和能力。在当今疫情决定行情的背景下,防疫决定成败。强化防疫体系,稳定基层防疫队伍, 建立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 机构完善、人员齐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动物防疫体系。培育第三方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开展科技服务、防疫服务等全方位服务。
种养有机结合,根据种植业消纳能力合理规划养殖量, 控制密度, 实现种养循环发展。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开展多种模式的还田利用,近地消纳,实现畜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