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海莲,朱文浩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谢家滩乡兽医站 810900)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牛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疾病之一,通常是由于机体血清胆红素浓度过高而引起的。病牛面部泛黄、尿液发黄、粪便呈灰白色、周身瘙痒伴有痉挛等是病牛常见症状。因本病的临床病理有多种类型,故而在兽医临床上应进行鉴别诊断,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治疗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当病牛确诊后,应快速进行对症治疗,疾病鉴别诊断内容有[1]:
1.1巴贝斯虫病 牛犊是本病的主要感染对象,病牛多出现体温上升、体重降低,或者伴有腹泻、黄疽、食欲减退等表现,病情严重者可能在一周中死亡。
1.2环形泰勒虫病 残缘眼蜱虫是本病的病原,伴随养殖方式的调整本病发生率会有一定变化,通常圈养时发病率最高。常规检查,会发现病牛高热不退、呼吸节律加速、眼结膜贫血黄染,反刍活动暂停等。并且病牛淋巴结显著肿大,观察病牛尾骨的后部还会发现存在出血点。
1.3支原体病感染 若养殖环境湿度较大,则牛只发生支原体病感染的概率会较高;若养殖户清除圈内牛粪不及时,则很可能导致牛群出现大范围的支原体病感染。本病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病程5~25d,慢性为90~150d;很多牛只在感染支原体病后,通常会有15~45d潜伏期,而后才开始发病,血红素浓度下降、淋巴结显著肿大是慢性支原体感染的主要表现,急性时出现黄疸、腹泻及便血等症状。
1.4无浆体病 夏季是本病的高发季节,本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同样有急性与慢性两种类型,慢性发病病牛表现食欲减退、体重降低、体温上升与尿血等,伴随病程进展,病牛胃肠道会出现肉眼清晰可见的出血点、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期病牛有不反刍、体温连续上升、眼部形成黄色浆液、多个器官功能逐渐衰退,黄疸显著等。
传统疗法是针对收治的病牛,在观察其外在症状表现及病情检查后,参照兽医既往临床经验通常能根据症状作出诊断,及时给予对症治疗。方法如下:取3000mL等渗葡萄糖盐水,200mL的10%Vc,静脉注射,1次/日。或者采用茵陈150g,栀子50g,白芷、厚朴、半夏各30g,通草25g,混合煎煮后喂服。但有发展服务中心初步统计发现,采用如上方法治疗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愈率仅为62.93%。这就预示着兽医临床上应结合本病病因差异,采用相应方法治疗:
2.1巴贝斯虫病 通常会采用硫酸喹啉脲、三氮脒等药物治疗本病,病牛退烧后通常能取得较好康复效果。以上药物具有较高的致敏性,故而在正式应用前需进行药敏试验,确认无过敏反应后方可用于治疗本病。
2.2泰勒虫病 一般会通过肌肉注射贝尼尔溶液的方法治疗本病,也可以使用浓度为1.5%马拉赛昂溶液喷洒牛蹄进行治疗,针对病情严重者可采用建伟联合补液法治疗,或者静脉注射2000mL健康牛血+10% 100mL枸橼酸钠,静脉注射,2次/日。当病牛进入恢复期后要加强营养的补充。
2.3支原体病感染 推荐采用土霉素、四环素等治疗本病。在治疗阶段要加强药物剂量的控制,否则不但不会减轻病牛症状,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2.4无浆体病 土霉素或链霉素等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类型,应依照病牛体重设定用药剂量,25~30mg/kg链霉素,15~30mg/kg土毒素。均是肌肉注射[2]。
针对病牛,若能及时给予药物治疗,病牛症状会有所改善,结合用药记录,通常病症会在用药后3~5d有所减轻,后期治疗有效率能达到97.0%。
发热黄疸型牛病是当下牛群养殖过程中极容易感染与传染的疾病类型,本病的致病因素较多,故而病牛会出现多样化的临床症状表现。为了能及时、有效地解除病症,一定要认真落实对病牛的临床鉴别诊断工作,掌握发病的具体病因,在此基础上对症用药,基于合理的治疗方法手段,改善病牛症状表现,降低死亡率,促进其身体各项机能恢复过程。
在疾病诊断、治疗实践中,可结合病理、临床症状表现、剖检确定疾病类型,如果医疗器械完善、条件允许时,可以经症状查验、病理以及剖检确诊。在用药治疗过程中,加强病牛状态的观察,通常用药3~5d后病情就有缓解趋势,如果在以上过程中发生其他问题,要做到及时纠正、控制,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后续治疗,并重视总结发热黄疸型牛病的治疗方法与经验,加强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