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泉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兽医站 814000)
牛口炎是牛养殖行业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如饲养不当、机械摩擦、化学刺激等因素可引发牛口炎[1]。牛口炎可导致明显的口腔黏膜炎症,并可引发全身症状,对牛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需尽早治疗[2]。为进一步总结牛口炎的诊断与治疗策略,本次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本养殖场出现的20头牛口炎病牛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了其特征表现、诊断与治疗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期间本养殖场出现的20头牛口炎病牛作为研究对象。
20头病牛中,3头为卡他性口炎、10头为水泡性口炎、7头为溃疡性口炎,年龄10个月~5岁,平均3.45±1.46岁,体重200~460kg,平均330.52±129.68kg。
20头病牛均采集血液、唾液样本,经实验室检查确诊为牛口炎。
1.2.1 水泡性口炎病牛
水泡性口炎病牛,厌食、拒绝进食,口臭,存在流涎增多表现,涎液中伴有白色泡沫;体温升高,高于40℃,口内温度升高;舌边、齿龈和口内面均可见大小不等的水泡,口唇、舌边和齿龈黏膜变为透明化,水疱内液体呈淡黄色水液,部分口腔黏膜脱落、坏死;全身症状:精神不振,嗜睡状、全身无力,未见其他异常;具有水泡性口炎典型症状,确诊为牛口炎。
1.2.2 溃疡性口炎
溃疡性口炎病牛口腔黏膜可见大片溃烂和黏膜坏死,存在腐烂坏死斑点,刺破后流出灰色粘稠液体,伴有血丝及恶臭,病牛吃草咀嚼缓慢或拒绝进食,体温、精神状态及全身症状与水泡性口炎病牛相似,确诊为溃疡性口炎时混有少量血丝。
1.2.3 卡他性口炎
卡他性口炎病牛,存在厌食、咀嚼缓慢等表现,咀嚼过程中可吐出伴有泡沫的草团,检查可见病牛口腔黏膜红肿,温度升高,舌苔灰白色,臭味明显;流涎增多,呈黏液状,部分病牛伴有泡沫,无全身性症状,体温和精神状态正常。
1.3.1 外治
病牛均采用0.1%高锰酸钾每日多次冲洗口腔,水泡性口炎和卡他性口炎病牛,将碘甘油和冰硼散混合后,均匀涂抹在口腔内部,2次/d;溃疡性口炎病牛,将黄柏10g+蜂蜜20g文火稍炒,加入冰硼散,混匀后涂抹在口腔内部,或黄柏10g+青黛12 g+蜂蜜40g调和混匀后,涂抹在病牛水疱、溃疡及红肿位置。
1.3.2 内治
西药治疗:青霉素钾800万IU或或盐酸林可霉素40mL静脉注射;安痛定30 mL肌肉注射;维生素C注射液5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500mL,静脉注射;1次/d,连续治疗3d。
中药治疗:芩连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各50mL肌肉注射,2次/d;清心散(100~250g)+芩连败毒散(150~250g)或(连翘散250g),混合灌服,2次/d;持续治疗3~7d;病牛症状显著改善后,停止注射药物,只采用灌服药物,持续治疗3~5d。
观察20头牛口炎病牛病情进展,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记录痊愈时间及预后情况。痊愈后随访3个月,观察是否出现复发情况。
20头病牛治疗3~5d后,症状显著改善,体温恢复正常,精神状态良好,流涎增多表现基本消失或流涎量显著减少,水疱、溃疡面积显著减少,口臭改善,红肿消退,恢复正常进食状态,其中9头病牛治疗4~5d后痊愈,11头病牛治疗7~10d后痊愈,无死亡者或遗留明显功能障碍者。回访3个月显示,病牛均未复发,预后良好。
牛口炎的发病率较高,全年均可发生,季节交替时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病牛进食影响较大,需尽早治疗。牛口炎的病因主要为日常管理不当、营养不良、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为主。西药治疗以抗炎、抗感染为主,疗效不佳,目前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模式,外治、内服和注射多种模式给药,尽快控制病牛口炎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牛口炎症状表现较为典型,应及时诊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疗效良好,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