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莲
(新疆昌吉市滨湖镇农业(畜牧业)发展服务中心831100)
中暑在现代医学称之为“日射病”和“热射病”,主要是由于环境温度过高,体内散热不及时,导致热量在机体内累积过多而引发[1]。本病一旦发生,对养鸡场危害非常大,严重的可导致80%以上的鸡一次性死亡,是每年夏季养殖重点防控的疾病之一。
本病系因暑热熏蒸致使心肺热极,气血瘀滞而导致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每年的5~9月份是高发期,南方地区出现较早,北方地区集中在6~8月份,季节流行性非常明显。不同日龄、性别和品种的鸡都会发生,饲养管理水平低、鸡舍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的鸡场尤其高发。鸡群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车体通风不良,空间拥挤,如果遇到高热无风的天气,那么很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就会出现中暑现象。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心功能不全,代谢机能紊乱,饮水不足,无机盐摄入过少等都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中医对中暑的解释为,头部为精灵之府,心主血,且藏神,暑热之邪侵入体内,心火热邪熏蒸,气血亦热极,通津外泄,汗为血液之津液所生化,汗出则津少,血热则枯,枯则涸滞,其热血与暑热积于心胸,使心肺暑热壅极,直冲于头,致使心神失主,精灵主府受干扰,清窍闭塞而发中暑之症。
日射病和热射病虽然都可归属为中暑,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日射病是指炎热季节,头部持续受到强烈日光的照射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严重障碍性疾病。因日光中的紫外线穿透颅骨直接作用于脑膜及脑组织,引发头部血管扩张,脑及脑膜充血,头部温度和体温急剧升高,加上光中的紫外线引发的光化反应,使得脑神经细胞出现炎性反应和组织蛋白分解,颅内压增高,影响中枢神经调节功能,新陈代谢异常,引发自体中毒,心力衰竭,致使神志出现异常。日射病以外界散养的鸡群发病较多,尤其是三黄鸡、本地柴鸡以及老百姓家养鸡等。
热射病是动物所处的外界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产热多,散热少,体内积聚的热量过多而引发的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紊乱的疾病。该病能引发病鸡体温升高,体内物质代谢加强,氧化产物大量积累,很容易发生酸中毒。热射病以舍饲笼养鸡发病为主,主要为白羽肉鸡、蛋雏鸡、青年鸡、种鸡以及商品代产蛋鸡等。如果高温高湿的环境持续很长时间,则散养鸡也可能出现热射病。
本病通常呈现多个鸡只同时发病,严重的表现群发。疾病初期病鸡精神不振,眼睛半闭,喜欢卧在圈舍或笼子的一角,不爱走动,容易被同群其他鸡踩在脚下[2]。随着疾病的发展,病鸡两腿无法行走,张口呼吸,并伴发神经症状,采食停止,喜爱喝凉水,严重的可瘫痪在地。此时若将鸡抓出,放于通风阴凉处,一般在3~4h之内症状能减轻,最后也能自行康复。如果不采取措施任由疾病发展,则病鸡最终会死亡,死亡原因可能为酸中毒,也可能被其他鸡长时间踩踏而致死。产蛋鸡表现产蛋率下降,蛋壳变薄,蛋色变浅,蛋均重下降,破壳蛋、软壳蛋、畸形蛋比例升高[3]。
预防本病需加强鸡场的夜间管理,必要时采用冰块进行降温,严格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长期高温高湿的天气可用防暑药物进行预防。
高温高湿的季节夜间应加强巡场,对于家庭自养场来讲,建议每2~3h巡场一次,为了不影响人员休息,可采用轮流值班的形式。鸡舍至少安放2台温湿度计,且放置在不同位置,巡场时若发现温度超过30℃,相对湿度大于70%时,务必紧急采取措施降温。为了防止鸡棚久晒后造成夜间舍内温度过高,白天可在棚顶覆盖遮阳网,减少太阳的直射,这样夜间舍内温度就不会太高。由于夏季很多鸡场发生本病都与供电不足有关,建议鸡场自配发电机备用,一旦出现公共电网断电,便启动发电机进行供电,所有线路建议每月检查1~2次,确保供电顺利。鸡中暑后最先表现两腿瘫软,行动不灵活,多数中暑鸡本身不是因中暑而死,而是瘫软后被其他鸡踩死的,因此,夜间巡场若发现有瘫软鸡需单独隔离,这样可显著减少死亡。
如果天气过热,常规降温方法不足以控制温度时,可使用冰块降温法。本法虽然成本较高,但在短时间内能快速将环境温度降低,减少经济损失。冰块可自制,也可从市场购置,将冰块放入水帘的池子中,由于池水温度高,冰块快速融化,吸收走大量热量使水温下降,这样水帘中的凉水可经风机的作用带走舍内的热量,短时间内可使舍温下降3℃~5℃。有些鸡场甚至直接将冰块置于鸡舍内,冰块自然消融时会吸收空气中热量,也能起到降温的作用。还可以将冰块放入水槽中,使饮用水的温度下降,鸡饮用低温的冰水后,机体自然会感觉凉爽,中暑症状也会很快消退。
鸡群饲养密度要合理,对于笼养的产蛋鸡群,A型笼最好每笼控制在3~4只,H型笼每笼不超过8只,平养鸡要保持鸡群散开,防止扎堆,平时多观察,发现鸡有中暑的先兆时立即采取快速降温措施。散养鸡活动空间大,理论来讲饲养密度很低,但饲养密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很多鸡群在白天分布很分散,到了夜间由于社群行为的主导,很多鸡会扎堆在一起休息,此时就会变得拥挤,密度相对就大了。建议散养鸡场在鸡经常休息的区域设置高低不等的卧架,通过空间的错落来减少鸡群的拥挤。尽量将鸡舍设置成开放式,加强空气流通。
定期投放抗热应激的药物对本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兽医临床最常见的防暑药为维生素C、电解多维以及中药制剂清暑汤、凉心散等。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能及时中和机体因中暑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减少其对细胞的破坏,抗应激效果非常显著。电解多维主要通过增强机体的代谢来提高抗病能力,同时有利于体内毒素的排出。中药清暑汤和凉心散是通过调节机体机能来对抗热应激的,清暑汤方剂为香薰60g、藿香25g、寸冬25g、薄荷25g、木通60g、菊花30g、生地30g、黄柏25g、茯苓25g、茵陈20g、牙皂20g、甘草15g、石菖蒲20g、白扁豆30g,共煎水后,药液加入水中供鸡群集中饮用,药渣拌入料中食用,高温炎热季节可不间断使用。凉心散方剂为栀子30g、生地30g、天竺黄30g、黄芩25g、黄连30g、天门冬25g、茯神25g、朱砂6g,将上述药物研磨后煎煮,药液饮水,药渣拌料,连用3~5d。夏季是薄荷生长的季节,而薄荷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生长,建议将薄荷叶切碎,撒在饲料表面供鸡采食,对预防中暑也有一定帮助。
本病最佳的治疗阶段在疾病前期,当鸡表现出呼吸困难,耷拉头,精神不振等症状时就开始警惕本病,同时及时用药,药物选择可参考本病的预防一栏,维生素C在使用时要加量。重度中暑的鸡治疗难度很大,可将鸡单独挑出并置于通风阴凉处,同时灌服大剂量冰水降温,如果症状得到缓解,最终大多能自行康复,对以后生产性能也影响不大。本病治疗期间必须配合环境的改善,使环境温度尽量控制在15℃~25℃,相对湿度控制在40%~50%,加强鸡舍的通风管理,否则即使治好疾病也会很快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