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健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关门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36665)
在养猪过程中,猪传染性呼吸道病较为常见,其病因复杂,诊断困难,防控难度较大,常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而,兽医工作者需掌握猪病特点,分析其病因,及时做出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的典型症状为咳嗽及气喘,病原可通过飞沫传播至生猪呼吸道内,因病原生存周期较长同时传播面积较大,生猪极容易患病。携带有病原的飞沫也可污染周边环境,健康生猪接触被病原污染实物后也可患病[1]。感染病原的生猪排泄物内也存在病原,也可引起其他猪只发病。
具备较强抵抗力的生猪在感染病原后,不会立即发病,但是其病原具备较长的潜伏期,在外界不良环境因素影响下一旦猪只抵抗力下降病原即可侵染生猪而导致猪只患病。患病猪只会持续向外界输出病原引起大范围传播。圈舍卫生不佳、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湿度过大、长途运输等均会导致猪只身体虚弱,抵抗力降低。
猪场在引入新猪时,未隔离观察而直接混群饲养,携带有病原的新猪极有可能传染整个猪群。外来人员、车辆、新购器具未经消毒而直接进入猪场,均可能携带有病原,从而引发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的流行。
生猪传染性呼吸道病种类繁多,猪只在发病后会表现出混合性感染特征,例如,猪流感常与呼吸障碍综合症、链球菌病等并发[2]。混合感染病情复杂,病死率较高,治愈难度较大。常因诊断困难造成误诊,最终因病情延误使养猪产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在生猪养殖中,常因超剂量使用抗生素及疫苗等不规范用药措施而引发病原发生变异,其耐药性逐渐提升,导致病猪症状发生变化,需要借助病原学、血清学、生物学方式确诊,诊断难度明显增大。因病原耐药性的提升,在治疗中需加大药量,耐药性病原继续演变,最终导致疫病防控难度逐渐加大。
2.1.1 症状: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猪副嗜血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病猪体温41℃~42℃,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呼吸短促,病情严重时口鼻分泌物呈带血泡沫状,末梢皮肤发绀,迅速死亡。若该病呈慢性发作,病猪生长受阻,在外界刺激作用下会转变为急性发作并死亡。
病猪病变主要集中于胸腔及肺脏,其气管及支气管存在泡沫状带血分泌物,肺部血肿。慢性型病猪胸腔存在大量积液,胸膜表面附着有淡黄色分泌物,若病情持续时间较长,病变肺部硬度增加,病灶粘连胸膜,肺尖可见粘连物。
2.1.2 治疗方法:将100g石膏,栀子、桑白皮及苏子各40g,黄芩、黄连、黄柏、款冬花、白果及半夏各30g,杏仁及麻黄各20g,甘草15g加清水煎煮后为病猪灌服,连续用药3~5d。
2.2.1 症状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传染性呼吸道疾病,该病常传播于哺乳仔猪、母猪及仔猪间[3]。仔猪患病后,初期表现为鼻塞、流涕及气喘,其分泌物呈粘性,有时也会表现为流鼻血及流泪,可见泪斑。随着病情发展,病猪上颚变短并逐渐萎缩,面部形状改变。病猪正常生长发育受阻。
对病死猪剖检,可见其鼻部为主要病变部位,鼻甲骨逐渐软化,鼻中隔形状转变,鼻黏膜存在充血现象,黏膜表面附着有血性分泌物。若病情严重,病猪鼻甲骨卷曲并缩小,部分病猪甚至完全消失。
2.2.2 治疗:将牙皂100g、细辛及白芷各30g,薄荷15g,雄黄4g,冰片2g,混合后研碎,采用细竹管吹入病猪两侧鼻腔,每侧1~2g,每日2次,连续用药3~5d。
2.3.1 症状: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症又被称为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和呼吸道综合症病毒感染而引发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以母猪的繁殖障碍及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4]。仔猪患病后体温高达42℃,其食欲不佳、呼吸困难,后肢水肿,耳朵发绀。母猪患病后常出现流产及早产等问题。新生仔猪主要症状为呼吸短促、不自主颤栗及腹泻等,其死亡率为100%。断奶仔猪主要症状为高热及嗜睡。
对病猪剖检,可见其肺部无明显病变,部分病猪可见弥漫性病变,边缘出血,硬度增加。淋巴部位出血明显,切面多汁。肾脏肿大并出血。
2.3.2 治疗:将鱼腥草、鸭跖草、蒲公英、地丁草、芦根、板蓝根、野菊花、海金沙、生石膏、凤尾草及牛筋草各25g,黄芪20g,金银花15g,甘草5g加10kg清水浸泡30min后煮沸10min。大猪每次用药100mL,小猪20~50mL,每日用药3次,连续3~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