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艳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农业农村局 054400)
家禽病理性粪便临床有多种,根据颜色来分,我们所见最多的为白色、黄绿色、红色和黑色粪便,这些异常粪便能占到临床病例的90%以上,也是多种典型疾病的反应。
对于家禽来讲,正常粪便会带有些许白色,白色占比通常不超过10%,如果粪便出现大面积的白色,则属于病理性粪便。白色是尿酸盐的颜色,家禽属于脊椎动物门的鸟类动物,体内没有诸如牛、羊、猪等哺乳动物的尿素合成酶系,缺乏鸟氨酸循环,大部分的含氮物质,如蛋白质、嘌呤等,最终代谢为尿酸经肾脏排出,之后和钠离子、钾离子等阳离子结合,形成尿酸盐到达泄殖腔。而消化道中的粪便最终也会经结直肠到达泄殖腔部位,二者混合之后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尿酸盐含量是较低的,病理状态下尿酸盐含量会大量升高,导致粪便整个显白色,且不成型,这就是白色病理性粪便。
黄绿色粪便临床所见也较多,所谓的黄绿色大部分为胆汁的颜色,是胆汁重吸收不全所致。正常情况下,肝细胞合成的胆汁会先暂时储存在胆囊中,之后通过胆囊的蠕动作用排入十二指肠部位,与来自胃部的饲料混合后,主要起到乳化脂类物质和杀菌的作用,从而促进饲料的消化。饲料中的脂类物质大部分为长链的脂肪酸,经胆汁乳化后转变为短链脂肪酸,最后以甘油和脂肪酸的形式被肠淋巴管吸收。正常情况下,在肠道内发挥乳化、杀菌、助消化等功能后,胆汁会以肝肠循环的形式被机体重新吸收,外排较少,如果由致病因素导致胆汁重吸收障碍时,就会以原型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引发黄绿色粪便。值得一提的是,某些柴鸡或散养的黄羽肉鸡,平时经常啄食青草,这些鸡有时出现的黄绿粪便为草中原本叶绿素的颜色,临床应加以区分,不要当成病理性粪便而误诊。
红色多为血红素的颜色,肠道有出血时就会出现。当下消化道因多种原因造成肠黏膜破损脱落时,黏膜下的血管就会暴露,在肠道的蠕动作用以及饲料颗粒的机械摩擦作用下,血管可发生破裂,其中的红细胞释放,与肠内容物混合,造成粪便出现红色。引发红色粪便的出血部位多为空肠下段、回肠、盲肠及结直肠。出血多伴随着肠炎,肠黏膜脱落,饲料消化不良,因此,很多时候红色粪便也能见到黏膜组织、饲料便等。长期出现红色粪便的鸡由于机体缺血,还伴发贫血症状,表现机体瘦弱,代谢水平下降,体温降低,羽毛干燥等。雏鸡畏寒怕冷,很容易扎堆,对应激敏感。青年鸡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不达标。产蛋鸡出现蛋品质下降,产蛋率不达标,经济损失较大。
黑色粪便发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疾病造成,上消化道出血时,粪便的颜色就会发黑发暗。因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中的血红素就会释放入肠腔中,血红素的主要成分为亚铁离子,在机体循环系统中起到携带氧的作用。在肠道中,沙门氏菌会以条件致病菌的形式长期存在,沙门氏菌可利用饲料中的营养进行自我分裂和代谢,其代谢产物中含有硫离子,这些硫离子可与进入肠腔的亚铁离子进行结合,从而生成硫化亚铁,该物质为黑色,最终使得粪便也变为黑色。除此之外,如果家禽食入了含有腐殖酸钠等黑色物质的饲料添加剂后也会造成粪便黑色,但这种黑色是腐殖酸钠本身颜色,非病理性的。发生坏死性肠炎时,由于肠道内异常发酵,发酵物长时间与脱落的黏膜细胞、饲料等混合,最终也会使粪便呈现暗黑色。
白色通常为尿酸盐的颜色,如果在某种因素影响下,造成尿酸盐产生过多或排泄出现障碍时,粪便就容易出现白色。临床常见的影响因素有疾病、营养和药物因素等。疾病因素以沙门氏菌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肾型传支等出现较多。沙门氏菌感染以雏鸡白痢最为常见,即出壳后一周之内表现“糊肛”,粪便排泄障碍的鸡,由于粪便粘稠,堵塞肛门,并粘附在肛门周围羽毛上,大多数鸡因粪便排不出而死亡,羽毛的污染也为该病的接触扩散提供便利[1]。传染性法氏囊病、肾型传支等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病原可对肾细胞进行攻击,导致肾脏出现肿大,尿酸盐排泄障碍,在机体内大量蓄积后引发白色粪便。营养因素主要为饲料配比不当,蛋白、嘌呤等含量过高时引发家禽痛风,导致白色粪便增多。药物因素以滥用对肾脏有毒的药物所致,最常见的药物有磺胺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第一、二代头孢类药物等,如磺胺氯吡嗪钠、磺胺喹噁啉钠、庆大霉素等。
黄绿色粪便主要为胆汁重吸收障碍所引起,家禽上引发该现象的病因主要为禽流感、新城疫以及沙门氏菌感染等。禽流感和新城疫两种病为世界流行病,几乎所有的养禽地区都有该病的报道,尤其是禽流感,每年都会发生,由于病毒易变异,有时还会出现感染人的高致病流行情况。家禽感染流感或新城疫后,肠道淋巴滤泡会出现充血、出血和肿胀等情况,对胆汁的重吸收和分解代谢造成影响。伤寒类沙门氏菌感染后鸡以寒性表现为主,粪便稀薄,带有绿色。有些鸡场有补饲青草或蔬菜的习惯,这些植物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如果家禽采食过多,也会导致粪便发绿,但这种绿色和胆汁的绿色不同,兽医在进行临床诊断时,一定要对粪便发绿的原因仔细鉴别,排查影响因素,再结合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红色粪便是肠道出血所致,而导致肠道出血的病因临床最常见的为球虫感染和魏氏梭菌感染。球虫为胞内寄生虫,感染后可对肠黏膜细胞造成直接破坏,导致黏膜脱落和出血,血液与肠黏膜、粘液、肠内容物等混合排出体外后,就形成了红粪[2]。魏氏梭菌感染后能引发肠毒综合征,魏氏梭菌是一种厌氧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有些家禽肠道内甚至为条件致病性存在,当肠道在其他因素影响下,微生态出现失衡或者肠道发炎时,魏氏梭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产生的毒素破坏肠黏膜,引发局部脱落,表现斑点状出血,加上该病原繁殖过程中能产生气泡,故粪便中常含泡沫[3]。黑色粪便也和魏氏梭菌感染有很大关系,肠道内容物的长期发酵能使粪便颜色发暗变黑,另外,霉菌毒素中毒、严重的肌腺胃炎等也能导致粪便颜色发黑。
粪便的本质是饲料消化完毕的废渣,对动物机体来讲,饲料经消化道的分解和吸收后,总会有一部分残留无法得到消化,也就是说机体无法对饲料中的营养进行100%的吸收。尤其是对于家禽,和哺乳类动物相比,肠道发育较短,饲料排空时间在4h左右,粪便中有机物含量可达30%以上,不仅仅造成了饲料的浪费,这些有机物体外发酵后还会产生有害气体,对鸡群的健康造成影响。对于病理性粪便,由于疾病原因,饲料的消化率进一步受到影响,尤其是肠道类疾病,很多会伴发粪便“过料”的情况,另外,粪便中还含有大量的致病性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病原的扩散,因此,养殖场一定要对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重视,确保养殖场的生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