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涛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凤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66408)
非洲猪瘟也被称为非洲猪疫和疣猪病,是一种猪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该病传播速度快高死亡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对该疫病高度重视并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疾病,该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疾病。
病毒可在蜱虫体内繁殖,成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毒可以从受感染猪的血液、组织液、内脏和其他排泄物中鉴别出来。血液中的病毒可以在低温环境下存活数年,在室温下存活数周,这种病毒可以被许多脂肪溶剂和消毒剂破坏。
猪和野猪是该病毒的易感动物,不同年龄和不同品种的猪都有易感性,该病目前尚未发现除猪以外的易感动物,但人和其他动物会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经调查发现受感染家猪、胎儿、粪便、患病猪组织和喂食受污染饲料均可感染发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100% 。
猪潜伏期和康复期的猪是主要传染源,带毒蜱也是其中一种。
主要是通过接触被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猪或摄入被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物品,或经空气短距离传播,或被软蜱虫叮咬。
家猪和野猪都是易感动物,家猪高度敏感,在品种、年龄和性别上无显著差异。
潜伏期会因应感染途径、易感染动物及病毒株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潜伏期为5~19 d左右。目前发现最长潜伏期可达21 d左右,发病时体温可升至41℃,在猪体无毛及毛少部位会有紫色斑,耳朵的紫斑会呈现肿胀,中心有深暗色出血斑,边缘颜色相对较浅,特别是在腿部和腹壁皮肤上可以观察到更明显的症状。解剖胸腔、腹腔、心包、胸膜、腹膜可观察到透明、带血色或黄色液体,内脏浆膜可见浅红色瘀斑,尤其是小肠更为明显。
突然死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体温可高达42℃,精神沉郁、体表皮肤有针尖出血点,可视黏膜红肿,眼睛和鼻子有脓性分泌物;发病动物出现呕吐、呼吸困难,便秘及粪便中带血等症状。怀孕母猪的死亡率高达100% 。发病时间4~10d左右。
症状相对急性较轻,死亡率也相对较低。体温呈现不规则波动,体温在40.5℃以上,仔猪死亡率较高,病程在5~30d左右。
呼吸困难,咳嗽,厌食。发育不良或消瘦、精神沉郁、跛行等,病死率相对较低。病程为2~15个月。
抗体检测可采用非洲猪瘟抗体检测ELISA试剂盒进行猪瘟抗体检测和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应当在国家规定的相关实验室进行。
猪群符合下列其中一项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解剖标准可诊断为临床可疑。
4.2.1 流行病学标准
接种了猪瘟和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疫苗,但猪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非常高且一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外来车辆和人员进入猪场、引进生猪、购买猪肉制品等可能存在风险事件后,15d内生猪出现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饲喂了泔水等食物后猪群出现大面积发病及死亡;在野外放养的生猪确认接触到人类生活垃圾后出现高发病率和死高亡率。
4.2.2 临床症状标准
发病率、死亡率超出平时正常范围或无症状突然大批量出现死亡;体温升高皮肤出现发红或发紫(无毛部位较为明显);出现呕吐或腹泻症状而且死亡率较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且治疗效果不明显并出现较高的死亡率。
4.2.3 病理解剖标准
下颌淋巴结有出血点;脾脏肿大异常;脾脏出现出血性梗死;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点。
4.2.4 怀疑疫情
临床可疑疫情经病原体快速检测,结果呈阳性,确定为疑似疫情。
4.2.5 疫情确诊
将疑似疫情经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实验室复核,结果为阳性的,判定为确诊疫情。
严格动物防疫制度,加强对规模化猪场特别是种猪场监管力度。进一步推进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模式,逐步降低散养猪比重,提高养猪场和散养户的疫苗防护力度,采取全面消毒、无害化处理等措施。
规范管理运输车辆,完善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制度,并加强对运输过程的管控力度。
按照检疫程序依法在原产地合理分布检疫场所,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严格执行检疫程序。
明确规定禁止直接利用厨余垃圾饲喂生猪,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实施区域预防管理,减少疫情跨区域传播的风险。实施区域联防联控,相互协调好疫病防控及调运监管和市场供应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