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鸿
(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团结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643010)
猪口蹄疫是一种对养猪业危害十分严重的疾病,一旦疫情发生扩散,则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因此应加强对猪口蹄疫病防控措施的重视程度,防患于未然。
猪口蹄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2d,也有潜伏期时间较长的病例,患病猪只通常突然发病,在发病初期体温达到40℃~41℃,同时伴随着精神萎靡,食欲降低等情况,病情严重的会发生食欲废绝,患病猪无法行走,常呈躺卧状态。部分患病猪还会出现蹄叉、蹄冠等部位发热或红肿的表现,但是难以察觉。随着病情的发展,患病猪只蹄部会出现水疱,水疱呈米粒大小或蚕豆大。部分患病猪没有水疱发生,但是可见水疱破裂而形成的溃疡面[1]。如果病情继续发展,会发生严重的继发感染,表现为跛行、蹄匣脱落等。如果患病猪只的口腔黏膜或者舌部出现溃疡症状,则同时会伴有采食不良、严重流涎等情况。哺乳母猪患病,其乳房部位会发生溃烂或出现水疱。哺乳仔猪患病通常不会有水疱以及溃烂的情况发生,但会有严重的心肌炎或急性胃肠炎,可引起仔猪的死亡。
生猪感染口蹄疫后,口、蹄部位会有典型的水疱表现,解剖患病猪,可见其气管、咽喉部位、胃黏膜等处有出血性溃疡或圆形烂斑。心包膜处有点状出血,心肌病变,心包积液浑浊,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病变。
要想获得良好的猪口蹄疫预防效果,需要加强日常饲养管理。首先,为猪只提供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同时,加强营养供应,以提高猪只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还需做好养殖场内的消毒工作,使用2%的氢氧化钠或者2%的氢氧酸钾、4%的碳酸钠、1%~2%的甲醛液、30%的草木灰等消毒药剂开展日常消毒。有条件的猪场可以使用熏蒸消毒方法对空置猪舍进行彻底消毒[2]。采取全进全出以及自繁自养的养殖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外界病原体的侵入。此外,还需按照区域内的疾病流行特点,制定免疫程序并严格执行。
现阶段,对口蹄疫预防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免疫接种。口蹄疫是强制免疫疾病,要求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大于70%。要想保证猪口蹄疫的免疫效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通常情况下,育肥猪在45~ 55日龄进行首次接种,80日龄时二次免疫,120日龄时进行第三次免疫接种。种公猪预防口蹄疫采用常态化免疫措施,首先进行1次基础免疫,间隔1个月后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之后每年接种3次口蹄疫疫苗[3]。
如果猪场附近发生了猪口蹄疫疫情或者是猪场所在区域被确定为受威胁区,则需要对猪场的健康猪只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操作,接种猪口蹄疫疫苗,对于体重大于25kg的猪,采取耳后肌肉注射的接种方式,接种剂量为每头猪3mL。对于体重低于25kg的猪,采取耳后肌肉注射的接种方式,接种剂量为每头猪2mL。应该首先对猪群内绝对健康的猪只进行接种,再对高风险猪只进行隔离接种。紧急接种疫苗需要接种两剂次,第二次接种应在第一次接种之后的15d,接种剂量与第一次相同或每头增加1mL。
对于患病猪只采取科学规范的处理方式,避免疫情的扩散蔓延,一旦发现猪感染了口蹄疫病毒,则需及时封锁疫点,同时采取扑杀措施。并加强疫区管理,禁止疫区的物品流出,必要时可采取销毁措施。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寻找发病源头,及时清除传染源。对调查发现的疑似传染源,以及在疫情潜伏期和发病期间转运、出售的动物,被污染的器具、垫草、饲料等,及时开展跟踪调查,统一回收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其一,整合已有的监测资源和信息数据,不断完善口蹄疫监测制度。对可能的疫情隐患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汇总信息,消除疫情隐患。必要时,需要向上级部门报告疫情风险。
其二,任何组织、单位或个人一旦发现口蹄疫疫情或疑似疫情时,需要立即报告给当地兽医主管部门,严禁瞒报。
饲养场应该提高养殖人员对猪口蹄疫预防措施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保证猪只的生长环境适宜,同时还要确保饲料以及饮用水的清洁干净。此外,还需采取免疫接种的方式,合理控制猪口蹄疫的发病率,坚持科学饲养管理,合理防控,能够有效保障猪只的健康,提高畜产品品质,为养殖户提供可观的经济收入,促进畜牧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