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浩 张波 季福标 曹翠芬 邵坤 吉挺│文
1 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扬州225009;2 江苏日高蜂产品有限公司,淮安 211700;3 盱眙县农业农村局,淮安211700
盱眙县是江苏省淮安市的下辖县,地处淮河下游,长江三角洲地区,洪泽湖南岸,江淮平原中东部,介于北纬32°43'~33°13'、东经118°11'~118°54'之间,总面积2497km2,人均国土面积列江苏省各县(市)之首。全县下辖10个镇、3个街道,总人口79万。境内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淮河流经境内,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之称[1]。
盱眙地处北亚热带与温带过渡区域,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秋季降温早,春、秋两季度光照足,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早。年平均气温14.7℃,无霜期215天,年平均降水量1005.4mm。光温资源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境内气候资源分布略有差异。日照,西北高于东南;气温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相差约0.4℃。
主要蜜粉源包括迎春花、油菜、苕子、洋槐、西瓜、荆条、芝麻、野菊花等。据统计各类蜜粉源植物的种植面积分别为洋槐2.82万亩、芝麻3.4万亩、西瓜0.9万亩、苕子8万亩、油菜0.41万亩、野菊花2万亩,种植区域集中在铁山寺周边、河桥镇、桂五镇、管滩镇、盱城镇等地区。其中洋槐、苕子为主要优质蜜源,近年来洋槐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充裕的商品蜜源条件为西方蜜蜂产业提供了足够的发展潜力。此外,盱眙县丘陵地区拥有种类丰富的辅助性蜜粉源,辅助蜜粉源主要有:大豆、水稻、玉米、马尾松、花生、蚕豆、柿树、毛栗、乌饭树、鸡冠花、无患子、椴树、各种瓜类、三叶草、紫苏、冬青、乌桕、女贞、苜蓿、草木樨、益母草、蓼草、马兰头、蒲公英、合欢、决明子、皂荚、大戟、檀树、枣树、野胡萝卜、桃树、李树、杏树、野马追、马鞭草、双芽子等160多种,丰富的蜜粉源植物为西方蜜蜂的繁殖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盱眙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无重工业污染,水源清洁,土质为沙土和淤积土。
本品种适合江淮地区及黄淮地区定地或转地饲养,特别适合采集大宗蜜源,抗寒耐热,抗盗蜂能力强,并易养成大群,越冬蜂成活率高,抗病力强,特别是抗幼虫病,易产生螨害。
蜂产品主要为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销售至全国各地,蜂蜜、蜂王浆出口到日本、美国等国家。春季蜜蜂主要为江淮地区的十字花科等油菜植物授粉,能使油菜籽产量提高20%~26%以上,夏季主要为玉米、水稻、芝麻等植物授粉,冬季主要为大棚草莓授粉。
主要来源于盱眙县蜜蜂种王场培育的“苏王一号”。盱眙县蜜蜂种王场的前身是盱眙县洪山养蜂场,成立于1980年,饲养的蜜蜂品种为纯种意大利蜂,从1984年开始连续4年从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引进意大利纯种与本地雄蜂交配,经多年从400多个继箱群选育,到1990年基本上保持蜂种的各项指标的稳定。1995年6月经盱眙县畜牧局向江苏省农林厅畜牧局申请,成立盱眙县蜜蜂种王场,并向全国推广“苏王一号”意蜂高产品种。现已推广至除西藏、港澳台以外的全国各地,共推广种蜂王1.2万只,输送蜂王幼虫所培育的蜂王超过10万只。
现盱眙县蜜蜂饲养总量发展到3万群规模,成为国内较大的蜜蜂育种基地。
(1)群体繁殖:群年均分群量
以江淮地区为例,春季3框足蜂的蜂群,2月1日开始繁殖,4月1日前全部加上继箱,在江淮地区的油菜蜜源植物开花期4月上旬就投入生产蜂蜜和蜂王浆,6月份一般2群蜂能分出1群,到7月底8月初分蜂群投入生产,此时正好是水稻、芝麻的盛花期,既能生产蜂王浆,又能为水稻、芝麻等授粉。
(2)个体增殖:最小群势,最大群势
早春2月蜂群为一年中最弱的,最小群势2~3框足蜂,经过2个月的春繁,群势一般能达到8~10框足蜂,江淮地区最大群势在5月上中旬,达到14~16框足蜂。
(3)每群维持子脾数量
以标准巢脾80%面积为1张子脾计算,每个继箱群在生产季节可维持7~8个子脾。
(4)子脾密实度
繁殖期在1张蛹脾上测1000个巢房,分别计算封盖蛹房数、空巢房数和占总巢房百分数。
蜂群按照巢箱6张巢脾,继箱6张巢脾,中间加隔王板的管理方法,平时巢箱、继箱不进行子脾调整,测定繁殖期1张蛹脾上测1000个巢房,蜂盖蛹房数为946个,占总巢房数94.6%,空巢房数为54个,空巢房数占总巢房数5.4%,蛹房占总巢房数94.6%。
工蜂头部为黑色,盖有灰黄色绒毛,腹背部有五个黑色环与深浅不一的黄色环相间。这一体色随工蜂年龄有一定变化,青年蜂黄色环纹鲜艳,老年蜂绒毛脱落,躯体变小,黄色环纹变黑,趋向黑色。雄蜂腹节背板为黄色,具黑斑或黑色环带,绒毛淡黄色。蜂王体色黄,头胸部呈黑褐色,腹节明显较长,黄色至棕色过渡,体上布满淡黄色绒毛。
吻长5.297±0.665mm;右前翅长8.857±0.387mm,宽3.139±0.174mm;第三、四腹节背板总长4.158±0.863mm;肘脉指数(右前翅第三肘室下缘翅脉a段/b段)2.514±0.580。
蜂王初生体重为220~280mg;雄蜂初生体重200~260mg;工蜂初生体重105~120mg
(1)群产蜜量
油菜花期蜂群均产量为25~45kg,刺槐花期蜂蜜群均产量15~20kg,芝麻花期蜂蜜群均产量10~15kg,荆条花期蜂蜜群均产量20~25kg,年均产量为70~90kg。
(2)蜂蜜波美度
油菜花期蜂蜜波美度为38.5°~39°,刺槐花期为39.5°~40.5°,荆条、芝麻花期为38°~39°。
(1)群产王浆量(每群蜂每72小时的产王浆量、全年产王浆量)
王浆生产季节平均每群蜂每72小时的产王浆量,主要蜜源期140~160g,辅助蜜源期110~130g,全年产王浆量8.3kg。
(2)蜂王浆中癸烯酸含量、水分含量
春季油菜、刺槐花期蜂王浆中10-羟基-2-癸烯酸含量为1.8~1.9,含水量64.5%~65%。夏秋季荆条、芝麻花期蜂王浆中10-羟基-2-癸烯酸含量为1.75~1.8,含水量63%~64%。
其他产品如蜂胶、蜂花粉、蜂蜡等生产量(全年群均产量):蜂胶全年群均产量为85~90g,蜂花粉产量为9.5kg,蜂蜡产量为150g。
人工饲喂饲料消耗量即全年群均饲料消耗量。全年群均饲料消耗量为110kg白砂糖,消耗蜂花粉4kg。
育虫节律分陡、缓、中,盱眙蜜蜂育虫节律为中。
越冬越夏蜂群群势的削弱率即越冬越夏期死亡蜂数占越冬越夏总蜂数百分数。盱眙蜜蜂越冬死亡蜂数小于20%,越夏期死亡蜂数小于10%。
蜜蜂温驯性分为温和、暴躁和中等。盱眙蜜蜂温驯性为温和。抗盗性强,常年不盗蜂。抗病性能方面,抗幼虫病,易感蜂螨。
本品种三型蜂颜色稳定,蜂群繁殖快,常年维持强群,越冬蜂死亡率低,性情温驯,抗病力强,防盗、抗盗性强,夏季易感染蜂螨。本品种特别适合大面积蜜源植物,经多年各地使用反馈信息,蜂群采蜜量、生产蜂王浆明显高于其他蜂种。建议扩大种群数量,大批生产用王和良种蜂王。增加蜂场设备的科技含量,为长期生产良种蜂王提供物质基础。
微卫星分子标记是目前研究生物群体遗传结构和变异的极有价值的分子遗传标记[2],本项目中,通过6对多态性较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在DNA水平上分析本品种与平湖浆蜂群体间、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评估其群体遗传结构,并进行遗传多样性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个蜜蜂品系共检测到40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从4~10不等,平均为6.667±2.658。对于整个群体,AP243位点的期望杂合度和PIC值最低,为0.2508和0.2315;而A35位点则拥有最高的期望杂合度和PIC值,为0.8132和0.7873。所有位点平均的期望杂合度和PIC值分别为0.5078和0.4708。平湖浆蜂和苏王一号6个微卫星位点平均等位基因数分别为5.67和5.17。2个群体均显示较高的杂合度,平湖浆蜂为0.4981,苏王一号稍高,为0.5007。对于整个群体而言,平均遗传分化为3.7%(P<0.01),6个位点显著地贡献于这一结果(P<0.01),群体内的近交系数FIS为0.092(P>0.05)。通过计算[3-5],平湖浆蜂和苏王1号的Reynolds遗传距离为0.0377,Nm值为6.507。
多态信息含量是衡量基因片段多态性较好的指标,当PIC>0.5时,该座位为高度多态性座位;0.25<PIC<0.5时,为中度多态性座位;PIC<0.25时,为低度多态性座位[6]。同时,多态信息含量关系到该座位可用性及使用效率,多态信息含量越大,在一个群体中,该座位杂合子比例越大,提供的遗传信息越高[7]。本结果有2个位点处于高度多态,3个位点属于中度多态性位点,所有位点的平均PIC值大于0.25,能为分析遗传多样性提供充分的信息。
有效等位基因数是反映群体遗传变异的一个指标,但有效基因数受到样本量的影响[8]。本研究6个微卫星位点中,平均等位基因数为6.667,说明本研究的样本量较为充分,也说明这6对微卫星引物在2个蜜蜂品系中所提供的多态信息含量较为丰富且基因频率分布较为均匀,用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基因杂合度也称为基因多样度,一般认为它是度量群体遗传变异的一个最适参数[9]。本项目所分析的6个微卫星标记中,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078,平均基因杂合度大小近似的反映出遗传结构变异程度的高低。平湖浆蜂6个微卫星位点的期望杂合度为0.4981,苏王1号的期望杂合度为0.5007,2个群体的期望杂合度基本一致。表明2个蜜蜂品系具有较高的群体杂合度和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平湖浆蜂和苏王一号的遗传分化系数为0.037,即群体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群体遗传变异的3.7%,两群体间的分化显著,呈杂合子缺失现象(P<0.01)。平湖浆蜂和苏王1号的遗传距离仅为0.0377,Nm值为6.507,这提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事实上,由于苏、浙地域相隔不远,养蜂生产流动性强,种蜂场在培育品系时彼此借用对方的优良血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在今后品种资源保存和开发过程中,应该在充分保护和利用这2个蜜蜂品系丰富遗传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纯繁选育以提高群体的整齐度和生产性能;在扩大群体的同时,密切监测群体的动态和性能变化,防止群体混杂,保护各个群体的遗传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