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泉 李刚 胡仁艳 易欢 韦露
执一面红旗,走一线边境,守一方灯火。
广西凭祥的电力巡线人已坚持47 年,人员赓续传承,其中包括17 名退役军人。
47 年里,边境人民每每望见五星红旗便知,给他们接电修电的人来了。边民称他们“国旗巡线班”。
顶着“国旗”的名号,于巡线班而言,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在守护灯火的岁月中,他们始终坚持在平凡的电力岗位上,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却又见证、甚至参与着边境发生的种种:兵事的战和、人心的迁聚、产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由此,“国旗巡线班”既是一个小团体,更属于一个大时代。
光阴流逝,四十七年如电抹;初心不改,最是胸中一抹红。
开着巡线车,身着统一工装,佩戴国旗臂章,凭祥供电所配电线路维护班成员到了哪里,都不用担心被认不出身份。但若是将时间拨回47 年前,一切都不一样。
“就一套工装,帆布的,一洗就没得换,只能穿自己的衣服。”75 岁的张进同回忆说。当时,线路维护班还叫外线班,他是班长,带着8 名成员管着边境线上的3 条10 千伏线路。
有一次,碰上不认识他的战士,还险些起了冲突。
战士以为他是越南人,质问从哪儿来的。他回复说是供电所的员工,过来巡线。对方不信:“这是我的防区,你不能随便来。”军人出身的张进同也不甘示弱:“这是我的服务区,电送到哪里,我就管到哪里!”
巡线回来后,张进同寻思:“老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总会碰上不认识的人,怎么办呢?”于是,他召集班员商量,看做个什么标志带在身上,以表明身份。大家伙最后觉得,带一面国旗最好。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年代,找一面红布做国旗并不容易。幸好,张进同在朋友的婚礼上“讨来了”,随后找一位手巧的女职工剪裁,并用黄布做成五角星缝上。
从此,他们把国旗收入工具包内,一外出巡线就带上。时间久了,边境的老百姓一见到这面五星红旗,就知道给他们接电修线的人来了。
“‘国旗巡线班’这个称呼是老百姓叫出来的,可不是我们自封的。但我们对得起这个称号。”张进同言语中充满自豪。
时空流转。到如今,巡线班管理的10 千伏线路已增至43条,遍布凭祥、友谊两镇的哨所、村落、闹市、园区……
人员也有了变化。从张进同算起,巡线班班长已历4 任。班员中有人从岗位退休,甚至老去、故去,也有人刚毕业入职,开启职业生涯。
“他们在这个岗位坚持这么久,大多数时候是默默无闻的,而且一代连着一代,很难得。”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委常委、市人民武装部政委王关峰以雷锋精神作评,“干一辈子好事,难!”
如今,这面五星红旗,静静地躺在陈列室中,成为“国旗巡线班”最具历史价值的物件之一。于班员而言,国旗早已褪去了“身份证”的功能,更多地在于承载一种责任和信念。他们沿着边境巡线保电,守护的不仅是输电线路,还是脚下的国土。
47 年来,“国旗巡线班”中退役军人达17 名。
巡线班第三任班长傅金荣曾参加过法卡山战役。此役,牺牲的150 多名烈士中,就有他当时的班长金昌平。1985 年,法卡山英雄纪念碑烈士陵园建成,金昌平烈士长眠于此。傅金荣也坚持每年为他至少扫一次墓。
傅金荣入伍那年,金昌平刚从前线下来,像大哥一样关心他,手把手教他各项技能。“一次我不慎摔倒,右小腿被石片割破,班长金昌平马上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条扎紧我的小腿,背起我就往卫生室跑。”每每想到班长金昌平,傅金荣不禁掉泪。
因为战争,金昌平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23 岁。为了守护死去的战友,在退役回到“山水甲天下”的老家桂林市全州县水电局工作了9 年后,傅金荣决然重返曾战斗过的地方,成为凭祥供电所的一名巡线工。
此时兵戈已歇,边贸恢复,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拂到这个有着“祖国南大门”之称的地方。但初止兵戈的凭祥,经济远谈不上繁荣,甚至可以用萧条来形容。当地有一句民谣:一条路,两排树,到了凭祥没吃住。
班员们的巡线,主要依靠自行车、摩托车和机动三轮车。“一个人就步行或踩单车,俩人骑摩托,仨人骑边三轮。”让巡线班第二任班长农景春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路面少有硬化,基本都是泥巴路、砂石路。一过车,头发上就飘一层灰,嘴里吃一嘴沙子。
战争刚刚结束时,巡线路上还少不了要趟雷区。村民稍有不慎,就有被炸断手脚的情况。可电网建设迫在眉睫,“当时架线的时候,先把粗麻绳做牵引绳抛过雷区,然后跟着当地村民,走小路绕开。”傅金荣说。上世纪90 年代至今,我国在中越边境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排雷行动,才让昔日的“生死雷场”变身“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开放合作口岸。
自然条件也很艰苦。深山密林中,被蛇虫鼠蚁叮咬再寻常不过。有一次,班员梁知武被一条竹叶青蛇咬伤脚,同事用嘴给他吸了毒,然后送去南宁求医。
就诊时的状况令人哭笑不得。医生见到伤口,简单消了毒,撂下一句:“休息几天就没事了。”梁知武顿时急了:“怎么没事?这可是毒蛇咬的。医生你到底懂不懂?”医生笑笑,找来资料给他看,上面罗列了十种毒蛇,其中竹叶青毒性最弱。梁知武看过之后,才把悬着心放下来。
明年,傅金荣就要退休了。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丝毫无悔于当年离家守边巡线的决定。他自认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不敢说成绩有多漂亮,但老百姓用电的变化,确有自己一份功劳。“刚到凭祥的时候,还有村子没电用。现在,不仅都能‘用上电’,而且能‘用好电’。”
他说,“边民生活状况改善了,我无愧于战争中牺牲的战友。”
有一种说法是:只要还被人记得,生命就未真正死亡。——须信英雄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友谊镇隘口村三子屯,与越南接壤。炊烟袅袅,鸡豚成群。记者进村采访时,几位村民正在杀猪——20 年前逢年过节才有的“大事”,如今已然稀松平常。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个温馨美好的边境村落,上世纪90 年代初,因为基础设施太差,水电不通,甚至没有姑娘愿意嫁进来,村民纷纷搬走。是党和国家陆续实施的一系列边境惠民政策,帮助村民修建瓦房和各种基础设施,让村民实现回迁。“唯有边民安家落户,才能真正守住边境线,守住国土。”王关峰说。
“国旗巡线班”则借着全国农网改造升级的大势,为村子接线改线。“之前3 个村屯共同一台变压器,改成一屯一台。”班员邓一强说。
64 岁的农贵东自出生起就生活在这条边境线上。他感慨:“社会治安好,什么都好。现在是最好的时代。”
和平,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一些商人纷纷走出去,投资设厂;也请进来,聘用外国人用工。而“国旗巡线班”负责总长420 多千米的电力线路,早已串联起边城凭祥的大小村屯。“过去我们扛枪保卫祖国,如今我们背着工具包守护边境供电。身份虽然变了,但责任没变。”傅金荣说。
桂林人蒋国强来凭祥做红木生意已有15 年。目前,他在中越两国均开有厂房,生意红火。正常情况下,每月至少跑两趟越南,“路费才几十元,去河内的距离跟南宁差不多。”
越南不少供货商已经成了他的朋友。有趣的是,这些外国朋友都懂中文,完全无沟通交流障碍。采访当天,蒋国强放着微信里的语音聊天,有着浓厚地方口音的傅金荣有点吃惊:“比我的普通话标准多了。”
即便受疫情影响,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仍旧保持高位。
11 月10 日,记者在友谊关看到,一辆辆载着热带水果、农产品、木材的大货车在凭祥综合保税区前排起长队。中国—东盟(凭祥)水果城物业服务人员蒙永用告诉记者,这几乎是每天傍晚时的常态。“每天的出货量在3000 吨以上,大家能想到的任何热带水果,都从这里销往全国。”
水果的制冷保鲜极为主要,这就对持续供电提出了要求。“‘国旗巡线班’的服务,挑不出毛病。哪怕凌晨两三点打电话,他们都有人来。”蒙永用特别提到,今年全国多地曾长期施行有序用电,但水果城供电充足。
9 月11 日,海关总署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首次发布中国—东盟贸易指数。指数显示,2020 年中国—东盟贸易指数为241.09 点,较2019 年上涨19.64%,较2010 年上涨141.09%,表明中国对东盟进出口贸易持续稳定增长。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陆上门户通道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凭祥这座古老的边陲小城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国旗巡线班’这群电网建设的老兵正在奔赴乡村振兴、自贸区建设等一个个全新的主战场。”凭祥供电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徐秀峰希望,巡线班在未来的用电服务中展示更多的央企担当。
在友谊关西侧的金鸡山,记者见到建于晚清中法战争时期的古炮台。常年巡线到此的傅金荣,对炮台历史如数家珍:“你看这炮弹还在炮孔里没射出去,听说是当年清兵没有按编号发射,卡膛了。”
就在炮台之下,边防哨所的一面墙壁上,有人作了一首诗。诗曰:桑梓千里外,山河咫尺间。哨所方寸地,月共九州圆。
是的,山河千里,人月共圆——这是无数人的心愿,也是“国旗巡线班”守边保电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