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世龙(吉林省磐石市红旗岭镇综合和服务中心畜牧服务站)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为呕吐、腹泻、脱水。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生会给养猪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猪流行性腹泻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病理变化以及诊断和防治措施,旨在为养猪场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成员,为单股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有多个基因型,各基因型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保护。该病毒在低温环境下稳定,能够存活较长时间,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普通消毒剂即可将其杀灭,对乙醚和氯仿等脂溶性溶剂敏感。
1976年,我国首次报道猪流行性腹泻。目前,该病广泛存在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近几年,该病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该病发生和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寒冷季节多发。不同日龄、品种猪均可感染,哺乳仔猪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危害较为严重。该病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病可迅速波及全群。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该病重要的传染源。病毒随着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猪舍环境,健康猪通过接触污染的空气、饲料、饮水等均可感染发病。
1.临床症状。不同日龄的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哺乳仔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后,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废绝,排出乳白色或黄绿色粪便。粪便中夹杂着一些气泡与凝乳块,有恶臭气味。患病仔猪并伴随有呕吐现象。随着病程延长,患病仔猪严重脱水或陆续出现死亡,耐过仔猪的消化系统会受损。
成年猪感染猪流行性腹泻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精神不振,饮水量增加。个别病猪会出现腹泻,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饲料。成年猪抵抗力强,发病后不经治疗也可自行痊愈。
2.剖检变化。病死仔猪严重脱水,腹部、颈部和耳根部充血。哺乳仔猪胃黏膜轻度出血,残留未消化的乳白色凝乳块,消化不良;小肠胀气、肠管变薄,肠腔内容物呈灰白色或黄绿色,伴有泡沫;空肠和回肠绒毛萎缩,肠黏膜伴有脱落现象;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
猪流行性腹泻冬季易发,传播速度快。病猪腹泻、呕吐,哺乳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其他日龄猪病死率低,结合剖检变化可做初步诊断,但应与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腹泻相鉴别,确诊还需进行实验室检测。可采集病死猪粪便、小肠等样品,样品处理后提取核酸,进行荧光PCR检测。荧光PCR检测方法快速准确,适合该病的早期诊断,以便及时采取治疗。
1.预防。冬季是猪消化系统疾病多发的季节,养猪场要做好防潮保暖工作,同时做好通风换气,减少有毒有害气体造成的应激,增强群体抵抗力。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定期清理粪便,强化对猪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坚持自繁自养,如需引种,按要求严格进行检疫,并进行隔离,隔离期满后方可进行混群饲养。疫苗接种是预防猪流行性腹泻最为有效的手段。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主要用于妊娠母猪的免疫接种,妊娠母猪产前20~30日进行接种,出生仔猪经被动免疫可以获得母源抗体。疫苗在接种前要恢复至室温充分振摇,妊娠母猪要进行适当保定,避免引起机械性流产。
2.治疗。目前,猪流行性腹泻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可以根据其发病规律、流行特点对症治疗,抗菌消炎防止继发感染,补充电解质维持体液平衡,提高抵抗力减缓传播蔓延速度。饮水中可添加抗生素,病情严重的可肌肉注射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饮水中加入电解质、营养物质和黄芪多糖,防止脱水和酸中毒,提升机体的抵抗力。
猪流行性腹泻传播迅速,无特效治疗药物,因此做好预防至关重要。养殖场要建立科学的饲养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构建有效的免疫屏障。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外界环境的应激。严格执行卫生防疫制度,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病原的传入,有效降低动物传染病给养殖场带来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