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菁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122)
眩晕在临床较为常见,“眩”谓眼黑,“晕”者,头旋也,轻者休息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至晕厥,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带来了巨大困扰。中医对眩晕的病机讨论及治疗研究颇丰,许多医家认为眩晕与痰密不可分。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具有祛风化痰、健脾止晕之效,是治疗眩晕的经典方,主要适用于风痰上扰证、痰浊中阻证所致眩晕。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与痰邪相关的眩晕发生率在眩晕病中占比较高[1]。痰邪所致眩晕具有迁延缠绵、复杂多变等特点,对于因痰而眩,历代医家论著颇多,从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到张仲景“痰饮致眩”学说,无不阐明了痰邪在眩晕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体质学说则认为,阳虚、痰湿、气郁、气虚等各类体质具有“同气相求”现象[2]。脏腑辨证认为,水液正常代谢受肺、脾、肾等多脏腑共同调节,《景岳全书·肿胀》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痰为水液异常代谢的产物,导致眩晕发生的主要病因为无形之痰,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苔腻,脉滑等,故痰饮之邪首当责脾。《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叶天士言:“治痰须健中,息风可缓晕。”脾为生痰之源,任何造成脾运化功能失调的因素,均为痰后天生成的重要原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所致七情损伤也会导致气的运行异常,气不行会加重痰饮之邪的形成。痰作为眩晕病的病理因素之一,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阻碍经脉运行,妨碍气机升降出入,影响水液代谢,易蒙蔽心神,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是眩晕的因也是果,导致病情迁延难愈。
《医学心悟·眩晕》言:“有湿痰壅遏者,书云:头眩眼花,非天麻、半夏不除是也,半夏白术天麻汤主之。”半夏天麻白术汤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片组成。方中半夏、天麻为君药,《脾胃论》载:“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两者均为治风痰眩晕的要药。茯苓味甘、淡,归心、肺、脾、肾经,可健脾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橘红理气宽中,燥湿化痰;甘草补益脾气,调和诸药;加生姜、大枣和中健脾。风痰祛,则眩晕止。
药理学研究显示,半夏含生物碱、半夏淀粉、甾醇类、氨基酸等多种化学成分,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3-4];天麻含有多种酚类成分,其中多糖及天麻素具有抗晕眩作用[5-6];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萜类及多糖类,具有利尿、抗炎和镇静的作用[7-8];白术内酯Ⅰ、Ⅱ、Ⅲ均为白术的主要活性成分,也是白术的特征性成分,具有保护神经、抗抑郁等作用[9-10]。茯苓、白术是常用的中药药对,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多环节协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从而发挥利水渗湿、健脾益气之功[11]。柚皮苷是化橘红止咳化痰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其代谢产物柚皮素可以抑制活性氧(ROS)生成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发挥化痰作用[12]。
3.1 围绝经期眩晕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围绝经期常见疲劳、眩晕、关节肌肉疼痛、烦躁易怒、失眠等症状,其中眩晕发生率可达50.7%[13-14]。围绝经期女性脏腑功能衰弱,天癸渐衰,气血亏虚,发病病机多呈本虚标实。孔立教授认为围绝经期眩晕发病之本为肾气不充,气虚则津液运化不行,痰邪留滞经络,精华不能上承,脑髓失养,导致眩晕发生,故气虚痰蒙为其主要病机,临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黄芪汤补气化痰开窍,收效良好[15]。王平教授认为现代人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受损,痰邪流动,随气机升降,无处不入,故治疗应以健脾化痰为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16]。
3.2 高血压病眩晕 高血压病与眩晕互为因果,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病患者中近半数具有眩晕症状[17]。痰湿体质在高血压病人群中更易出现[18]。方锐等[19]认为痰浊是高血压病引发眩晕的主要物质基础,指出早7时至9时对应足阳明胃经之开阖,脾虚胃热则生痰,痰湿阻络可使清晨血压上升,与风邪合病可导致波动性高血压出现。半夏白术天麻汤已知化学成分有306个,作用于30条信号转导通路,活性成分90个,涉及287个靶标,其中13个为直接靶标,多维作用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多个系统,可以通过调控机体代谢水平、单胺类神经递质平衡、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内皮素系统等控制血压[20]。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可影响痰湿壅盛证高血压模型大鼠的下丘脑蛋白质组学,从而促进相关细胞骨架和形态、神经元结构、神经信号传导、能量代谢等改变[21]。
3.3 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 头晕和眩晕症状在后循环缺血中发生率高达47%和75%[2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现代人喜食酒肉、海鲜等厚腻之品。《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其民华食而脂肥。”《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言:“脾病者,身重善饥。”肥甘厚腻之品会损伤脾胃产生痰湿,痰湿可能导致肥胖,增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发生风险,此为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会增加后循环缺血事件的发生[23]。痰邪具有黏腻、重着的致病性质,吴玉婷等[24]认为“稠浊者为痰”,痰与瘀互结影响血液流变学,其有形之物会形成血管斑块,堵塞血管。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黏稠度[25],降低血糖,稳定血糖波动[2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评价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重要价值,TCD检查发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头晕表现为血流减慢[27]。吴伟翔等[28]临床观察发现,半夏白术天麻汤可以改善患者左、右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供应,并且提高血流速度及稳定性,对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3.4 颈源性眩晕 颈部走行经脉丰富,督脉、足太阳经、手太阳经皆穿行而过,沟通脏腑和肢节,若痰浊停留堵塞颈部经脉,则气血不行,发为眩晕。邵铭熙教授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经验丰富,认为该病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痰浊内生,遣方用药以脾胃为本[29]。潘明柱等[30]在推拿基础上加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颈源性眩晕,结果表明,该方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脑血流灌注及内皮素-1(ET-1)等相关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王亚峤[31]认为,仅用西药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有明显的局限性,联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口服,临床疗效可提高约10%。
3.5 前庭偏头痛性眩晕 王璐璐[32]研究显示,前庭偏头痛中医证型中有22.7%的患者为痰湿中阻证。梁雪松等[33]提出,痰生于脾、风动于肝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核心病机,现代人生活压力增加,脾在志为思,忧思伤脾生痰,肝郁气滞,久则痰随风动而发病。临床治疗以急性期改善症状,恢复期降低复发率为主要目标,但临床疗效优劣不一。刘寅等[34]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前庭偏头痛,治疗2周后发现其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明显下降。康紫厚等[35]也证实了半夏白术天麻汤能明显减少前庭偏头痛患者的眩晕发作次数和眩晕发作时间,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同时还能改善患者伴随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是现代治疗眩晕病的常用方、基础方。笔者在阅读文献过程中发现,无论是经方运用、临床加减、病机病理机制,还是药理学实验研究等,各医家、学者对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认识都在不断完善,该方的临床适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因此,临床医师应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学习,以期更好地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