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2)
组 成:生黄芪30 g,山萸肉10 g,炒白术10 g,杜仲20 g,三七6 g,泽泻15 g,石韦20 g,白花蛇舌草20 g。
功 效:益肾健脾,补气养阴,清利湿热,止血和络。
主 治:慢性肾炎(脾肾气虚或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证)。
用 法:每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 解:方中生黄芪、山萸肉益气养阴,脾肾双补,同为君药,并重用生黄芪,其味甘性微温,固表利水作用更佳;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臣药;三七活血不留瘀,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消肿,石韦利水消肿、清热止血,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共为佐使。
加 减:水肿明显者,加茯苓皮、猪苓、玉米须、薏苡仁淡渗利水;肾脏功能下降者,加紫苏叶、土茯苓、姜半夏;大便干结者,加萹蓄、制大黄;小便欠利、浑浊者,加蒲公英、车前草、荔枝草;久病或伴舌质黯红者,加当归、川芎、莪术;伴大量蛋白尿者,加猫爪草、鬼箭羽、全蝎。
黄某某,女,57岁。初诊日期:2015年9月22日。
主诉:腰酸乏力伴双下肢水肿反复近7年。患者2008年底因腰酸乏力伴双下肢水肿就诊于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查尿常规示:隐血++,尿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1.36 g,肾穿刺活检诊断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予以雷公藤多苷片(20 mg/次,3次/d)、缬沙坦(80 mg/次,2次/d),病情好转。2009年初,病情复发后曾使用强的松(10 mg/次,3次/d)、肾炎康复片(5片/次,3次/d)及中药治疗,后激素规律撤减至停用,蛋白尿转阴。2014年9月患者病情再次发作,予雷公藤多苷片(20 mg/次,3次/d)及中药治疗,效果不显。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刻下: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耳鸣时作,腰膝酸软,时觉腹胀,饮食尚可,小便欠畅,有泡沫,大便稀薄,舌质黯红苔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细。尿常规示:尿蛋白+++,尿潜血++。西医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中医诊断:水肿。病机:脾肾气虚,水湿停滞,瘀热内蕴,络脉失和。治法:健脾补肾,益气利水,清热利湿,活血和络。治以益肾清利方加减。处方:
生黄芪20 g,炒白术10 g,杜仲20 g,泽泻10 g,炒薏苡仁20 g,石韦20 g,猫爪草12 g,六月雪15 g,鬼箭羽 20 g,当归10 g,川芎15 g,莪术10 g,白花蛇舌草20 g,陈皮6 g,芡实15 g,炙甘草5 g。14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0月5日二诊: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减轻,头晕乏力改善,生黄芪加量至30 g,以加强补气功效;加用白茅根、蒲公英、车前草清利湿热。
中药加减治疗近1个月。至2015年11月患者颜面及双下肢浮肿消退,仍有双下肢乏力,耳鸣时作,尿蛋白波动在±~+,继续以二诊方加全蝎、参三七活血通络。服药6个月,患者尿蛋白转阴,双下肢乏力、腰酸膝软缓解,逐步停用雷公藤治疗,继服中药。随访5年,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波动在0.13~0.58 g,尿常规示尿蛋白阴性,病情平稳。
按语:慢性肾炎属中医学“水肿”“尿血”“虚劳”等范畴,临床多见肾虚湿热证。本案患者病情反复多次,并且使用过激素、雷公藤多苷片及中药治疗。本次复发时间在激素撤减后,服用中药及雷公藤多苷片,效果不佳。患者倦怠乏力、时觉腹胀便稀、舌胖大边齿痕、脉细,为脾肾气虚;颜面及双下肢浮肿、头晕目眩、耳鸣时作、小便欠畅有泡沫,则为水湿、湿热内蕴,肝阳上亢,络脉失和,且久病入络,水瘀互结。此阶段当以健脾补肾、益气利水、清热利湿、活血和络治疗,方选益肾清利方加减。
水肿“其本在肾”“其制在脾”,方中生黄芪、炒白术、杜仲、泽泻、炒薏苡仁、芡实健脾益肾行水;陈皮行气健脾,补中寓疏,亦防黄芪补气而致腹胀。久病水瘀互结,且“特发性膜性肾病”易形成血栓,故在淡渗利湿消除水肿时,结合活血通络,加用当归、川芎、莪术、鬼箭羽,后又加用全蝎、参三七等。黄芪配伍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之意,有补气生血,促进血中白蛋白生成,改善低蛋白血症功效。石韦、白花蛇舌草等清热利湿,并具有减少蛋白尿,改善肾脏功能作用。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病情缓解控制后,仍需守方治疗,巩固疗效,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