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疗效分析

2021-03-28 10:46蔡永国陈彦磊董堃博白笠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18期
关键词:切除率内镜胃癌

蔡永国 陈彦磊 董堃博 白笠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胃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胃癌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但若能在发病早期及时检出并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型内镜手术方式,相对于传统外科手术,该手术方式创伤较小,可以保留器官完整性,并发症少,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对早期胃癌患者,可有效将患者体内病变切除,促进患者尽快康复[1]。本文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对早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 年6 月~2018 年6 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 例。其中,观察组男17 例,女13 例;年龄43~85 岁,平均年龄(56.36±9.65)岁。对照组男16 例,女14 例;年龄42~84 岁,平均年龄(54.98±9.7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本院做病理检查,符合早期胃癌的诊断标准,且均征得所有患者的同意,并与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手术禁忌证者、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首先嘱患者及其家属做好术前准备,术前12 h 禁食、6 h禁饮等。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采用利多卡因进行麻醉。采用超声内镜检查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判断,确定其范围及深度后对病灶周围进行标记,标记范围为5 mm,主要采用针刀进行,再根据标记使用1∶10000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加美兰对其黏膜下组织进行注射,待隆起后确认为阴性,利用Dual 刀对其进行完整剥离,并将其完整取出。最后,将创面进行处理,确认无出血后手术结束。所取出的病灶采用福尔马林液体进行浸泡,并交由病理科切片诊断处理。

1.2.2 对照组 采用外科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其手术方式与常规外科手术相同,过程具体如下: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术前检查,做好一系列术前准备。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对患者进行麻醉,采用腹腔镜手术行胃大部切除术,切除后将病灶取出浸泡于福尔马林液体中送病理科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肿瘤切除率 肿瘤切除情况包括完全切除与少量残留,切除率=完全切除例数/总例数×100%,切除率越高,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3.2 术后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热、胸痛、咳嗽等。并发症发生率越低,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3.3 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 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越短,说明治疗效果越好。

1.3.4 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 分别于术后2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行胃镜及胸、腹部CT 检查,观察术后胃癌复发率及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比较 两组患者的肿瘤均达到完全切除,切除率均为100.00%。

2.2 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发生高热0 例、胸痛0 例、咳嗽1 例(3.33%),并发症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术后发生高热2 例(6.67%)、胸痛1 例(3.33%)、咳嗽3 例(10.00%),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6/30)。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

2.3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0.87±0.18)h,住院时间为(4.25±0.28)d。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14±0.37)h,住院时间为(6.69±0.97)d。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2 个月、6 个月、1 年、2 年经胃镜及胸、腹部CT 检查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发生。随防2 年发现,观察组有1 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生存率为96.67%(29/30);对照组有1 例因脑梗死死亡、1 例因心肌梗死死亡,生存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胃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早期胃癌则是癌组织限于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不论其范围大小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有时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食欲不振等[2]。早期诊断及治疗是影响本病疗效的关键因素,晚期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若不及时治疗,则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尽早对本病进行治疗,以保证患者健康恢复[3]。近年来临床对于该病的治疗逐渐微创化,条件允许的患者则可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相比较外科肿瘤切除术,该治疗方式保留了患者胃部大部分组织,对患者伤害较小。而传统外科肿瘤切除术对患者创伤较大[4]。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最先应用于日本,该技术经不断推广及发展,逐渐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及使用[5]。该手术方式并非适用于所有胃癌患者,术前应进行内镜检查,确定早期胃癌的边界及浸润深度,观察肿瘤的范围、直径;是否合并溃疡型及判断分化类型等,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早期胃癌治疗指南的适应证对此类胃癌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并得到临床的广泛认同及应用[6,7]。

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起初在采用该方式进行治疗时,其肿瘤完全切除率>90%,而随着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完整性切除率达到99%[8]。同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进一步减小了对患者的伤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并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治疗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另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是一种难度很高的内镜治疗技术,容易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随着治疗技术及治疗附件的改进,在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进行治疗后患者发生穿孔的数量逐渐减少,与早期治疗时期相比,穿孔发生率降低了10%以上,进一步减轻了患者术后的感染情况,避免迁延不愈的问题[9]。另外,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时术中若出现大量出血情况,则可通过内镜进行清晰观察并处理,采用可靠的止血技术可有效止血,但在止血过程中要注意准确找到出血血管,避免盲目电凝,从而预防迟发性穿孔等的发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过程中的一旦发现穿孔情况,可通过内镜进行及时修补,修补方式通过内镜观察操作简单,所消耗时间较少,效率较高,一般无需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干预,进一步减轻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提高早期胃癌手术的安全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以往的15.67%逐渐降低为3.48%,平均住院时间由6.64 d 逐渐减少为4.25 d,由此可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合于治疗早期胃癌患者[10]。

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在肿瘤切除率上的疗效,本研究对本院早期胃癌患者展开分析,分别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外科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后对两组患者的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及生存率进行研究,发现,两组在肿瘤切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均为100.00%。并且观察组术后高热、腹痛、咳嗽等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0.87±0.18)h,住院时间为(4.25±0.28)d,均短于对照组的(1.14±0.37)h、(6.69±0.9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效果较好,治疗效果可与腹腔镜手术相媲美,但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并且,该手术方式所消耗的时间较短,安全性较高,创伤较小,可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由于该手术方式肿瘤完全切除率较高,则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患者术后复发情况,从长期随防看,本组资料中患者均未发生术后局部及远处转移,达到长期生存,同时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患者平均医疗费用较低,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

综上所述,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肿瘤切除率与手术治疗无明显差异,但术后并发症少,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减轻患者负担,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切除率内镜胃癌
眼内镜的噱头
前列腺组织切除量及切除率与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短期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高速切削条件下提高单位功率材料切除率的切削用量选择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36例临床分析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