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才良│文
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
发展养蜂投入少、成本低、见效快,成为不少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抓手。蜂产品加工是养蜂生产的产业延伸,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许多地区都有强烈意愿建设蜂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提升地区蜂产业价值。2019年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在河北廊坊建成综合性智能化蜂产品加工基地,采取多项创新举措,取得良好效果,对国内蜂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北京百花蜂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是北京市供销合作总社直属专业从事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业务的“中华老字号”,也是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蜂产品行业影响力十大品牌和蜂蜜行业领军企业,2008年成功完成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餐饮蜂蜜供应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原蜂蜜工厂为多年前租赁场地所建,生产设备亟需更新换代,物流仓储面积亟需扩容,厂区周边面临政府土地综合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等因素,百花蜂业欠缺长远发展和做强做优的固定资产支撑。近年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特别是2015年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提出,促使企业必须进一步抓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原基地日益老化的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使得百花蜂业面临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难以满足监管要求,必须提升硬件条件,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管控水平。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出台,提出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加坚定了百花蜂业搬迁老厂建设新厂的决心。综合分析企业长远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环境要求和国家战略指引,百花蜂业决定积极响应号召,从企业未来发展空间出发考虑,启动老厂搬迁和新生产基地建设,在主动疏解中谋求优化提升高质量发展。
2013年百花蜂业成立建厂筹备工作小组,先后在北京郊区,天津武清、蓟县,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寻找适合地块,通过现场考察和综合比较,最后将新厂址锁定在河北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厂小组调研走访了国内几十家蜂产品企业和食品企业,实地考察、学习各家厂区特点和设备设施情况,积累新厂建设第一手资料,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对厂区规划、功能布局、设备选型等进行反复研讨,形成综合性智能化蜂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思路。2016年2月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6月建成投产。主要包括:
占地60亩,建筑面积共4.1万平米,包括联合厂房、辅助厂房、综合办公楼和生活服务楼及相关配套设施。
洁净车间建筑面积4500m2,包括前处理车间、洗瓶车间、灌装车间和包装车间。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包括自动化收卸料系统、智能温控融蜜系统、自动化投料及前处理系统、自动化灌装系统和自动化包装装箱系统,实现了工艺全流程的自动化、智能化,蜂蜜年产能达到2万吨,可以生产加工袋装、勺装、瓶装、桶装等不同规格不同包装形态的产品。
建设面积500m2,配备各类大型小型仪器设备70多台,包括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超高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医用离心机等大型精密仪器。检验参数覆盖理化检验、农兽药残留、微生物学检测等30多项,可以承担公司和委托外加工蜂蜜及制品类的原辅料、半成品、成品的产品检验、委托检验及新产品科研工作。
建筑面积1700m2,是中国首家数字化蜜蜂文化体验馆,围绕“探百花之源,解奥蜜无穷”为主轴,划分为蜂拥而至、蜂功伟业、奥蜜无穷、甜蜜时光、浓情蜜意五个区域,运用AR、VR、沉浸式投影等展陈手段,将数字艺术科技运用于蜜蜂及蜂产品知识普及,带给参观者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和互动情趣。
开发部署了用友NC管理系统,包括供应链功能模块、制造功能模块和财务功能模块,建立供应链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
与一般蜂产品加工厂单一生产加工功能不同,百花廊坊基地集生产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蜜蜂文化体验馆于一体,具备生产加工、创新研发、质量检测、产品营销、科普体验和工厂化旅游等综合性功能,尤其强化了基地的科普体验和工厂旅游功能承载。在联合厂房单独设计了参观廊道,不影响生产的同时可以开发接待上百人参观,使消费者可以现场了解蜂蜜加工全过程。蜜蜂文化体验馆通过沉浸式投影、3D穹幕、互动显示屏等信息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体现蜜蜂精神、传递健康知识。这些附加功能的建设使百花廊坊基地不仅成为高品质蜂产品加工中心,更是树立企业形象、展现创新质量的展示中心和传播蜜蜂文化、普及健康知识的宣传中心。
国内绝大多数蜂产品加工厂除在灌装、封口、贴标、打码等环节可以实现自动化,大部分生产工序仍以人工操作为主。百花廊坊基地吸取百花蜂业数十年蜂蜜加工经验,博采同行各家所长,积极学习大型食品企业先进经验,进行多项生产工艺改造和技术创新,首次将工业机器人引入蜂蜜加工流水线,应用在投料和装箱等环节,实现了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和运行成本,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2021年,百花廊坊基地被河北省科技厅评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百花廊坊基地采用多项环保措施,在节能、节水、节电方面都有重大提升,成为绿色节能环保型企业。创新性应用夜间暖房智能融蜜系统,改变了传统水浴融蜜工艺,通过电热循环风机对暖房加热和恒温控制,利用夜间波谷电进行破晶处理,有效减少了白天波峰用电,降低用电成本近3倍。在节水措施方面,着重采取了蒸汽循环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措施,对比老工厂蒸汽使用量节省了约5倍,耗水量显著降低。
百花蜂业认识到,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同步提升,才能真正发挥出先进设备设施的功能作用。2019年在基地建设后期,百花蜂业启动ERP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通过信息化管理工具,规范日常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的一体化管控,满足北京总部和廊坊基地的管理提升要求。廊坊基地全面纳入百花蜂业公司ISO9000、ISO22000和HACCP三体系,建立健全《质量手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手册》等体系文件,编制和修订卫生作业规定、作业指导书、设备操作及保养规程和相应管理制度,质量管理体系迅速建立。
经过几年建设与运行,百花廊坊基地已经形成以蜂蜜加工为核心,以智能化生产、高水平质量管控和信息化系统为保障,以蜂产品体验营销和OEM加工业务为重要增长点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成为国内领先的蜂产品加工基地和京津冀地区有影响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1)打造科普体验营销服务新模式。依托蜜蜂文化体验馆和智能化生产车间,着力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服务,广泛对接旅行社、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等工厂体验游活动。投产以来累计接待各类参观近1万人次。
(2)开拓OEM贴牌业务。凭借基地充足的产能和研发设计能力,除了满足原有渠道业务订单生产外,开拓了一些商业渠道自有品牌OEM加工业务和不具备加工能力的蜂产品企业OEM业务。
(3)增强重要企业客户合作能力。良好的生产设施环境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势,先后通过蒙牛、新希望、同仁堂等重要企业客户的验厂审查,为进一步拓展食药领域业务奠定了基础。
(1)减少企业用工。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应用使廊坊基地生产各工序用工数减少了40%,同时员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2)生产和检测服务能力明显提高。通过ERP BOM生产计划系统开发和智能化生产流水线,实现了计划驱动生产的生产合理化模式,提高了生产响应速度和准确度,降低了库存积压和资金占用。检测中心年自检项目2万余项,周期大大缩短,为原料收购和产成品出厂赢得了市场时间。
(3)经受疫情考验。依靠OA办公系统、ERP系统和智能化生产系统,新冠疫情期间,仅安排少数关键岗位员工在岗,大部分员工灵活办公和远程办公,实现了业务不断、秩序不乱和快速复工复产。
投产以来,百花廊坊基地先后被认定为福建农林大学蜂学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河北省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河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干部管理学院列为现场案例教学点,受到广泛好评,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社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通过百花廊坊基地的建设创新和实践研究,结合当前国内蜂产业发展实际,对国内蜂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有强烈意愿新建蜂产品加工厂,进一步提升地区蜂产业价值。但项目建设前要系统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尤其要充分评估市场风险,防止盲目投资,出现产能与市场销售严重不匹配而背上沉重资产包袱。对于以原料经营为主的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建议通过找大企业OEM方式,先建立自有品牌和稳定销售渠道,积累一定市场运作经验和产品销量基础后再考虑自建加工基地。
从养蜂生产延伸了蜂产品加工,需要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加强能力培养和人才储备,满足《食品安全法》和相关食品生产规范要求。要防止因加工领域能力不足,对风险把控不到位,出现生产环境管理不善、生产过程中关键控制点控制不当、生产加工设备操作保养不当等情况,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发生质量事故,造成重大损失。
要充分利用蜂产业作为传统特色农业产业的体验性强、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挖掘地域蜜蜂文化,凸显地方特色,以加工基地为载体,把生产加工和科普宣传、工厂体验等结合起来。要重视提升企业数字化能力,运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提高蜂产品加工基地技术水平和体验感。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蜂产品企业要充分认识国家“双碳”目标发展趋势,并在加工基地建设中积极贯彻响应,从工艺流程管理、设备选型、建筑材料选择等用能环节,本着高效、节能要求进行优化设计和科学选用,确保自身实现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