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针灸治疗脑鸣案

2021-03-28 09:28李赛群
中国民间疗法 2021年21期
关键词:鸣响髓海太溪

李赛群

(湖南省长沙市中心医院,湖南 长沙 410018)

脑鸣属中医病名,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头内如虫蛀响,名天白蚁。用茶子细末吹鼻中。”[1]此处“天白蚁”即指脑鸣,多因脑髓空虚、火郁、痰湿阻滞而发病,以自觉脑内如虫蛀鸣响为主要表现。本文运用中医经典理论指导针灸治疗脑鸣患者1例,辨证精准、强调补泻、用穴精简,收效迅速,现总结如下,以期为针灸临床诊疗提供借鉴。

1 病案举隅

患者,男,93岁,2018年1月10日初诊。主诉:间歇性右侧脑鸣2年余,加重1周。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脑鸣,时发时止,安静及夜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西医治疗予以营养神经、改善脑循环类药物(甲钴胺片、尼麦角林片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近1周来,患者无明显诱因自觉症状加重,脑内呈持续性鸣响,遂求诊于我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12年,自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降压,血压控制理想;经颅多普勒超声(TCD,2016年4月)示:大脑动脉狭窄。刻下症:持续性右侧脑内鸣响,安静时明显,睡眠欠佳,双眼干涩,视物模糊,听力下降明显,腰背部酸胀疼痛,双下肢乏力,需借助轮椅代替步行。平日嗜卧,偶有头晕,无头痛,纳差,二便正常,舌红少苔,脉迟细,尺部偏沉。查体:血压120/85 mm Hg(1 mm Hg≈0.133 kPa),心率60次/分,神清,言语流利。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向左下扩大,心音无明显增强和减弱,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四肢肌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西医诊断:高血压病;大脑动脉狭窄。中医诊断:脑鸣,辨证为肾虚髓亏。治则:补肾益髓。治疗以针灸为主。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取双侧太溪、悬钟,常规消毒后,取0.30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太溪向复溜方向透刺,二穴均行提插补法,以患者出现酸麻重胀感、医者针下出现沉紧感为度,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针刺治疗3次后,患者诉脑内鸣响较前明显减轻,但未完全消失。遂调整治疗方案,太溪、悬钟针刺完毕后,予以雷火灸百会、风府,患者取坐位,以患者觉灸感由头皮向脑内透达为度,每次灸15 min。治疗2次后,患者脑内鸣响完全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随访半年未复发。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鸣是延脑的耳蜗神经核至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所致的耳鸣,而患者感觉在脑内鸣响,其原因尚不明确。方俐等[2]采用TCD检测153例脑鸣患者,发现79.7%的患者有血流动力学改变,脑血管狭窄发生率为5.7%,说明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脑动脉狭窄是脑鸣的常见病因。另有研究发现,脑鸣患者的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脑基底动脉环前部的异常改变非常明显[3]。目前,西医治疗脑鸣尚无统一有效的方案,以营养神经和扩张血管等药物为主,其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报道也较少。中医治疗脑鸣疗效确切,已有大量的临床研究和报道证实中医治疗脑鸣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不易复发等优点[4-7]。

中医认为,脑鸣有虚实之分,肝失疏泄,郁而化火,上扰清窍则发为实证;年老体衰,肾精不足,髓海失养则发为虚证;脾胃虚弱,痰浊内生,上扰清窍则发为虚实夹杂证。①肝郁化火、上扰清窍证。《名医类案·首风》载:“头鸣耳鸣,顶疼目眩……气夹肝火。”肝者,将军之官,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疏泄失常,则气机郁滞,久则化火,上扰清窍,出现脑鸣(或伴耳鸣)、烦躁、口苦、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脉弦等症状,针灸主穴为百会、太冲、行间、内关等,以泻法为主。②肾虚髓亏证。肾藏精,精生髓,即《素问·逆调论》所言:“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提出脑髓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下卷》云:“盖肾精生髓由脊上行以入于脑,是为髓海在头者名脑。”故《灵枢·海论》提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见脑鸣(或伴耳鸣)、头部空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四肢懈怠、舌淡、苔白、尺脉弱等症状,针灸主穴为百会、风府、太溪、复溜、悬钟等,以补法为主。③脾胃虚弱、痰浊上扰证。《张氏医通·诸痛门》指出:“头内如虫蛀响者名天白蚁……亦有因痰湿在上者。”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职,痰浊内生,上扰清窍则发为脑鸣,临床多见脑鸣,伴头重昏蒙,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黏滞不爽,舌胖、有齿痕,苔白腻,脉滑等症状,针灸主穴为风池、中脘、足三里、丰隆、公孙等,足三里、公孙宜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

本案患者年事已高,以脑鸣为主诉,伴听力下降、双下肢乏力、双眼干涩、脉迟细、尺脉偏沉等临床表现,辨证为肾虚髓亏,治疗取肾经原穴太溪以益肾补精,向复溜透刺,一则太溪向复溜透刺为顺经而刺,为补;二则复溜是肾经母穴,虚则补其母。悬钟为八会穴髓会,脑又为髓海,刺之能补益脑髓。患者治疗3次后症状改善,但脑鸣未完全消失。《灵枢·海论》云:“脑为髓之海,其腧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遂在针刺太溪、悬钟的基础上,予以百会、风府雷火灸,以温通脑络,引髓上达脑窍。本案取效迅速,分析原因有以下几方面。①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了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精准,才能做到理、法、穴步步准确,取得良好疗效。②重视针刺得气及补泻,得气是补泻的前提,也是取效的基础。得气需要受针者和施针者双方的感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虚泻实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务必应用于针灸临床当中。③用穴精简,远近相配,穴简力宏。《黄帝内经》记载针灸处方240余首,但大多数为单穴方,3个穴位以内的处方占90%以上[8];《标幽赋》载有各种内科疾病和妇科疾病的选穴,窦氏均取一二穴,处方十分精简[9]。近代承淡安先生也曾说:“总之治病取穴,在可能范围内,应尽量少取,做到精简疏针,避免多针滥刺。”而当下部分针灸临床医生不善于利用针灸处方的君、臣、佐、使理论进行针灸组方,针刺时常对穴位进行组合[10],每个针灸处方动辄10个甚至20个腧穴,很难达到“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的临床反应,取效缓慢,使得疾病治疗疗程延长,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

在中医经典理论的指导下,本例脑鸣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取得良好疗效,但其现代医学机制尚不清楚,借助现代医学阐释中医针灸疗法治病取效的机制,是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重要途径,还应在医学机制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鸣响髓海太溪
春晖十年,鸣响新时代的高品质教育之声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温暖手脚
那里,雪闪耀着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对髓海不足型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连接研究
韩碧英“调理髓海”治疗小脑性共济失调经验❋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丰田凯美瑞240V车间隙警告蜂鸣器异常鸣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