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雷教授“柔筋”思想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2021-03-28 03:48高启龙张俊
广西中医药 2021年5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远端

高启龙,张俊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11)

指导李雷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常见,发病率约占骨折患者的6.7%~11.1%[1],超过20%的骨科急诊为桡骨远端骨折,多合并腕关节功能障碍[2]。绝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可以采取手法复位固定的保守治疗;对于不稳定者,则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骨折解剖关系以利于功能康复[3]。骨折的治疗无论手术还是非手术,其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恢复功能。但临床上经常会见到很多骨折复位情况影像学满意而功能差的患者,还有骨折畸形愈合但功能恢复满意的患者,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手术技术及影像学的进步,使得现在对于骨折的治疗多以影像学为准,更加重视看得见的“骨”,通过手法整复或者手术使骨折接近或完全解剖复位,达到“骨正”的效果,认为骨正则功能无忧,从而弱化“筋”的作用。殊不知“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筋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唯有“骨正筋柔”方能“气血以流”。

李雷教授作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骨伤临床工作30余年,在骨折治疗过程中始终重视“柔筋”思想,让众多患者受益。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对李老师学术思想略知一二,现将李老师“柔筋”思想在桡骨远端骨折三期治疗中的应用经验总结如下。

1 在桡骨远端骨折初期的应用

骨折初期,指伤后1~2周内,相当于炎症期或称血肿机化期,此时骨断筋伤,机体受损,血离经脉,壅塞于经道,瘀积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受阻,故伤肢肿胀疼痛明显。由于骨折后骨动筋错,需借助各种正骨手法使骨归位、筋复槽,并尽可能减少二次损伤[4]。

对于明显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手法整复为第一要务。“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5]对手法提出了要求:“诚以手本血肉之体,其宛转运用之妙,可以一己之卷舒,高下疾徐,轻重开合”,不仅“能达病者之血气凝滞,皮肉肿痛,筋骨挛折”,而且可以解除患者的“情志之苦欲也”[5]。手法操作时,用力轻重不适当,不顾软组织损伤,一味要求解剖复位而多次粗暴地操作,都会造成二次损伤或加重损伤,造成局部气血更加严重的瘀阻凝滞,影响骨折的愈合。

正骨八法之中,摸、接、端、提法为整复骨折所设,按、摩、推、拿重在治伤筋,或骨未断折者,或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对于没有明显移位的桡骨远端骨折,李老师认为“筋伤不必及骨,骨伤却必及筋”,应注重理筋手法的应用。在遇到此类患者时,在牵引下使用“按、摩、推、拿”的手法以使骨正筋顺。①拔伸牵引法:由医者和助手分别握住患肢远端和近端,先按原来体位顺势用力牵引,然后沿肢体纵轴对抗牵引,用力持续稳准,轻重得宜。②浅按摩法:在患处用手指指腹轻柔缓慢地用力来回线形抚摩,手法轻柔和谐、缓慢。③捋顺法:以拇指指腹着力于桡骨远端背侧,由腕关节近端向远端推摩,推动局部之筋肉,以筋束骨。因桡骨远端背侧平齐,复位者可以拇指指腹探知骨折复位情况,诚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针对臑骨(即肱骨)骨折所说:“或坠车马跌碎,或打断,或斜裂,或截断,或碎断。打断者有碎骨,跌断者则无碎骨,壅肿疼痛,心神忙乱,遍体麻冷,皆用手法,循其上下前后之筋,令得调顺,摩按其受伤骨髓,令得平正。”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则在肿胀消退后尽早手术,但术中要顺应解剖结构进入,充分保护骨折部位周围的筋(肌肉、韧带、神经、血管),同时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部软组织的附着;不能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为代价强求粉碎骨折的解剖复位,应当力求将骨折局部医源性的破坏降至最低[6]。对于相对稳定的骨折,则以夹板固定制动,通过夹板的夹持维持骨正。

通过复查影像学可以证实“骨正”,但骨折尚不稳定,容易发生移位,此时功能锻炼主要是做患肢的肌肉等长舒缩活动,通过抓空握拳(将五指用力张开,再用力抓紧握拳,反复多次)、拇指背伸活动、主动屈伸肘关节及活动肩关节等活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逐渐消除肿胀,防止局部肌肉萎缩[7];活动的同时以筋束骨,调理筋对骨的牵拉、约束作用,利于断端的初始稳定,调节并维持骨折复位,避免后期指间关节、腕、肘、肩关节粘连僵硬,防止筋挛、筋强的发生,达到“骨正筋柔”的效果[8]。

2 在桡骨远端骨折中期的应用

骨折损伤中期,指伤后3~6周即原始骨痂形成期。本期腕关节肿胀瘀血渐趋消散,疼痛逐渐消失,损伤的筋骨开始有纤维组织接续,组织开始修复,并逐渐形成骨痂。制动日久,加之部分患者尚有手术创伤,受伤的腕关节会出现周围组织粘连、肌肉萎缩、关节挛缩、肢体肿胀等,如长期不动则会出现关节粘连僵直、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血栓形成等筋挛、筋强、骨痿之类并发症。此时骨折部位趋于稳定,但仍需外固定保护,若无暴力,“骨正”不会变化,故可以在“筋”上做文章。

《灵枢·经脉》云“骨为干”“筋为刚”。骨性刚强,可支持形体,是人体的支架,筋有了骨的支撑才能有效收缩并产生运动;而筋连属关节,络缀形体,筋的收缩为骨的生理功能提供了基础保证。筋为机体活动的动力、联络之纽带;骨为全身之支架,筋络骨,骨连筋[9]。骨折中期,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舒缩活动外,可适度加大功能锻炼的幅度,开展抗阻力训练及腕关节屈伸活动训练。具体动作:①手滚圆球:以伤侧手握两个圆球,手指活动,使圆球滚动或变换两球位置,反复多次;②背伸掌屈:伤侧手用力握拳,做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反复多次。

制动时肌肉的废用性萎缩虽然是可逆的,但其发生快、恢复慢,通过训练,可以促进肌肉的适应性改变,尽早进行肌肉的收缩练习,能避免肌肉萎缩,加快恢复速度。同时肌肉收缩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肢体肿胀,避免血栓形成。通过锻炼,可以产生骨折端间断纵向挤压力,可使断端感受压应力的不断刺激,使骨修复潜能进一步激发,效应叠加,加速骨的愈合。关节制动可引起关节粘连,活动度下降,软骨失去滋养,活动关节可使关节滑液的正常循环得以保持,避免粘连。桡骨远端骨折多为关节内骨折,由于软骨细胞对力学刺激敏感,压力刺激原始细胞向软骨化细胞转化,利于肉芽组织转变为透明软骨,促进软骨细胞合成基质,对关节面进行磨造塑形,从而使关节面平滑,促进软骨修复。

3 在桡骨远端骨折后期的应用

骨折后期,即伤后7周以上,为骨痂改造塑形期。此期骨折断端已接,关节脱位已复,患肢的肿胀疼痛基本消失,但因伤已日久,气血不足,肝肾俱虚,筋脉失养,所重建的筋骨还远远没有达到牢靠、坚实的状态。在此阶段,可拆除外固定,但腕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活动度受限、伤肢无力、不敢持重负重,故需要加大腕关节屈伸活动训练,加强抗阻训练,逐步开展前臂旋转及腕关节持重负重训练。本阶段的康复训练对患者伤肢功能恢复尤为重要,需要患者及家属在医者的指导下共同完成。①拿捏法: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成钳形,一紧一松用力拿捏腕关节,以挤捏肌肉、韧带等“筋”肉组织,用力轻重交替。②拨络法:用拇指加大力量与筋络循行方向垂直拨动,反复揉拨,类似拨动琴弦一样,用力大小、频率据伤情而定。③屈伸关节:一手握住伤肢掌指关节,一手固定桡骨远端,然后缓慢、均匀、持续有力地被动屈伸腕关节,防止粗暴推扳。④旋转摇晃法:固定如同屈伸法,按照关节功能活动范围,做来回旋转及摇晃活动。本法应轻柔,循序渐进,范围由小到大。现代生物力学证明,给予骨折断端适度的应力刺激,能够促进骨折愈合,骨折端的应力早期能刺激骨痂生长,实现骨折区的结构重建[10],后期可加固并改建原始骨痂,符合生理需要。

4 中药外洗方柔筋汤在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

在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过程中,李老师遵循骨折损伤的三期辨治原则:早期以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为法,中期活血和营、续筋接骨为主,晚期补益肝肾、强健筋骨[11],同时尤其注重中药外治法的应用。李师建议在术后术口愈合期及保守治疗3~4周骨折相对稳定后即配合中药熏洗治疗,常自拟柔筋汤进行熏洗治疗。柔筋汤药物组成:苏木、丹参、地龙、乌梢蛇、透骨草、伸筋草虫、海风藤、酒木瓜、川木通、泽泻、炮姜、桂枝、桑枝各15 g。将药物加水约4 500 ml浸泡30 min,以武火煮沸后文火煎煮25 min,过滤药渣,将药液倒入木桶中,将伤侧腕关节置于液面上,用浴巾围盖后熏蒸;温度下降至60℃左右,以毛巾沾药液包裹腕关节;待温度下降至不烫伤皮肤时,将伤腕放入药液中进行泡浴,每日3次,每次20 min。在熏洗泡浴的同时进行腕关节康复训练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上医患均过度重视“骨”,而忽略“筋”。骨已正,奈何仍活动障碍,当纠之于筋,为筋不柔,若要打破功能障碍的僵局,必须柔筋。方中以苏木、丹参、虫、乌梢蛇、地龙活血通络止痛;海风藤、泽泻、木通祛风除湿;木瓜、伸筋草、透骨草为舒筋通络之要药,能缓解拘挛,通利关节;炮姜、桂枝温通经脉、散寒止痛;桑枝为引经药,能引药效直达伤部。诸药同用,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补益肝肾之功效。清代吴师机曾说:“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中药熏洗集温热效应、经络效应和中药局部渗透效应为一体,借助药力和热力综合作用于病位,温热的刺激可使毛孔开放,通过出汗使体内的新陈代谢产物和非特异性炎症介质排出体外,达到消炎止痛的目的[12];熏洗同时配合主、被动活动,使挛缩的肌腱、关节囊、韧带进一步舒展,松解粘连并能恢复肌力,最后逐渐恢复腕部屈伸、侧偏活动功能及前臂旋转功能,故临床疗效显著[13]。

5 小结

总结临床上治疗骨折失败的病例,发现大部分与“筋”的处理不妥有关:理筋手法的缺失,复位时手法的简单粗暴,软组织、肌肉的骨折断端嵌顿,手术治疗的医源性“筋”损伤,过度强求好的影像学表现等,导致了骨损伤后关节功能难以恢复,出现筋挛、筋急、筋强等并发症。任何对于“骨”或者“筋”的偏重,都会导致筋骨失衡,带来功能障碍。《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有云:“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骨正筋柔”,概括了骨与筋的关系——骨正则筋柔,筋柔则骨正;阐明了筋骨各自的生理特性——骨正而不曲,筋柔软而不强硬。

李雷教授在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时,坚持筋骨并重原则,尤重“柔筋”,通过恢复“筋喜柔恶刚”的特性,充分发挥“筋束骨、利关节”的功用,从筋着手改善功能活动,从而取得满意疗效。

骨折治疗原则从骨科医生推崇的坚强内固定AO(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these)发展到生物力学固定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再到中西医结合接骨术CO(chinese osteosynthesis),一步步的发展也证实了“筋柔”在功能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传统中医骨伤“骨正筋柔”理论的先进性。在偏重“骨正”的时代,唯有同样重视“柔筋”,才能恢复“骨正筋柔”的理想功能状态。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远端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累及腕关节MRI表现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高频彩超与磁共振成像对类风湿性腕关节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Y型小骨锁定钛板治疗桡骨头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研究进展
胃小弯全切术治疗远端胃癌的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