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隐球菌病继发血流感染1例

2021-03-28 01:47:36刘贤贤丁国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氟康唑水疱球菌

李 帆,刘贤贤,丁国锋

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种亚急性或慢性深部真菌感染,对免疫功能受损或正常的宿主均可致病。隐球菌病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肺部、皮肤和骨骼,亦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脏器。本文报道1例高龄老人皮肤隐球菌病继发血流感染,抗感染联合局部治疗后痊愈的案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隐球菌血流感染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85岁,农民。因“发热4 d,左下肢肿痛1 d”于2019年7月10日入住我院感染科。入院前4 d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在家口服感冒药物治疗,效果欠佳,1 d前出现左下肢肿胀,明显疼痛,伴红色皮疹,部分破溃结痂,遂急诊入院。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0×109/L,中性粒细胞占比0.7。患者入院前2个月曾出现左下肢水疱,有破溃,入院时部分已结痂。入院查体:T 38.0℃,P 87次/min,R 22次/min,BP 137/58 mmHg,左下肢可见散在红色斑丘疹,部分破溃结痂。双肺呼吸音低,左肺可闻及细湿啰音。心、腹无异常,左下肢重度凹陷性浮肿,右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总蛋白63.9 g/L,白蛋白31.6 g/L,C反应蛋白 256.70 mg/L,T细胞亚群等免疫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抽取血培养。胸部CT平扫示双肺少许炎症及纤维灶,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双侧胸膜局部增厚。颅脑CT结果未提示颅内感染表现,家属拒绝行脑脊液穿刺检查。即给予利奈唑胺600 mg,1次/12 h静脉滴注抗感染,并辅以苯扎氯铵溶液局部冲洗、远红外线照射、抬高患肢等综合治疗,同时给予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及减轻下肢水肿治疗。患者体温及局部症状较前好转,左下肢浮肿减轻,红肿范围较前缩小,有较多透亮水疱形成,局部水疱行水疱穿刺并送脓液培养。2019年7月15日血培养报告危急值:查见大量新型隐球菌,痰培养(合格痰)提示肺炎克雷伯菌,下肢脓液、渗液标本培养均查见新型隐球菌。再次仔细追问病史,患者家中养鹅,且住所后面时常有野鸽子出没。考虑诊断为左下肢皮肤隐球菌病、新型隐球菌血流感染、肺部感染。即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加用氟康唑600 mg 1次/d静脉滴注和头孢哌酮-舒巴坦3 g,1次/8 h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并停用利奈唑胺。氟康唑应用10 d后减量至400 mg。治疗后再次留取血培养及局部渗液培养,均未见细菌真菌生长。复查胸部CT提示少许胸腔积液,生化指标较前明显好转,共住院治疗20 d。院外随访2个月,患者口服氟康唑片450 mg,1次/d,未再发热,下肢水肿消退,皮损恢复好,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异常。

2 讨论

隐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一种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引起人类感染的主要是新型隐球菌。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带有厚荚膜的腐物寄生性酵母样真菌,常感染免疫抑制或缺陷患者,尤其是艾滋病患者,且近年有增加的趋势[1],在无基础疾病的正常人群也可能发生播散型感染[2]。发病机制可能与隐球菌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有关[3]。近年,我国隐球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但该病起病隐匿,有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易误诊、漏诊[4]。肺和皮肤不仅是隐球菌的易感部位,而且是隐球菌侵入机体的可能通道[5]。皮肤隐球菌感染皮损最常见的为传染性软疣样带有脐凹的损害,还可表现为溃疡、结节、脓疱、红斑、坏死以及蜂窝织炎等多种损害[6]。皮肤隐球菌感染大部分为继发感染,多由肺隐球菌病播散引起,原发感染少见[7]。真菌培养和鉴定是诊断隐球菌病的金标准,可取材于脑脊液、痰、肺泡灌洗液、血液、骨髓等体液,皮肤、淋巴结等活检组织。累及肺部时,胸部 CT 或 MRI 可表现为孤立结节、多发结节或肿块和/或浸润实变,伴有支气管充气征、小空洞、毛刺征、晕征、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肺部渗出、肺部间质改变及肺部网格状影等表现。该病的预后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存在基础疾病和有无合并症,罹患恶性肿瘤或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时预后差。

本例老年患者既往无特殊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没有明显的外伤史,考虑由破损皮肤感染隐球菌后血液播散而引起发热等临床症状。该患者居住环境周围有鸽粪存在,入院前2个月出现左下肢水疱,因为瘙痒挠破,独居农村老人卫生条件差,局部皮肤破损后接触周围环境中的隐球菌引起下肢软组织感染,由于高龄老年人免疫功能差,新型隐球菌侵入血管导致血流感染但未引起肺部和脑膜隐球菌感染。该患者咳嗽、咯痰,考虑合并肺部感染,痰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是否为致病菌尚不确定。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IDSA)发布的隐球菌病诊治指南指出[8],应根据患者免疫状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多烯类、唑类和5-氟胞嘧啶是治疗隐球菌血流感染的常用药物[9]。根据2010年专家共识[10],我国隐球菌感染可分为肺隐球菌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皮肤隐球菌感染。原发性皮肤隐球菌感染的治疗可以采用氟康唑,200~400 mg/d,治疗1~3个月;部分病例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治疗,必要时可以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目前尚无隐球菌皮肤感染合并血流感染治疗方案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本例患者充分评估病情后加用氟康唑600 mg,1次/d静脉滴注,10 d后减量至400 mg,同时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发生胃肠道反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以进一步评估病情变化。治疗后复查相关指标均较前明显好转,继续口服氟康唑片450 mg,1次/d,2个月。本例患者经目标抗感染加局部治疗后,临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证明治疗方案有效,但隐球菌感染疗程长。本例患者治疗方案部分参照皮肤隐球菌病和隐球菌脑膜炎[11],尚需个体化及大样本观察疗效和疗程,临床医师应综合考虑,最大限度减轻医疗负担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

猜你喜欢
氟康唑水疱球菌
一株禽源粪肠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结节病合并隐球菌病的研究进展
IL-33在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一株副球菌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降解特性研究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10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42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6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功率激光治疗外耳道真菌病106例
西南军医(2016年1期)2016-01-23 02:22:24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临床疗效观察
伏立康唑与氟康唑治疗肝移植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安全性比较
山东医药(2015年13期)2016-01-12 00:39:39
伊曲康唑与氟康唑治疗马拉色菌毛囊炎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