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1-03-28 12:33王宇孙志宏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6期
关键词: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王宇,孙志宏

(武警黑龙江省总队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0 引言

脑梗死在临床越来越常见,脑梗死造成的肢体、吞咽、语言等功能的损伤,给患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苦,还给患者内心造成非常大的压力[1]。动脉出现粥样血块是主要的脑梗死类型。突然发作是该疾病的普遍特点,并且疾病发展进程也非常迅速,虽然当前的医疗技术水平已经能够抢救许多脑梗死患者的生命,但是由于病灶位于大脑,发病时大脑供血与供氧异常,使得该疾病患者的残疾或死亡的概率依旧居高不下[2-3]。目前,有研究指出,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能起到较好的序贯保护、炎症防治、稳定颈动脉斑块的效果[4]。本文中抽取了两组各70 例患者,就常规用药(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一起使用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来院治疗的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共纳入140 例,治疗时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7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加阿托伐他汀的70 例患者设为研究组。对照组有40例男性和30例女性;年龄在39~73岁,平均(61.38±4.35)岁;体重57~79 kg,平均(65.46±3.15)kg;病程4~39 h,平均(18.79±4.33)h。研究组有有39 例男性和31 例女性;年龄在40~72 岁,平均(61.67±4.75)岁;体重56~78 kg,平均(65.11±3.37)kg;病程4~38 h,平均(19.01±4.16)h。两组患者的资料之间差异甚小(P>0.05)。

纳入标准:①经手术、病理等诊断确诊为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②患者与家属同意参与研究,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对研究选用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②近期服用药物与血脂调节有关的患者;③合并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

140 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方式在大体上一致,包括让患者卧床静养调节心态以及各种基础疾病的控制,常规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感染等。

对照组用药选择阿司匹林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65051,100 mg×30 s,沈阳奥吉娜药业有限公司),患者每日服用1次,1 次0.1 g。

研究组同样每日服用0.1 g 的阿司匹林,另外还选取了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7,10 mg×7 s,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每次服用2 片共20 mg,一般在晚餐后用药,1 次/d。

在患者治疗半年后进行疗效判定和比较。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用药疗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2)治疗效果判断:以患者治疗后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为判断依据,若疗程结束后患者肢体、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无残疾发生,日常工作和做家务完全不受影响,则为显效;若疗程结束后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无残疾发生,对日常工作和做家务影响微弱,则为有效;若疗程结束后患者肢体、神经功能未恢复甚至有所恶化,则为无效。(3)检查患者血脂指标,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4)观察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将治疗前后的面积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式

本次选用SPSS 19.0 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计算,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用药过程中对照组与研究组都有少量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发生率25.71%,研究组发生率5.71%,和前者相比,研究组的发生率小些(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n(%)]

判断治疗效果,对照组显效与有效率的总和为75.71%,研究组的总和为92.86%,组间对比明显研究组效果更优(P<0.05),见表2。

表2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血脂指标检测值比较,治疗前组间差异小(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脂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而研究组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s, mmol/L)

表3 比较两组患者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的变化(±s, mmol/L)

项目 时间 对照组 研究组 t P TC(总胆固醇)治疗前 5.38±1.06 5.26±1.04 0.676 0.500治疗后 4.74±1.41 3.04±0.66 9.136 0.000 TG(甘油三酯)治疗前 6.37±1.02 6.17±1.03 1.154 0.250治疗后 6.23±0.86 4.84±0.63 10.909 0.000 H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 1.85±0.65 1.80±0.57 0.484 0.629治疗后 1.93±0.59 2.25±0.17 4.360 0.000 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治疗前 3.55±0.94 3.34±0.87 1.372 0.172治疗后 3.14±0.68 2.05±0.36 11.853 0.000

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治疗前两组相差不大(P>0.05),治疗后两组两组平均面积都有了改善,其中研究组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比较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在治疗前后的变化(±s, cm2)

表4 比较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在治疗前后的变化(±s, cm2)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70 1.81±0.59 1.63±0.43研究组 70 1.83±0.54 1.32±0.21 t 0.209 5.420 P 0.835 0.000

3 讨论

从脑梗死患者的年龄区间来看,本来就因为年龄增长抵抗力变差、基础疾病变多的老年人,是脑梗死的高危人群。从国情来看,我国近几年一直以来都高度关注的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不论是从关注老人健康还是从国家医保压力上来看,脑梗死都是临床需要重视的研究课题[5]。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的阿司匹林,通常用于治疗脑梗死患者,它的作用不止是解热镇痛,其作用于血小板还能起到抑制血栓烷A2(TXA2)的合成的作用,对血小板的释放反应和聚集反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实现降低血浆粘度的目的,有助于患者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预防血栓[6-7]。而阿托伐他汀是3-羟基-3- 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的选择性抑制剂,是新型的他汀类降脂药物,主要作用于粥硬化改善和血脂降低,对脑部缺血能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8]。

本研究中,不良反应率比较中研究组的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效果判断中研究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血脂指标都有了明显的改善,而研究组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平均面积都有了改善,其中研究组的面积小于对照组(P<0.05)。

总之,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有助改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血脂状况,安全性和效果都比较高。

猜你喜欢
阿托颈动脉阿司匹林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阿司匹林片与阿托伐他汀钙片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