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婧 刘志红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可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运重建,具有恢复快、创伤性小、危险性低等优点[1]。PCI手术虽然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但术后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引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引发严重的生理、心理应激反应,降低生活质量[2]。故如何减轻PCI手术患者术后不良情绪、减少并发症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家属参与式护理认为家庭是一个整体的动力系统,家庭成员之间存在交互性、内在性的相互影响,家庭支持对患者心理情绪影响较大[3]。基于此,本研究选定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定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0例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医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本项研究,以双盲随机抽样法分组,每组55例。试验组男34例,女21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71.62±5.64)岁;病程4~15年,平均(9.62±2.47)年;心脏功能分级(NYHA):Ⅱ级10例,Ⅲ级28例,Ⅳ级1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14例,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5例;合并症: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18例,高血压25例;体重46~80 kg,平均(63.62±6.94)kg。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64~79岁,平均年龄(71.69±5.62)岁;病程5~14年,平均(9.68±2.41)年;心脏功能分级(NYHA):Ⅱ级13例,Ⅲ级30例,Ⅳ级12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例,初中11例,高中22例,大专及以上12例;合并症: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16例,高血压26例;体重48~79 kg,平均(63.57±6.91)kg。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均满足《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4]中对“CHD”诊断标准,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②年龄≥60周岁;③病历资料完整、齐全;④患者家属均已签署本项研究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合并心源性休克等疾病者;②存在麻醉、手术禁忌症者;③合并严重营养不良、重度贫血者;④处于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⑤中途从本研究退出者;⑥合并帕金森、癫痫等疾病者;⑦合并肺结核等疾病者;⑧合并顽固性心力衰竭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护士以口头宣教的方式向患者讲解冠心病、PCI相关知识,详细回答患者问题,严格遵医嘱给予对症治疗,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2 试验组:①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由护士长、主治医师、1名心理咨询师、1名营养师、6名护士组成,组内成员均具有相关资格证书,且工龄>5年,护士长担任组长,负责监督、指导全组护理工作,心理咨询师负责对患者实施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营养师负责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制定个性化的饮食食谱。②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建立微信群: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健康教育手册,保证人手一册。手册内容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症状、PCI治疗、注意事项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提高其对患者、家属的认知度。建立微信群,保证所有的患者及家属(1名与患者一起居住)均在群内,群内定期讲解PCI术后相关注意事项,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做出耐心、详细的解答。③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A心理疏导:由心理咨询师根据患者性格特点、理解能力、经济状况等给予个性化的心理疏导,积极向患者总结、介绍以往成功治疗、预后良好的PCI手术案例,给予真诚的安慰与鼓励,帮助其树立或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B饮食指导:由营养师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性进行饮食指导,术后少吃柑橘、豆浆、茄子、地瓜、萝卜、玉米等容易产气的食物,多吃高纤维食物、新鲜水果、绿色蔬菜,保证大便通畅,戒烟戒酒,遵循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切不可暴饮暴食。C运动护理:主治医师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例如骑自行车、慢跑、散步、打太极等,强度以自身耐受为主,每周至少运动4次,每次至少运动30 min。D情感支持:护士告知患者家属,家庭支持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赢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鼓励家属给予患者真诚的照顾和关爱,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有一种被重视、被关爱的感觉。
1.4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2组均在护理2周后观察护理效果。(1)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界值50分,50~59分轻度,60~69分中度>70分重度,焦虑程度与得分呈正相关性[5]。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界值50分,50~59分轻度,60~69分中度,70分以上重度,抑郁程度与得分呈正相关性[6]。(2)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3)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SAQ)评分:包括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得分与功能状态呈正相关性[7]。
2.1 SAS及SDS评分结果比较 护理前比较2组SAS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SAS及SDS评分结果比较 n=55,分,
2.2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比较 n=55,例(%)
2.3 SAQ评分结果比较 护理前2组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试验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SAQ评分结果比较 n=55,分,
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近年来,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推进的背景下,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该病的发生还与高糖高脂饮食、长期熬夜、抽烟以及酗酒等有极为密切的联系[8,9]。PCI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可有效缓解心绞痛,改善心肌血流灌注,降低死亡率。但据研究表明:冠心病危险因素是导致PCI术后患者再入院或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例如情绪激动、过度肥胖等[10,11]。据不完全统计:将近20%的PCI手术患者,术后情绪控制不当,增加了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12]。故加强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护理干预是当前临床高度关注的内容。
Mohammed等[13]学者认为:不良情绪会导致机体糖代谢、脂肪代谢紊乱,血糖以及血脂浓度异常升高,进而形成血栓,增加冠心病发生风险或PCI术后再入院风险。故及时消除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不良情绪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属参与式护理可有效减轻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不良情绪。分析如下:传统护理模式将重点放在遵医嘱治疗方面,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大,护士忽略了患者精神、心理等多方面的健康状况,综合干预效果一般。家属参与式护理认识到良好的社会支持、家庭功能,对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意义重大,为患者及家属提供个体化、有针对性、全程性、全面性的护理干预,根据个体差异性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心理疏导,有助于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同时家属参与式护理帮助患者赢得更多的情感支持、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家属支持、关爱、关心患者,帮助患者释放压力,促使其以良好、乐观、积极的心态度过术后康复期。
既往有研究表明:严重的不良情绪会引发生理、心理应激反应,增加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促进儿茶酚氨、皮质醇等应激物质释放,具体表现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缓解或释放,容易加重患者心脏负荷,增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14,15]。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64%)比对照组(16.3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属参与式护理可降低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如下:家属参与式护理与传统护理的区别之处在于更加重视患者精神、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帮助患者正确看待冠心病、PCI手术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保持平和的心态、稳定的情绪,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治疗,并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显示:试验组护理后SAQ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家属参与式护理进一步提升了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分析如下:家属参与式护理强化了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由家属监督、督促、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家属替代护理人员完成护理服务,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加营养物质摄入量,减少油腻、刺激等食物摄入,促进机体康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PCI手术患者术后实施家属参与式护理,可有效减轻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生活质量及预后,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