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成 王奕斐 于丽萍 张明亮 常建伟 郭秋香
导读:生姜黄苗一般分为生理性黄苗和病理性黄苗2 种,且症状有所不同,只有正确认识和对症防治,才能减少损失,提高收益。介绍了生姜生理性黄苗和病理性黄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图1 气候环境引起的黄苗
生产中生姜易出现黄苗,但形成原因不一,症状也有所不同。 生姜黄苗分生理性黄苗和病理性黄苗2 种。 生理性黄苗不具有传染性,病理性黄苗具有传染性。 症状表现:生理性黄苗叶片发黄,严重的整株发黄,包括茎秆和叶片,地下块茎表皮光滑,无凹陷斑,各大小分枝顶端呈喇叭口状,有的只烂茎,有的则从顶端烂到茎基部,小分枝烂心明显,根系出现腐烂,较病理性腐烂的轻;病理性黄苗叶片发黄、发橙,后变至橘红色,再变干,地上茎不烂心,地下块茎表皮不光滑,块茎上出现凹陷或凸出病斑或块茎褐变,从外向里腐烂,根系腐烂严重。 2 种黄苗都表现出根系腐烂, 其中生理性黄苗根系腐烂轻,病理性黄苗根系则腐烂重。 近几年,潍坊市及附近地区生姜黄苗发生较多较重,老姜地发病率5%~20%,新姜地发病率2%~10%,生产中,管理技术不到位、气候异常变化、重茬种植等都能导致黄苗发生,从而影响产量和效益,及时准确对黄苗形成原因作出判断,能有效控制损失。
生理性黄苗原因包括如下几种。
①气候异常(图1) 光照过强,会造成部分根系损伤,顶芽先受影响,叶片先发红后变干,从茎下部开始向上蔓延,收获时茎秆部分甚至全面干枯,出现烂头芽现象。 阴天和雨水多,光照较弱,温度偏低,湿度较大(包括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时,土壤通透性下降,根系腐烂,地上部也会表现黄苗。 高温天气时,若放风少,浇水不及时,会造成水分供应障碍,形成高温热害现象而引发黄苗(图2)。
②土壤营养缺失或竞争生茬地等地块长期缺肥、熟茬地过度深耕生土上翻或附近有树木或高的农作物竞争养分时, 会引起生姜缺素型黄化,表现为叶脉间黄化,上部叶片黄下部绿或下部黄上部绿或全株黄(图3)。
图2 高温热害形成的黄苗
图3 生姜缺铁黄化黄苗
③水分 (图4) 浇水或下雨会使土壤湿度大,如不加以改善, 土壤长期湿度过大会导致土壤板结,进而使土壤不渗水或地面积水,降低土壤透气性,诱发姜苗根腐病,症状表现为地下块茎从下向上烂成孔洞,表皮发白、无光泽,有的甚至发臭,肉质层颜色变黑。 浇水不及时或浇水过量也会导致根系生长缓慢,发育不良,出现黄苗。
④肥害(图5) 化肥使用量大、靠植株太近,高温环境下施肥,混合使用不同生产工艺的肥料(包括控释肥、高塔肥、腐植酸肥、复混肥等),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豆饼、粪肥等)等都会因氨害或盐害造成烧根,进而导致生姜黄苗。
⑤药害(图6) 使用噻唑膦、阿维菌素等农药过量(包括撒施、冲施、滴灌、淋根等)会造成烧根,除草剂使用不当,也会导致生姜黄苗。 黄苗局部集中发生,有规律性,有明显的药斑及气味。
病理性黄苗包括软腐病、茎基腐病、根腐病、枯萎病、癞皮病(根结线虫病)、姜瘟病等。 除软腐病外,其他5 种病害都表现为根系腐烂,但又存在差异。
①茎基腐病(图7) 为茎基部腐烂,从腐烂部位向上向下发展, 离茎基部越远腐烂程度越轻,有腥臭味,倒伏快。
②根腐病(图8) 初期茎基部不腐烂,后期根系腐烂严重后,茎基部也会腐烂倒伏,块茎从外向里腐烂,表面出现深浅不一的凹陷斑,无臭味,从下向上发展, 容易被人误认为是烂脖子病 (茎基腐病)。
③枯萎病(图9) 是顶芽基部、根系维管束局部或全部褐变,无臭味,主要沿种植行前后方向发展,也左右传染,发病范围逐年扩大。
④癞皮病(根结线虫病,图10) 由根结线虫为害所致,根系上形成肿大畸形的根瘤,块茎在姜芽附近或茎节上形成数量不等的癞泡或凸起物而腐烂。
⑤姜瘟病(图11) 为青枯劳尔氏细菌为害,块茎经挤压有白汁出现,从里向外腐烂,有“黑眼圈”症状,传染性极强,一般不倒伏,发病后逐渐萎蔫枯黄或干枯(图4~8)。 姜瘟病是一种顽固的传染性病害,即使倒茬5~7 年仍有可能被传染。
图4 涝害形成的黄苗
图5 肥害黄苗
图6 除草剂药害黄苗
图7 病理性茎基腐病黄苗
图8 生姜根腐病黄苗
图9 生姜枯萎病黄苗
图10 生姜癞皮病黄苗
图11 生姜姜瘟病黄苗
图12 生姜软腐病黄苗
⑥软腐病(图12) 由湿度过大,温度过高,引起的细菌性病害,从茎基部向上腐烂,不向下腐烂,根系和地下块茎正常生长,有别于传染性的茎基腐病,通过加强放风和撤膜后,发生明显减轻。
防治生理性黄苗要在温、光、水、肥、气、土等因素上下功夫,通过合理密植,适时覆盖和撤掉大棚膜、中小棚膜和地膜,适时适量放风,适时覆盖和撤掉遮阳网,适时适量浇水和施肥,适时适度培土,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剂等,增加土壤透气性,保持良好的田间湿度和温度,为生姜的生长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防治病理性黄苗要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四方面有机结合,严禁使用违禁农药,保证食品安全,生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可采取轮作换茬、用棉隆或氯化苦熏地、增施生物菌剂和有机肥的方法防治。 软腐病,可通过放风降温排湿缓解,对植株病部位置及时喷洒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46.1%杜邦可杀得三千(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500倍液;姜瘟病,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750倍液防治后,对其进行隔离,且不浇水、不动土; 癞皮病每667 m2用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100 mL 对水于种植沟底和小培沟滴灌防治, 或用30%噻唑膦微囊悬浮剂100 倍液分别于5 月上旬和7 月上旬滴灌防治; 茎基腐病、 根腐病、 枯萎病,每667 m2用11%精甲·咯菌腈·嘧菌酯悬浮种衣剂500~1 000 mL 对水进行滴灌,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