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胜,赵 萁,吴正文,蔡家竹
(贵州省石阡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石阡 555100)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结节疹、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疙瘩皮肤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该病的临床特征是病牛发热、消瘦,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局部形成坚硬的结节或溃疡为主要特征。感染牛消瘦,奶产量下降,皮张鞣制后具有凹陷或孔洞而导致其利用价值大大降低。
该病毒的自然宿主主要是牛,各种品种的牛均易感。水牛、家兔、绵羊、山羊、长颈鹿和黑羚羊等也可能感染。患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牛的皮肤结节、肌肉、血液、内脏、唾液、鼻腔分泌物及精液中,病牛恢复后常带毒3 周以上。该病主要通过节肢动物进行机械性传播,也可能通过饮水、饲料或直接接触而传播,故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
病牛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呈稽留热型并持续7 d 左右。初期表现为鼻炎、结膜炎,进而表现眼和鼻流出黏脓性分泌物,并可发展成角膜炎。泌乳牛产奶量降低。体表皮肤出现硬实、圆形隆起、直径20 ~30 mm 或更大的结节,界限清楚,触摸有痛感,一般结节最先出现于头部、颈部、胸部、会阴、乳房和四肢,有时遍及全身,严重的病例在牙床和颊内面出现肉芽肿性病变。皮肤结节位于表皮和真皮,大小不等,可聚集成不规则的肿块,最后可能完全坏死,但硬固的皮肤病变可能持续存在几个月甚至几年。有时皮肤坏死可招引蝇虫叮咬最后开成硬痂,脱落后留下深洞;也可能继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和蝇蛆病。
病牛体表淋巴结肿大,以肩前、腹股沟外、股前、后肢和耳下淋巴结最为突出,胸下部、乳房、四肢和阴部常出现水肿。四肢部肿大明显,可达3~4倍。眼、鼻、口腔、直肠、乳房和外生殖器等处黏膜也可形成结节并很快形成溃疡。重度感染牛康复缓慢,可形成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泌乳牛可发生乳房炎,妊娠母牛可能流产,公牛病后4 ~6 周内不育,若发生睾丸炎则可出现永久性不育。
病变主要表现在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处黏膜,尤以口、鼻、咽、气管、支气管、肺部、皱胃、包皮、阴道、子宫壁等的病变明显。通常在结节附近还出现明显的炎症反应,皮下组织、黏膜下组织和结缔组织有浆液性、出血性渗出液,呈红色或黄色。皮肤最初病变为水肿、表皮增生及上皮样细胞浸润,随后出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真皮和皮下组织的血管和淋巴管形成栓塞,出现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淋巴管炎,血管周围细胞聚集成套状。在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皮腺细胞、浸润的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内可观察到圆形或卵圆形、嗜伊红染色的胞浆内包涵体。这些包涵体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有球状突起,周围有晕圈。
由于淋巴液的聚集和渗出,可引起皮炎、肌炎及淋巴炎,并通过感染淋巴结使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一肢或多肢及前腹壁肿胀,患畜跛行可能与四肢肿胀有关。
邪毒主要通过节肢昆虫吸食血液进入牛机体,牛肝血亏虚,筋脉失养,因热伤阴,心肝功能失调,即热极升风,亦可因气郁而化火,火旺伤津,煎炼为痰,痰火结聚,以成此症。
5.1.1 加强消毒和灭蝇灭蚊工作
每周坚持对圈舍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至少1 次消毒工作,并且用两种以上的消毒药交替使用,清除周围环境蝇蚊,做到圈舍周围无节肢昆虫。同时对粪污要进行无害化处理[1]。
5.1.2 防疫注射
山羊痘疫苗规格50 头份/瓶,用3 ml 生理盐水稀释,可注射5 头牛;山羊痘疫苗规格100 头份/瓶,用6 ml 生理盐水稀释,可注射10 头牛;规格有所变动山羊痘疫苗按50 头份/瓶,用3 ml 生理盐水稀释,可注射5 头牛类推。
情况说明:注射15 天后看尾根注射部位是否有疤痕,如果无疤痕建议重新注射(该疫苗适用于所有牛群)。建议1年注射2 次。
5.1.3 注射方法
方法:先保定好牛,在尾根内侧无毛处,用5%碘酒消毒后,再用75%酒精脱碘,右手持2.5 ml配0.7 号针头的一次性注射器吸0.5 ml 含10 只份山羊痘疫苗注射器,注射与皮肤呈10 ~15 °刺入皮内,放平注射器,缓慢注入药液,注射部位将形成1 个隆起有黄豆大小边界明显的“水泡”,此为注射成功。
为了保证疫苗剂量更准确,注射时不渗漏或少渗漏可选择一次性注射器或另外拔针后禁止按揉。一定要注意稀释后的疫苗短时间内用完。
5.1.4 防疫注射要进行群防群控,不留死角。
5.2.1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在饲养过程中发现牛有异常现象要及时隔离,发现吃食减少、反应迟钝、体温升高,流泪、便秘,跛行,反刍次数减少,呼吸困难,流鼻涕,口腔流涎,血便,触摸嗉带下有硬块,疑视感染了该病,马上隔离治疗。
5.2.2 药物治疗
(1)西药处方:a、青霉素(2 万/kg)+板蓝根(30 ~100g)+柴胡(20 ~40 ml)+地塞米松(5 ~20 mg 孕畜禁用)肌注一侧;b、复方磺胺间(六)甲氧嘧啶钠(15 ~20mg/1kg)肌注另一侧;c、维生素C(1 ~3 g)肌肉注射;d、清温败毒散300 g/次上午口服;e、小苏打(30 g/100 kg 体重)下午口服。
(2)中药处方:羌活汤加减白芷24 g、羌活24 g、荆芥30 g、薄荷30 g、葛根30 g、苏叶30 g、黄芩30 g、防风30 g、升麻30 g、秦艽30 g、川芎30 g、当归30 g。用于300 kg 重量牛,根据证候加减药物,水煎服,每天2 次,喂3 天。
(3)火针治疗:对关节、腹下,胸前和乳房有水肿(肿块)进行火针围刺或点刺。1)针具准备:火针、植物油(桐油、菜油、茶油)、5%碘酒、药棉。2)针刺:把扭搓伤部位找准,然后用5%的碘酒消毒。然后用药棉将火针的针尖及针身的一部分缠成松紧适当的枣核形,然后侵入植物油中。待油渗透后,将尖部多余的油挤掉,用火点燃针尖先向下,后向上倾斜,不断地转动针体,使之受热均匀,待油然尽,棉花收缩变黑,将要燃尽时,术者用左手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根据部位深度把针迅速刺入。3)护理:圈舍必须保持圈舍干净和干燥。治疗牛结节性皮肤病,用药后出现结节顶部结痂,部份结节散去或明显变小,视为好转,若结痂有裂,体温正常,吃食基本回复,可以减少或停止用药。4)加强饲养管理:发病期间为了增加机体抵抗力,用清洁干净的温开水,并添加适量的点解多维,减少精饲料,多喂青饲料饲料,同时添加牛羊用复合益生菌[2]。
例1:2021年5月6日,石阡县五德镇回龙村廖某家1 头300 kg 空怀黄母牛,周身都有疙瘩,腹下肚脐两侧分别有2 条30 cm×10 cm×3 cm 长梭形硬块,胸前有1 个直径10 cm 球形肿胀物,体温在40.5℃,不食,粪便干燥。畜主讲述在之前有3 个兽医治疗效果不明显,并有3 天3 夜没有下卧休息,后找到笔者,对腹下两肿块和胸前球形肿胀物,按上述方法用火针在周围进行围刺,最低点进行点刺一针,点刺后胸前球形肿胀物内流出大量组织液和淋巴液,当天卧下休息24 h,因为腹下肿块疼痛无法卧下,火针有软坚散结作用,针刺后疼痛减轻,结合下方用药:
西药处方:a、青霉素(600 万)+板蓝根(80 g)+柴胡(40 ml)+地塞米松(10mg)肌注一侧;b、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10 g)肌注另一侧;c、维生素C(2 g)肌肉注射。a、b、c 三组药分别肌肉注射。d、清瘟败毒散300 g 上午口服;e、小苏打(60 g)下午口服。
第2 次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用5 g,其他药物量不变1 天1 次,坚持1 周。
中药处方:白芷24 g、羌活24 g、荆芥30 g、薄荷30 g、葛根30 g、苏叶30 g、黄芩30 g、防风30 g、升麻30 g、秦艽30 g、川芎30 g、当归30 g、大黄30 g、生石膏20 g、白术40 g、建曲60 g。
中药1 天早晚各1 次,连续喂1 周。
中西药结合治疗1 周后,该牛食欲恢复正常,周身疙瘩结痂。
例2:2021年6月12日,石阡县甘溪乡坪望李某家养有26 头牛,其中有1 头200 kg 的公黄牛行走时右后肢出现跛行,当时畜主任为是前1 天上坡时在坡上扭伤,找到笔者后,诊断:体温41℃,右后肢股内有15 cm×6 cm×2 cm 肿块,触诊牛有痛感,按上述方法用火针周围进行围刺,中间点刺两针,结合下方用药:
西药处方:a、青霉素(400 万)+板蓝根(60g)+柴胡(30ml)+地塞米松(5mg)肌注一侧;b、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8g)肌注另一侧;c、维生素C(1.5g)肌肉注射;a、b、c 三组药分别肌肉注射。d、清瘟败毒散上午1 次口服200 g;e、小苏打下午1 次口服40 g。
第2 次后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用4 g,其他药物量不变1 天1 次,坚持5 天。
中药处方:白芷20 g、羌活20 g、荆芥20 g、薄荷20 g、葛根20 g、苏叶20 g、黄芩20 g、防风20g、升麻20 g、秦艽20 g、川芎20 g、当归20 g。
中药1 天早晚各1 次,连续喂5 d。
用上述中西药治疗5 d 后,症状完全消失。
牛结节性皮肤病从中医讲,多因饲养管理失调或劳役过度所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外感病邪,卫气受遏,血瘀经络,凝滞肌肤,遂成该病。火针功效具有温阳扶正,借火助阳,各种阳虚所导致的各种虚寒证;温通经络、火针具有强通的作用,对破溃的瘰疬、臁疮有生肌收口;驱邪散热、利用火热把毒邪外出,从而清热解毒;去腐排脓、生肌敛疮、消肿散结、镇痛、止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