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龙,代 林,戴永海
(1.山东省平度市畜牧兽医局,山东平度 266700;2.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 266109;3.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 261061)
《伤寒论》又称《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为中医四大经典名著(另三部为《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之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对外感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热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反映的证候,进行分类归纳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六经辨证是把外感热病的各种临床表现,结合八纲,联系经络、脏腑、气血进行分类归纳,概括为以上六种证型用以说明病变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病势趋向和六经病证之间的传变关系,从而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
六经病证可以概括为三阳病和三阴病两类,三阳病包括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包括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伤寒论》为中医、中兽医者所必读。综观古今,贤哲名医,均是深谙经典,勤于临证,发遑古义,创立新说。中兽医典籍《元亨疗马集》说:“人之与兽,二五俱同”,把《伤寒论》六经辨证移植到兽医临床,丰富了中兽医辨证论治的内容,弥补了由于中兽医古籍对畜禽外感证及经证、腑证、变证、坏证辨证论治的不足。本文主要对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在兽医临床中的治验作论述和介绍。
阳明主里燥,所以外邪入阳明胃肠多化热化燥,表现一派阳亢热极的证候。
一是太阳误治传至太阳阳明。二是少阳误治传至少阳阳明。三是直犯阳明为正阳阳明。四是寒温邪久化热由太阴转来。
180 条:“阳明之谓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指胃与大肠,实。一是邪热未与有形之滞相结而充斥于全身,为阳明经证;二是邪热与胃肠中的糟粕搏结,而成燥粪阻塞于肠道的,为阳明腑证。二者属性均为里、实、热为特征。
“胃家者统称阳明经,腑而言也,实者,实邪之谓。”《内经》谓:“邪气盛则实”。
大汗、大热、大渴、脉洪大。
邪热与胃肠中糟粕郁结,形成便秘或结症。
湿热发黄。
阳明热盛。《伤寒论》181 条:“伤寒,脉浮滑,此表里俱热,白虎汤主之”。《伤寒论》187 条:“问曰:阳明病外证方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5.1.1 释义
病邪侵袭阳明,已入里化热,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见身热。热盛迫津外泄,故见汗自出。不恶寒则无表证。反恶热,言其里热亢盛,病者有恶热之感。脉浮为热盛于外,滑为热于里,是表里俱热,应与脉洪大相符。
5.1.2 主证
畜禽表现为壮热,汗出,口渴喜饮,口色红而津干,苔黄而燥,小便短赤,粪便干,脉洪大。
5.1.3 治则
清解里热。
5.1.4 方药
白虎汤(石膏250 g(碎)、知母45 g、粳米45 g、甘草30 g(炙))。本方药味简练,组方严密,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热,寒能胜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两擅内外之能,故以为君;知母苦润,苦以泻火,润以滋燥,故以为臣;用甘草、粳米,调和于中宫,且能土中泻火,作甘稼穑,寒剂得之缓期寒,苦药得之平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连于味也,得二味为佐,庶大寒之品无伤损脾胃之虑也。诸药配合,共奏清气泄热、生津养阴之功。对本方中石膏的认识。张锡纯:“方中重用石膏为主药,取其辛凉之性,质重气清,不但长于清热,且善排挤内蕴之热息自毛孔达出也,用知母者,取其凉润滋阴之性,即可佐石膏以退热,更可防阳明热久耗伤真阴也。用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逗留石膏之寒凉不至下趋也。用粳米者,取其汁浆浓郁能调合石膏金石之药,使之与胃相结宜也,药止四味,而药此相助为理,俾猛悍之剂归于和平。……真无尚之良方也。”张锡纯又认为“石膏解肌退热,必须生用,否则预后不良。石膏医者多该认为大寒而煅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治外感实热者,竞将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之一两即伤人,是变金丹为鸩毒也”。
总之,勿使过之,伤其已也,用清法必须考虑脾胃,必须凉而勿伤,寒而勿凝,体质弱者,宁可再剂,不可重剂,避免热证未罢,寒证即起之戒!
5.1.5 案例:白虎汤治验
1984年7月30 日,汶泉乡段家村段志川家黑色母马,患病3 天来诊:检查症见:精神沉郁,体温41.5℃,被毛湿润,口红无苔,大便干,小便短少,见水欲饮,脉洪数。在乡镇兽医站曾用青、链霉素,体温不降。诊断为阳明经病。处方以白虎汤加味治疗:生石膏300 g、知母100 g、甘草40 g、玄参60 g、薄荷60 g,1 天1 剂,1 剂症状减轻,2 剂食欲增加,3 剂生石膏减量,加山药200 g,以固护卫气,加焦山楂200 g,以增强食欲而愈。
白虎汤应用的过程中可以用天花粉代知母:因知母苦寒性降与石膏并用影响辛凉透邪,天花粉能清热、润燥,生津、止渴、解毒、味甘而不伤胃。山药代粳米:粳米固中气、护脾胃,防石膏性沉下降,作用不及山药。山药性平味甘,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汁液稠粘补肾填精,滋润血脉,为健补脾、肺、肾三经之要药,滋阴济阳之佳品。
痞满燥实证。
5.2.1 提纲
《伤寒论》255 条:“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56 条:“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257 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5.2.2 释义
里热蒸腾,迫津外泄,故发热汗出较多,由于津液过耗,以致胃肠干燥,大便硬结,腑气不通,故腹满而痛。阳明腑实,大便不通,浊气壅滞,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5.2.3 主证
家畜表现潮热多汗,腹胀满而痛,粪便硬而闭结,苔黄厚而燥,脉沉实,小便短赤。
5.2.4 治则
攻下实热,满除燥结。
5.2.5 方药
大承气汤(大黄60 g、厚朴45 g、枳实60 g、芒硝250 g)。方中用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但大黄仅善泻热退荡,软坚之力不及,故臣以咸寒的芒硝,既能助大黄泻热,又能软坚润燥,二药相须为用,增强峻下之力。积滞内阻,腑气不通,而气机不畅,实热积滞难以下泄,故以厚朴行气散满,枳实消痞破结,助大黄、芒硝加速积滞的下行,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具有峻下热结的功用[1]。
5.2.6 案例:大承气汤治验
1980年6月20 日,潍坊市高新区新城街办,于家庄子五队红色母马,劳役后,饲喂茎蔓饲草患结症。检查症见:起卧腹痛,左侧肚腹胀满,肠音减弱,口红,舌中部有黄苔,脉沉稍快。治疗:左侧膁部放气,待腹压减轻后,进行直肠检查,触摸到左侧骨盆弯曲患结症,隔肠把结粪按压成扁形。用肥皂水灌肠后,方用大承气汤治疗:大黄200 g、厚朴150 g、枳实120 g、芒硝350 g,共为细末,温水调服,1 剂后痛止腹胀减,2 剂减芒硝加石蜡油500 ml内服,结粪排下。嘱其畜主,患马休息几天,加强饲喂管理。
体会:《伤寒论》有突出的医学价值,将其辨证论治原则用于兽医临床,对提高中兽医的理论和诊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据阳明腑证承气汤辈论治大家畜结症,方证结合紧密,疗效确实;且承气汤辈的药味组成重点突出,配伍严谨,用药恰当,药味精简,这对改进繁杂的兽医治结方剂,有着很大的指导意义。
综观承气汤三方,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是治燥结、气滞兼有;小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治以气滞为主;调味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治以燥结为主。均为苦寒攻下剂,而组合之法各有不同,症候出入,方药随异。然大黄一味,每方必用。可见大黄为治阳明腑证之要药,不能忽视。而《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中多数治结方剂中缺少了它。大黄苦寒泻热,攻结导滞。《药品化义》誉曰:“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大黄入药,必须重用而后下,或为末冲服,方能保证实效。因其“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制大黄入药久煎,则泻下之力寥寥无几。故大黄必须为末生用稍煎,使药汁中鞣质量少而蒽醌类衍生物成分居多,才能使攻下通便作用明显增强,以达治疗结症之目的[2]。
湿热发黄(湿热兼里发黄证)。
5.3.1 提纲
《伤寒论》204 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5.3.2 释义
如果阳明病不汗出,多为湿热内郁,不得外散。小便不利则水湿不能下行,以致湿热相蒸,胶结难解,影响肝胆疏泄,胆汁外溢,发为黄疸,故身目小便俱黄。心中懊侬仍为湿热郁蒸所致,与栀子豉汤之心中懊侬病理不同。
《伤寒论》238 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阳明病发热汗出,则热邪可随汗向外发泄,所以不会发生黄疸。若汗出限于头部,至颈而止,身体无汗,是热邪不得外散而郁蒸于上所致。加之小便不利,则湿无下行之路。因内热而渴饮水浆,因小便不利而更增湿邪,以致湿热熏蒸,发为黄疸,故用茵陈蒿汤主之。
5.3.3 治则
清热利湿。
5.3.4 方药
茵陈蒿汤(茵陈蒿150 g、栀子75 g、大黄50 g)。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以其最善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长于疗“通身发黄,小便不利”,且其芳香舒脾而能透表畅气,是治黄疸之要药。臣以栀子清热燥湿,并利三焦,引湿热下行。佐以大黄降淤泻热,通利二便,以开湿热下行之道。方中茵陈配栀子,使湿热从小便而出;茵陈配大黄,使淤热从大便而解。全方三药合用,使湿热前后分消,黄疸自愈[3]。
5.3.5 案例:茵陈蒿汤治验
鸭黄疸(温热发黄)案:潍坊市昌乐县王培吉家养鸭万余只,已18日龄,邀诊:患鸭精神沉郁,皮肤、脚蹼、眼睛发黄鲜明如橘子色,发热喜饮,食欲减退,肚腹微胀,大便黄色略见红色。剖检:肝脏呈微黄色,胆囊充盈,胆汁略黄色。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加味,茵陈300 g、栀子200 g、大黄100 g、玄参120 g、黄柏100 g、猪苓100 g、甘草800 g(按每只鸭2 g 中药计算配量),粉碎后拌料喂服,连用3 天病愈。(配合注射3 倍量的高免卵黄液饮水)鸭多为水性禽类,采食时依靠鸭喙喙食,鸭喙食时,势必从喙边缘漏掉一部分,所以用药时最好用中药拌料喂服,且量稍大,最好不要用汤水剂,以防浪费较大,起不到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