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涛,施远翔,米吉提,颜成旭,肖开提,范冰洁,马力克·艾则孜,闫 昊,马 站,张 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乌鲁木齐 830000)
近年来,新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动物防疫法>办法》以及国家、自治区有关动物防疫部署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防治、严格检疫、重点控制、全程监管的原则,狠抓全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总体防控效果。但结核病、布鲁氏菌病、包虫病等主要人畜共患病由于综合防控难度较大,防控形势不容放松。同时,非强制免疫类动物疫病由于政策长期关注不够,防控力量投入少,社会认知度不高,导致防控形势同样严峻。因此,及时摸清新疆主要人畜共患病和非强制免疫类动物疫病的现状并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控对策,对提高新疆动物疫病防控整体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1.1 疫病种类
据《新疆动物疫病调查与防制》统计,新疆已查明动物传染病111 种,寄生虫病64 种,中毒、代谢病30 余种;同时根据近几年的调研统计,新疆主要人畜共患病和常见动物疫病有牛羊共患病12 种(牛羊巴氏杆菌病、牛羊肝片吸虫病、牛羊布病、牛羊包虫病、牛羊炭疽病、牛羊腐蹄病)、牛病7 种(牛结核病、牛副结核病、牛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牛焦虫病、牛轮状病毒病、隐孢子虫病)、羊病12 种(羊李氏杆菌病、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羊肠毒血症、羊猝狙、衣原体病、羊口疮病、羊鼻蝇蛆病、羊肺线虫病、羊痒螨病、羊皮肤霉菌病、山羊痘、绵羊痘)、猪病11 种(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猪丹毒、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仔猪副伤寒、仔猪腹泻、猪细小病毒病、猪支原体肺炎)、马病4 种(马腺疫、马流感、马沙门氏菌病、马胃蝇蛆病)、禽病15 种(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鸡痘、禽大肠杆菌病、鸡球虫病、禽霍乱、鸡白痢沙门氏菌、鸡伤寒沙门氏菌、禽副伤寒、鸽毛滴虫病、鸽I 型副黏病毒病、鸽痘)、兔病4 种(兔瘟、兔巴氏杆菌病、兔大肠杆菌病、兔球虫病)。
1.1.2 易感动物种类
易感动物种类涵盖了牛、羊、猪、禽、马、兔等主要畜种。
1.1.3 不同饲养模式下的易发疾病
不同饲养模式下都有动物疫病的发生,但是部分动物疫病在特定的饲养模式下更易发[1],其中散养放牧群中更易发病的有:牛羊巴氏杆菌病、牛羊肝片吸虫病(靠近水流的散养放牧群)[2]、牛焦虫病、羊肺线虫病、鸡球虫病;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较低的舍饲散养户中更易发病的有:牛羊腐蹄病、牛轮状病毒病、牛结核病、羊鼻蝇蛆病等。
1.1.4 不同地理区域易发疾病
全疆14 个地(州、市)均有动物疫病发生。但是部分动物疫病呈现出在某个区域更易发生的特点[3],其中北疆区域更多见的病种有:牛羊巴氏杆菌病、牛羊肝片吸虫病、牛羊腐蹄病、牛轮状病毒病、羊李氏杆菌病、羊鼻蝇蛆病、羊肺线虫病、绵羊痘、马腺疫、马流感、马沙门氏菌病、马胃蝇蛆病等。 而南疆区域更多见的病种有:山羊痘、鸽毛滴虫病、鸽I 型副黏病毒病、鸽痘等。
1.1.5 造成的损失
部分疫病可导致畜禽死亡(如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等),其中病死率最高可达90%以上,还有部分病种虽然不直接致死,但是发病后影响生产性能并容易继发其他疾病,最终导致死亡或淘汰(如牛羊腐蹄病、牛羊布病、羊痒螨病、羊皮肤霉菌病等)[4]。 可见,动物疫病造成的直接间接损失巨大。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包虫病一个病种,每年对中国畜牧生产造成的损失约16 亿,对新疆造成的损失大约为4.2 亿;另据自治区卫健委统计,仅2016 年新疆新增布病病例8 600 多例,居全国各省市之首,不仅对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给病人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造成因病返贫[5]。
1.2.1 细菌病
1.2.1.1 家畜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 根据新疆动物疾控中心调查统计信息显示:2016 年以来,新疆针对布病采取了高风险区免疫、低风险区检疫净化的防控措施。 2017-2020 年上半年,新疆畜间布病总体免疫抗体效价已逐步维持在70%以上,2019 年新疆畜间布病免疫抗体效价最高为昌吉100%, 最低为伊犁州和克州,分别为47%和59%[6]。 经过4 年多的努力,虽然新疆布病新发病例和畜间检疫阳性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但新疆牛、羊布病检疫净化工作近几年均未达到控制标准[7]。与其他有关省区对比,畜间布病仍处于多发态势,防控难度高于其他动物疫病[8],仍是影响新疆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疫病,还需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9]。
1.2.1.2 牛结核病 根据新疆动物疾控中心调查统计信息显示:2016 以来在新疆国家级种牛场、国家定点监测县及自治区选定的监测地州开展牛结核病监测工作,4 年里共检测113 个牛场的18 275 头牛, 检出阳性场群23 个,阳性牛92 头,场群阳性率为34.5%,污染面较广[10]。 牛结核病个体阳性率为0.5%,还未达到连续2 年检测,个体阳性率<0.1%的国家净化标准。 牛结核病在新疆空间分布呈现点多、面广的特点,南、北、东疆均有感染点,东疆片区感染率较高;种间分布呈现荷斯坦牛感染率高于褐牛的特点;场群间呈现出规模场高于散养户,散养户高于种牛场的特点[11]。 同时,新疆牛结核病净化工作中还存在奶牛调运监管不足、阳性畜扑杀监督机制不完善、扑杀补偿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新疆牛结核病净化工作任重而道远。
1.2.1.3 其他细菌病 据新疆动物疾控中心调查统计资料显示:2015 年至2020 年6 月, 共接检了来自全疆各地(州、市)3 个大型养殖场送检的6 种动物的病料共955 份。 经实验室细菌学检验共分离到7 种致病性细菌。其中羊产气荚膜梭菌18 例;羊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巴氏杆菌12 例;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巴氏杆菌10 例;牛、羊、猪、马鹿大肠杆菌病单独发病11 例;马腺疫(马链球菌马亚种)、驴巴氏杆菌病、气肿疽(气肿疽梭菌)、李氏杆菌病、腐败梭菌病各1 例。 以病原种类来看,产气荚膜梭菌最多达30 例,其次是巴氏杆菌达23 例,然后是大肠杆菌达21 例。 以上数据从侧面反映出产气荚膜梭菌、巴氏杆菌、大肠杆菌的病原在新疆污染面较广,发病率较高。 同时从近几年的发病频率、波及范围及造成的损失来看,近2 年产气荚膜梭菌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且毒性逐渐变强,只要老疫区未注射羊三联四防苗,不管何种饲养方式,都易发生该病,且病死率高,可达50%以上。
1.2.2 寄生虫病
1.2.2.1 包虫病 2016 年以来, 新疆虽然针对包虫病采取了高风险区免疫、 低风险区检疫净化的防控措施,但新疆包虫病畜间阳性率仍然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 2019 年,新疆动物疾控中心寄生虫室整体检测数据显示:塔城、伊犁的屠宰场牛羊包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州;犬粪抗原监测显示:阿勒泰地区的犬棘球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州,喀什、塔城、博州、伊犁等地的犬棘球蚴感染率也较高;养殖环节羊血清检测显示:昌吉、和田、喀什、伊犁羊血清检测包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州[12]。
通过对8 个包虫病定点监测县的屠宰场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伊犁巩留县和博州精河县牛羊屠宰场的包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定点县;犬粪抗原检测显示:伊犁巩留县和喀什叶城县的犬棘球蚴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定点县;养殖环节羊血清检测显示:喀什叶城县羊血清检测包虫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定点县[13]。 与其他有关省区对比,新疆包虫病仍处于多发态势,防控难度较大,仍是影响新疆畜牧业健康发展、畜产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疫病。
1.2.2.2 羊痒螨病 由于近年来大量北疆哈萨克活羊调运至南疆,但南疆农牧民往往忽视了定期剪毛和药浴的重要性,而导致羊痒螨病近年来在南疆区域有上升趋势。
1.2.2.3 其他寄生虫病 除了包虫病和羊痒螨病以外,新疆还有肝片吸虫病、焦虫病、隐孢子虫病、羊肺线虫病、球虫病、鸽毛滴虫病等寄生虫病,均应引起注意。
1.2.3 病毒病
1.2.3.1 山羊痘 由于近年来南疆频繁调入北疆或外省活羊,同时南疆农牧民普遍缺乏对该病的认识而不注重该病的免疫,导致山羊痘在南疆区域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
1.2.3.2 狂犬病 近几年新疆动物疾控中心病毒室通过对各地(州、市)送检的犬血清样品进行免疫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免疫抗体合格率较低,其中2019 年对各地(州、市)送检的260 份犬血清样品中仅27 份样品合格,合格率仅10.38%。 而新疆野生动物携带狂犬病毒形势不容乐观,同时流浪犬数量逐年增加,具有一定的传播风险。
1.2.3.3 其他病毒病 除山羊痘、狂犬病以外,还有牛轮状病毒病、羊口疮(羊传染性脓疱病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马流感、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马立克氏病、鸡痘、鸽I 型副黏病毒病、鸽痘、兔瘟等病毒病,均应引起注意。
近十几年来,在全社会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关注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部门在动物疫病防控政策的制定以及采取的各项配套措施上,均侧重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而对非强制免疫类动物疫病防控的支持不足,同时,包虫病、布病等人畜共患病的防控涉及多个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导致综合防控难度较大,政策关注度和相关投入仍需加强。
近年来,新疆畜牧业快速发展,尤其在南疆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今年,自治区出台《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启动实施农区畜牧业振兴行动,也将进一步加大引进奶牛、良种畜、生产母畜的力度,调运流通环节引发疫病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此外,南疆地区兔、鸽、驴等新兴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与之相配套的疫病防控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相应的防控力量和技术支撑,存在较大的疫病发生风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和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存在一定的“短板”,仪器设备老化,设备补充更新不足,正常工作开展面临较大挑战。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技术支撑、检疫监督三类工作机构人员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层防疫人员在岗不在位现象普遍、兽医社会化服务机制尚不成熟,技术服务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服务能力和水平有限。
当前,新疆畜禽养殖仍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低于40%,养殖及防疫设施条件差,生物安全水平低。 各项防疫措施落实不到位,整体抗御疫情风险的能力较低,各类动物疫病造成的养殖环节死淘率相对较高。 根据新疆畜牧业各产业技术体系摸底调查,新疆肉羊养殖环节平均死淘率为15%,肉牛、奶牛养殖环节平均死淘率为9%和10%,生猪养殖环节死淘率为20%,肉鸡、蛋鸡养殖环节死淘率为10%和20%。
跨区域运输使牲畜应激较大,抵抗力降低,一旦在调运过程中接触相关病原也容易造成发病;同时,由于违法成本低,个别地方监管不到位,违法违规调运牲畜屡禁不止,更增加了疫病发生和传播的风险;此外,活畜交易市场中人员、车辆、牲畜来源复杂,流动量大,将各类病原带入市场的风险较高,甚至部分活畜交易市场没有建立和健全防疫制度,生物安全水平低,其准入、消毒、查证验物、追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薄弱环节,导致疫病发生、传播和扩散的风险较大。
大部分动物疫病都可以通过免疫相应的疫苗来防止疫病的发生。但从近年来自治区开展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飞行检查”结果来看,针对国家提供经费开展的强制免疫重大动物疫病,尚且存在个别地州、个别病种免疫抗体水平不达标的情况,其他靠养殖户自费进行的常规动物疫病的免疫效果更是参差不齐,漏洞较大,从而加大了疫病发生的风险。
2.6.1 自然环境的影响
新疆北疆大部分地区夏季水草资源丰富,形成了北疆牛羊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但同时水草丰富的自然环境也为肝片吸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导致北疆区域靠近水域的牛羊易发生肝片吸虫病。
2.6.2 饲养环境的影响
牛羊腐蹄病在新疆常发生于环境卫生差、潮湿、粪便清理不及时、长期拥挤易相互践踏的牛羊圈舍中,但那些及时清理粪便和垫草料保持圈舍清洁干燥,饲养密度适中,牲畜活动空间足够的圈舍,则不易发病。
在继续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同时,从政策制定上增加对常见动物疫病及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的关注,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及指导意见。 建立健全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长效合作机制,加强与卫生健康、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的协调与信息沟通,密切关注人及野生动物感染病例发生情况,妥善应对。持续加大防控力量投入,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针对常见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建立快速诊断方法及防治技术指导意见,建立相应监测信息上报点,及时掌握疫病发生态势并落实针对性防控措施。 加强宣传和培训,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方式,做好人畜共患传染病及常见动物疫病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层面的认知度和实际防控技术水平,加大全社会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增强防疫意识,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2.1 落实好地方政府属地管理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 统一指挥调度辖区内的防控力量和各种社会资源。 在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常见病种和主要人畜共患病防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3.2.2 落实好部门监管责任
各级政府组成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入位、主动配合、主动作为,联防联控,扎紧扎牢防控网。 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信息共享、形势会商和督办检查工作机制,坚决落实各项监管责任,避免防控工作出现空白和漏洞。 坚持刀刃向内,要求各地从严查处动物防疫工作中的失职、渎职等违法行为,尤其是严肃查处违规出检疫证行为,对开具虚假检疫证明、不检疫就出证、违规出证以及违规使用、倒卖产地检疫证明等违规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3.2.3 落实好生产经营主体防疫责任
引导支持规模养殖企业、畜禽调运主体、畜禽交易和屠宰加工企业,按照国家、自治区关于动物防疫的要求,增强自主防疫意识,健全内部防疫规章制度,建设防疫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动物防疫条件。 养殖场要进一步完善车辆和人员消毒通道等设施条件,强化各项防疫隔离措施,提高养殖场点的生物安全水平。
3.3.1 加强兽医实验室建设
加强地、县、乡三级兽医实验室建设,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完善疫苗冷链设施,提升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补齐区、地、县三级兽医实验室检测设施设备,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加强动物疫情监测(测报)站点建设,常态化开展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分析工作。
3.3.2 加强防疫队伍建设
开展防疫力量摸底评估,采取有效措施稳定机构队伍,依托现有机构编制资源,建立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巩固和加强工作队伍,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有相应的工作机构和必要的工作力量。 按照畜禽养殖量科学配置防疫力量。 遵循部门指导、属地管理的原则,分类分层次实施防疫队伍的能力素质培训。 从自治区层面加强官方兽医、执业兽医和乡村兽医的三支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乡村兽医队伍的建设,结合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工作, 提高对畜牧业发展的服务水平,更好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3.3.3 加强动物防疫信息化建设
以动物检疫电子出证V2.0 系统为依托, 以检疫出证为抓手, 通过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手机APP”等手段,加快推进无纸化防疫系统应用,提高村级防疫员工作效率,规范检疫出证行为,有效弥补基层人才短缺、监管松散、统计失真的“短板”。 逐步建立种畜管理、调运管理、畜牧业投入品管理、屠宰管理等相关模块,推动全链条信息化建设,构建畜牧兽医领域“大数据”平台,为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现代信息服务。
3.3.4 有序推进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改革
坚持市场化方向,引导扶持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发挥第三方兽医实验室和社会专业人才作用,为常见多发动物疫病和新兴特色养殖业疫病防治提供技术服务支撑,建立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将乡村动物免疫、动物疫情报告、疫情应急处置、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公益性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落实到具体防疫实体和防疫人员上,坚决打通动物防疫“最后一公里”。
加大力度,充分运用有效工作机制和各项措施,持续推进新疆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逐步将牛羊、家禽纳入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范围。以此,进一步净化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环节的生物安全水平,降低新疆常见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
坚持动物疫病防控区域化管理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家“两场”创建工作的要求,在政策制定和资金投入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并扎实推进新疆规模场、种畜场的“两场”创建工作进程,以点带面,推动动物饲养场无规定动物疫病生物安全隔离区及无疫小区建设,进一步提高新疆整体生物安全水平。
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是新疆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所在,也能有效提高新疆整体养殖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水平,降低各类动物疫病的发生及造成的各类损失,更是减少动物疫病发生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由之路。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新党办发〔2020〕7 号),充分发挥新疆畜牧业资源优势,挖掘产业潜力,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新疆由畜牧大区向强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