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斌
(甘肃省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泾川 744300)
奶牛分娩后,胎衣在12 h以上不能自然完全脱落者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特别是奶牛的发病率最高,危险性也最大,奶牛场因饲养管理不同,胎衣不下发病率各异。在我国,发病率通常达12%~30%。据调查,胎衣不下导致子宫内膜炎发病率显著增高,由此而致奶牛不孕,发情期延长,配种次数增加,也使乳房炎患病率增加5倍,有些甚至引起母牛全身感染,病牛产奶量急剧下降约20%~50%,重度的患子宫内膜炎,可引起败血症,造成奶牛淘汰或死亡,给奶牛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随着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不断发展,该病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2]。如何降低胎衣不下发病率,正确处理胎衣不下,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和重视的问题,因此,国内、外都很重视奶牛胎衣不下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有一些相关报道多集中在对发病牛的病因调查和一些治疗效果的观察,对以预防为主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降低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
2020年11月7日上午,泾川县飞云镇养殖户一头奶牛,因产后胎衣迟滞不下前来问询,据畜主陈述胎衣不下的时间长达一晚上,白天大约半天时间。根据畜主描述情况我推断该奶牛胎衣不下时间大约长达16 h左右,前去检查,经检查发现阴门外有长约25 cm的胎衣,子宫颈口开放,子宫内有大量的胎衣,与子宫粘连,胎衣有弹性,宫内黏液较多,无色、透亮、无腥臭味,病牛的精神状态良好,临床指标无异常,决定采用冲洗疗法,直接采用子宫内冲洗,无效。又采用手术剥离法进行剥离,效果明显。
导致母牛发生胎衣不下,除由于其胎盘特殊构造而较其他家畜多发生外,主要还有3个方面的原因。
中兽医理论认为造成胎衣不下的原因为气血运动不畅,胞宫活力减弱,不能使胎衣正常排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虚和气血凝滞两种。
3.2.1 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单一、饲料品质不佳、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或不足,母体过肥或过瘦,以及产前运动量不够等。
3.2.2 胎儿因素
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多胎,使子宫肌肉长时间过度紧张而导致产后乏力。
采用FLAC3D对隧道进行建模,按照施工开挖顺序步对拱顶测点位移进行计算,并与预测位移进行比较,模型如图6所示。
当母牛患有子宫内膜炎、布鲁氏杆菌病等其他疾病时,常可以引起胎盘粘连、充血、水肿而影响胎盘正常分离。
根据滞留子宫内胎衣的多少,胎衣有无悬垂于阴门外,临床上分为部分胎衣不下和全部胎衣不下两种。
奶牛全部胎衣不下者较为多见,或仅是少数坏死的胎衣垂于阴门外,有时严重子宫弛缓的病例,全部胎衣滞留在子宫内,在阴门外口仅能看到脐带脉管的断端。病初病牛没有全身症状,1~2 h后胎衣腐败分解,由阴门流出污秽红色、混有胎衣碎片的恶臭液体,病牛可能伴发急性子宫内膜炎。
常见有两种情况,一是可以看到脐带断端和相当一部分胎膜脱垂于阴门外,胎膜表面有大小不同的突起、暗红色的胎儿胎盘,如果经过时间较长,垂出于阴门外的胎衣很容易被污染,以致腐败分解,发出恶臭味,并可较快时间地向阴门内的部分胎衣蔓延。二是因一部分被排出后即断离,而另一部分仍滞留在宫腔内,从外表不易看出,只有进行产道检查时才能发现,由于外露的胎衣已经断离,存在于子宫内的部分胎衣不易为外界污染,所以分解较慢,要经过4~5 h后才有分解的胎衣子叶排出。
胎衣不下虽然容易诊断,但也易造成误诊,例如在夜间或野外分娩的母牛,由于胎衣排出后,有时会被遗失或淹没,从而误诊为胎衣不下,故须通过产道检查确诊。分娩超过3 h者由于子宫颈闭锁,不仅能触诊,亦能剥离及灌注,因此对完全滞留于子宫内的病例视其已排出胎衣的完整性,产科记录及产道检查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是促进子宫收缩、加速胎衣排出、抗菌消炎。治疗方法和所用药物有以下几个方面:
是指母子胎盘靠其缓慢的自溶或借灌注酶制剂加速分解脱离,并辅以防腐消毒药物防止感染的方法,主要适应于母子胎盘粘连紧密或胎膜脆弱的病例。
应用此法在灌注药液前,应将悬于阴门外胎衣剪去,以免污染;必要时再灌注入1次药液,也可给益母草、生当归等药物,促进子宫收缩,加速胎衣排出,胎衣排出后进行1~2次药液灌注,以防止子宫内膜炎的发生。
是指注射药物,促进子宫收缩而排出胎盘的方法。多用于大部分胎衣以在体外,并且病牛的体况良好,子宫仍有较好收缩的病例,此时可及时注射垂体后叶素80~100 IU,促进子宫收缩,借以排出胎衣,也可静脉注射5%~10%盐水,促进子宫收缩,子宫内注入10%高渗盐水,可促进胎盘绒毛收缩容易剥离。注射雌激素不仅可促进子宫收缩,而且具有防止子宫颈闭锁的作用。有时可在子宫内放入抗生素,以防止胎衣腐败和感染,等待胎盘分解变性自行脱落或容易剥离时在进行手术治疗。
剥离手法是:剥衣前,最好先用温水灌肠,排出直肠中积粪或用手掏尽,防止在阴道检查时污染。手术者手臂清洗、消毒,脱出子宫清洗、消毒,术者手臂润滑后,伸入产道,进入子宫的手,沿子宫壁或胎膜摸到子叶基部,然后向胎盘滑动,以无名指小指和掌心夹住胎儿胎盘周围的绒毛膜,约相互结合的周缘成一束,然后以拇指帮助固定子叶,以食、中两指剥离开母体胎盘相互结合的周缘,剥离半周以上后,食、中两指缠绕该胎盘相互结合的周缘,手向手背侧翻转以扭转绒毛膜,使绒毛从小窦内拨出,而与母体胎盘分离。当母子胎盘结合牢固时,则胎盘周缘可不经剥离而轻轻扭脱,当手摸不到子宫角尖的胎盘时,可用左手按牛努责的节奏,轻轻牵拉胎衣;同时右手掌向上托牵子宫,借以促使子宫角的反射收缩而上升,直到剥完全部胎盘,最后将胎衣完整牵出。
手术剥离应注意:消毒必须严格,手臂避免反复从产道出入,以减少感染机会,操作必须细致,以免造成严重损伤。
不要给干奶牛、重胎育成牛饲喂泌乳牛吃剩的饲料,同时防止怀孕期间胎儿迅速生长,很容易造成胎儿太大,引起难产。干奶牛、重胎育成牛分别集中饲喂,分群细化,正确投资;小区内许多养牛户不分群,饲料投喂多少凭饲养员控制,很容易导致牛只肥胖,容易引起胎儿难产 。
7.2.1 干奶期
产前21 d,按照预产期奶牛排列好,根据分娩期来发料,分娩前后应逐渐增加精料的喂量。让奶牛瘤胃适应产后高精料的环境。分娩前21 d,必须逐步提高精料的喂量,但不得超过体重的1%~1.2%,增加精料喂量一方面提高了日粮的营养浓度,另一方面可改变瘤胃内微生物的种类,以便发酵产后的高能日粮及刺激瘤胃内壁乳头突起,以增加内壁表面积,防止分娩后代谢障碍。利用酵母、酶等微生物制剂来刺激瘤胃纤维消化,稳定瘤胃内环境和pH值。
7.2.2 重胎育成牛
育成牛的培育以青粗料为主,培养耐粗料性能和增加瘤胃容积、机能,同时注意粗料的质量,蛋白质能量的供给,适量补充精料,防止营养不足导致的过瘦和骨盆发育不良,引起难产。育成牛最后1~2个月应逐渐增加精料量,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要,同时也防止过多使用精料,导致牛过肥、胎儿过大,引起难产。
产前一周,肌肉注射VD 1.5盒/头,补充VD可预防产后胎衣不下及瘫痪疾病的发生。
以补气益血为主,佐以行滞祛寒、利水消肿的中药方剂治疗。可酌情选用方剂:参芪归芎复方(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益母草、三棱、瞿麦、乳香、赤芍、香附、肉桂);生化汤(当归、川芎、桃仁、炮姜、炙甘草、黄酒、童便);冬葵子汤(冬葵子、红花、桃仁、乳香、没药、生地、生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