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桓瑜,贾欢欢
(1.甘肃省靖远县林业和草原局,甘肃靖远 730600;2.甘肃省靖远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甘肃靖远 73060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继发球虫病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接触性、急性免疫抑制性疾病。该病表现为发病突然,传播迅速,病程短等特点,一旦染病,会导致鸡大量死亡。鸡养殖过程中患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继发球虫病,不仅会增加鸡的死亡率和淘汰率,还会对鸡的后期的生长速度产生影响,并诱发免疫抑制。病鸡对各种疫苗的免疫反应较弱,同时增加了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从而导致其他并发症或继发疾病。
本地区某养鸡场,饲养肉鸡约1500 只,6 周龄开始发病,短期内肉鸡出现快速消瘦,精神萎靡,嗜睡喜卧,食欲减退,粪便黄白色呈水样,养殖户根据以往的鸡养殖经验予以抗病毒、抗生素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理想,肉鸡死亡数量逐渐增加,且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为明确病鸡发病原因,本文对病死鸡进行临床解剖,通过分析临床解剖样本,检查实验室以及实地勘察,诊断病鸡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继发球虫病,并对病鸡进行综合的治疗,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病鸡均为无征兆地突然发病,表现精神不振且羽毛明显凌乱,病鸡短时间内食欲减退或者不进食,精神萎靡,嗜睡喜卧,温暖的鸡舍也会发生扎堆叫、腹泻的情况[1]。其中粪便为白色稀便、水样便以及血样便,且伴随腹泻病鸡的鸡翅会出现明显下降的情况,出现严重的运动功能障碍问题。病鸡临床表现严重脱水,有病鸡因为脱水严重而死亡。
解剖该鸡养殖场所提供的病死鸡,病鸡存在明显的消瘦症状,在病鸡的胸部、腿部的肌肉中出现斑状、有点状的出血,在肌胃与腺胃的交界处有明显的带状出血问题,盲肠肿大,病体解剖后病鸡的肠腔内有红色的液体,肠黏膜有血点[2]。发病早期,病鸡的法氏囊有水肿,发病后期,法氏囊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观察病鸡的脾胃肾部位存在出血点。
将病鸡解剖后,相关检测技术人员应用无菌的方法将病死鸡的法氏囊、肝脏、肾脏等组织脏器取出,将取出的脏器组织进行涂片之后通过革兰氏染色镜检的方式进行检验。经检验后并未发现细菌,将病鸡细菌学检验的所有样本在普通肉汤以及鲜血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检验样板在普通肉汤以及鲜血琼脂平板上接种后需在37℃的温度条件下培养24 h,检验培养样本,并未发现有细菌生长的情况。
在病鸡实验室检验分析中,将病死鸡用无菌的方法取出病死鸡的法氏囊、肝脏、肾脏、肠黏膜等组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对病死鸡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进行检验。需要注意的是,要求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技术人员严格遵守我国最新的操作规定来选取科学的实验室检验操作方式。通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方法来对病死鸡进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检测,8 份病死样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检测均为阳性。
在病鸡实验室检验分析中,将病死鸡作为病鸡的寄生虫病的检测样本。分别取6 只症状明显的病鸡的粪便15 g,应用饱和生理盐水漂浮法对病鸡的粪便进行检测。通过采取镜检的检测方式,发现6份病鸡粪便检验样品均有淡褐色的近球形球虫的虫卵,虫卵的数量众多。
根据对鸡养殖场中的病鸡、病死鸡的临床表现和具体的发病情况,并对病死鸡的解剖结构的变化以及实验室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则确诊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继发球虫病。
在鸡养殖场中对已经发病的鸡群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每只病鸡注射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l ml/d,每天都进行一次治疗,在连续治疗5 d后再使用磺胺-6-甲氧嘧啶配合治疗,并在医师指导下将一定浓度的磺胺-6-甲氧嘧啶混入到鸡饲料以及饮水之中,连续使用5 d。如果养殖场中病鸡存在严重的出血以及脱水情况,则需要及时采取补血与补液措施。针对鸡养殖场中未发病的鸡群则要及时注射鸡传染法氏囊病疫苗,为降低发病概率还可以使用氯苯胍等药物,也可以在鸡饲料或者饮水之中加入维生素等物质提高鸡群的抵抗力,促进鸡群的恢复。观察鸡养殖场病鸡群的治疗效果,经过3 d的治疗,鸡群死亡情况得到控制,症状明显缓解,采食量逐渐上升。在此基础上采取巩固治疗,无新发病鸡出现。
由于鸡养殖过程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生命力顽强,且其具有较强的环境抵抗能力。一旦在鸡养殖场中养殖环境被病毒污染侵袭,则该病毒会在养殖场中长期存在。基于此,就必须对鸡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可使用2%的烧碱液进行消毒,将2%的烧碱液均匀施撒在鸡养殖场的环境、地面、食槽等处,4 h 后再将2%烧碱液清理干净,同时喷洒一定浓度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进行消毒。要求养殖场的饲养人员、其他工作人员、进出车辆在进出鸡养殖的时候必须进行消毒,从而有效地避免病毒出现扩散问题[3]。
在鸡养殖场中,不仅要做好消毒工作,还要采取预防接种的有效措施,这也是有效抑制鸡养殖中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在鸡养殖场中使用比较多的预防接种疫苗包括灭活苗以及活苗两类。为了确保鸡养殖场预防接种所选用的疫苗种类符合本养殖场的鸡群,则需要鸡养殖场在选择疫苗的种类之前要先选用鸡群中的雏鸡进行母源抗体试验。
根据鸡群中的雏鸡进行母源抗体试验来确定疫苗的接种种类、接种时间,从而最大程度上发挥疫苗的接种预防作用。根据大量的疫苗接种预防经验来看,如果疫苗接种在1日龄雏鸡后,预防接种的阳性率不超过80%,则必须要在16日龄之内进行免疫;如果疫苗接种在1日龄雏鸡后,预防接种的阳性率超过80%,则必须在7 ~10日龄之间进行免疫;如果疫苗预防接种后阳性率查超过50%,必须要在第10日龄以及24日龄进行首次免疫;如果疫苗预防接种后阳性率不超过50%,可以根据该试验结果在14 ~21日龄之间进行首次免疫。各大鸡养殖场能够结合具体的免疫工作需求和鸡养殖场的实际情况来采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式,提升预防接种的有效性。
在鸡养殖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减少病源,需要鸡养殖场能够尽可能地采取自繁自养的措施,尽可能地避免引进其他外源性种鸡。如果根据鸡养殖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需求,必须要引进外源性种鸡,则需要对外源性种鸡进行重点检疫,从而有效地避免外源性种鸡中带有病毒的阳性鸡进入鸡养殖场内[4]。在外源性种鸡引进之后还要先对其进行隔离,观察外源性种鸡无异常情况出现后,再将其合群入圈进行养殖,从而有效达到免疫要求。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的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常见的发病对象是幼鸡,是一种急性、热性以及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尤其在3 ~6 周龄的雏鸡往往更加容易发病。一旦鸡养殖过程中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会使鸡群的免疫得到降低,并严重降低鸡群对于其他细菌病毒的抵抗性,出现混合感染,增加鸡群死亡率。为了减少鸡养殖场的经济损失,提升鸡养殖的品质,养鸡户需采取更加规范、严格的养殖场管理措施,科学、合理养殖,提升鸡群整体免疫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