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胡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畜牧兽医局高峰畜牧兽医站工作,甘肃定西 743000)
牛便血是指牛在排便时出现粪中带血、下血、腹痛的病症,该病的发生与中兽医学中的“肠黄”、西医中的“肠炎”相似,会引起暴泻、腥臭、腹疼、便血等,采用中兽医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中兽医认为牛便血的发生有两个原因:一是外感风热,肺受其邪,下移大肠,热伤肠路,血溢脉外,淤注肠中,随便而下;二是劳役过度,饲养不善,致使脾虚而不能统血,血不归经,溢于脉外,下注于大肠,随粪而出促成其病。病牛会因为饲料不洁、采食霉变草料等导致出血而腹泻、下血、腹痛的病症,尤其是霉变的草料会损伤胃肠粘膜,发生炎症,炎性渗出物及细菌毒素在肠道内积聚,既刺激肠管,又可以被吸收而引起自体中毒,胃肠粘膜发生充血、渗出肿胀等炎性反应,继而出现便血的问题[1]。
一般发生便血的病牛普遍会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反刍停止、粪便稀薄且混有血丝血片,严重的会粪血齐下、泻血便。病牛会因为疼痛表现出回头顾腹、蹲腰踏地等症状,听诊可以发现肠音极弱或绝止。中医将牛便血分为实热型与脾虚性,实热型的病牛发病比较急,一般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废绝、鼻镜比较干燥、反刍基本停止、小便比较短且呈现赤色,大便有的干燥、有的稀薄,但是粪便中都会带有血液,有的还会单纯下血,或先血后便,一般排便时牛只都会有较为强烈的疼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的排便量会减少,但是排便次数会增多,并且粪便中还会带有有大量肠黏膜和鲜红血丝或血块。之后病牛会有较为严重的脱水症状,体型消瘦,颤抖情况加剧,最终出现周期性翻滚、扒地等神经性症状,随后死亡。脾虚型的病牛一般发病较慢,一开始就出现体型变瘦、食欲减少,大便溏泻,血随粪出,观察脉象迟细或细弱[2]。
观察牛粪便中血的颜色和血量可以判断出血部位及程度,如后端肠道出血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胃和小肠出血呈煤焦油状。中量便血但腹痛严重者应考虑肠套叠、肠扭转。
实热型拉稀便血的治疗应该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
方剂1:火麻仁120 g,黑栀子、黑地榆、黑黄芩、滑石、大黄各30 g,黑黄柏24 g,甘草9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待温后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2:炒槐花100 g,炒侧柏叶50 g,炒双花、地榆炭各45 g,炒枳壳、车前草、丹皮、荆芥炭各30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待温后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3:槐花60 g,当归50 g,白芍、生地、焦地榆各40 g,郁金、川芎各35 g,栀子、连翘、黄芩、椿白皮各30 g,黄连25 g,7 个乌梅、诃子。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4:生石膏(先煎)120 g,栀子、丹皮、生地、黄芩、玄参、知母、赤芍、竹叶各30 g,桔梗、连翘各25 g,甘草10 g。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5:灶心土50 g,黄芩、党参各15 g,黄芪、白术、附子、阿胶、熟地、干地黄、首乌、当归各10 g,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治疗期间如果发现病牛出现腹胀的问题还可以在以上药物的基础上加大黄、莱菔籽、厚朴各30 g 进行辅助治疗。
方剂6:车前子、槐花各60 g,党参45 g,生黄芪、白术、五味子、当归各40 g,陈皮、蜜升麻、蜜柴胡各30 g,炙甘草15 g,7 个乌梅、诃子,引生姜3 片、大枣5 个。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7:黄芪60 g,云苓、党参、甘草、官桂、山药、干姜、茜草、地榆炭、白芍、升麻各30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并加入适量童便混合灌服,一般隔日1 制,连灌5 剂即可取得显著效果,其中童便主要起到引血归经的作用。
脾虚便血应以补脾摄血为主。
方剂1:熟地黄、白芍、当归各45 g,川芎30 g,将以上药物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如果兼寒者可以加入肉桂、附子30 g,治疗效果比较好。
方剂2:焦栀子、当归各60 g,地榆、赤小豆、炒黄柏、槐花、香附、苍耳子、丹皮、赤芍、甘草各30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然后加蜂蜜入250 g混合均匀,一次性灌服,每天1剂,连用5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3:大黄45 g,炒槐花、生地、荆芥、山药、甘草、大黄、枳壳、侧柏叶、胡黄连各30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加入开水冲调,然后加入百草霜60 g 混合均匀,一次性灌服,每天1 剂,连用3 d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4:地榆47 g,大枣、棕榈炭、白术、黄芪、黄芩各31 g,当归、党参各25 g,炙甘草22 g,加入5 000 ml 清水煎煮到2 500 ml,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
除了上述药方以外,一些民间药方在治疗牛便血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方剂1:泡桐树根500 g 加入4 000 ml 清水煎煮至2000 ml,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1天1 剂,连用2 ~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2:马蹄草、马齿苋500 g,穿心莲250 g,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
方剂3:马齿苋、凤尾草500 g,白花蛇舌草300 g,凤尾草、旱莲草200 g,白头翁(干)100 g,将以上药物捣烂后兑清水5 000 ml,直接喂食给病牛,可缓解病牛的症状。该方也可以用作预防用。
本地某县市的1 个体户养殖了1 头4 岁的耕牛,2020年3月下旬正好处于春耕阶段,牛只劳役强度比较大,4月中旬的时候牛只突然出现食欲下降、膘情下降的情况,精神状态也不好,观察其粪便发现带有鲜血,甚至有的全带血,带去当地的基层兽医站进行检查后,中兽医发现病牛精神萎靡,但是呼吸、心跳正常,瘤胃蠕动为2 ~3 次/min,观察其口津比较黏,苔黄而腻且反刍也变少,因此确诊为湿热蕴积,熏蒸肠道,灼伤血络。确诊后采用以下中药方剂进行治疗,木通60 g,当归、黑地榆各45 g,黑黄芩、黑山栀、诃子、土白芍、黑黄柏各30 g,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粉后用开水冲调,待温,一次性灌服给病牛,每天1 剂,连用2 剂后可以发现便血停止,停药后该病牛也没有复发[3]。
1 个体户养殖的1 头1 岁耕牛出现先拉稀、后便血的情况,随着病情的发展,其食欲废绝,卧地不起,,检查发现体温38.5℃,心率45 ~50次/min,形体可见有明显的消瘦,便带暗红色血,里急后重。中兽医认为该牛主要是因为拉稀导致的体质衰弱,中气虚弱,脾不统血,故血随大便而出,在治疗上可以使用一些补中健脾、破瘀生新、敛血止痛、引血归经的药方。确诊后采用以下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当归、黄芪、炒山药、炒白术各15 g,酒黄连、酒黄柏各12 g,金银花、生地、炙甘草、茯苓、炒白芍、地榆炭各10 g,荆芥炭、红花各8 g,加水煎煮,待温后去渣并以红糖为引灌服,同时配合静脉补液,用药以此后可以发现病牛有好转,便血也减少,之后每天用药,以此1 剂,连用3 d 即可取得显著效果[4]。
牛便血的发生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承受较大劳役的耕牛,其对牛自身的健康危害较大,养殖户需要提高重视,分析导致牛便血的原因,采用无毒副作用的中草药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最大程度上确保牛只的健康,而且中草药还具备一定的保健功能,对提高牛只的体质以及免疫力也有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牛便血,养殖户还要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合理安排牛只的劳役,从而保护牛只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