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文,张天昌,杨文萍,李显渟#
(1.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银川镇畜牧兽医站,甘肃积石山 731707;2.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农业农村局,甘肃积石山 731707)
《伤寒论》是著名的中医古书,由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是《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为主的部分,总结了汉代以前急性热病及相关病证诊治的丰富经验,奠定了辨证论治基础,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伤寒论》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立方、论治、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进行较全面的论述,总结记录一系列中药方剂,有些方剂成了后世医教效法的经典名方。许多方剂被历代兽医移用于动物疫病防治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1~2]。小柴胡汤和麻杏石甘汤作为《伤寒论》中两个经典方剂,本文以上述两方为基础方,随症加减,用于兽医临床治疗,并作总结体会,仅供同行参考。
小柴胡汤基础组成(牛参考量):柴胡45g,黄芩45g,党参30g,制半夏25g,炙甘草15g,生姜20g,大枣60g,水煎服。功效: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证见寒热往来,精神不振,饥不饮食,口干色淡红,脉弦。本方为治伤寒之邪传入少阳的代表方。邪犯少阳,则寒热往来;少阳气机塞滞,胃失和降,故不欲饮食而呕呃。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在治疗上既不宜发汗,又不宜泻下,惟以采用和解少阳之法为妥。故用柴胡透达少阳之邪,疏解气机的塞滞,为主药;黄芩清泄少阳之郁热,为辅药,若寒重于热,可加大柴胡用量,热重于寒,则加大大黄、黄芩用量,二药合用,能解除寒热往来;党参、甘草、大枣能扶正和中,并防止邪气内侵,半夏、生姜和胃止呕,且生姜还能助柴胡散表邪,姜枣配合既能调和营卫,输布津液,又能助半夏和胃止呕,共为佐使药[3]。各药相合,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2020年8月14 日早上10 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莲花镇贾家村贾某,饲养的一只1岁半的波尔绒山羊,突然出现精神不振,饮食不欲。故牵来求治。检查:口色赤红,呼吸急粗,呼吸62 次/min,脉搏76 次/min,体温39.4°C,瘤胃蠕动音1 次/2 min,肠音正常。判断为伤寒所致。西药:青霉素320 万单位,柴胡注射液20ml,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2 次。中药:选用小柴胡汤方剂,剂量减半(以1.1 中用量为参考),共为末,开水冲调,温后弃渣,一次缓慢灌服,连用3 剂后效果显著,同法再用3 剂后痊愈。用以上方法治疗同类病畜123 例(其中马类家畜56 例、牛22例、羊15 例、猪30 例),除1 例猪治疗中屠宰外,其余全部治愈。
麻杏石甘汤基础组成:麻黄30g,杏仁45g,炙甘草45g,石膏(打碎先煎)150 ~250g,水煎取液,待温后加鸡蛋清3 个,一次缓慢灌服。功效:宣肺,清热,平喘。主治:肺热气喘。证见咳逆气急,发热有汗或无汗,口干渴,舌红、苔薄白,脉浮滑而数。本方是治疗肺热气喘的常用方剂。病畜多为外感风邪,入里化热,热壅于肺;或里热炽盛,壅闭于肺,肺受热迫而咳嗽喘急,故使用麻杏石甘汤时应以喘急身热为依据。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为主药;辅以大量石膏,辛凉宣泄,二药配合,能发散肺部郁热而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助麻黄止咳平喘,为佐药,甘草协调诸药,为使药。四药合用,有宣肺、清热、平喘之效。
2020年8月16 日中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银川镇张家村张某,饲养的一只2 岁的杜泊种公羊,突然出现精神不振,饮食不欲,故牵来求治。检查:精神恐慌,口干,前胸及腹下有汗,喘急身热,脉洪数。判断为受热邪壅肺所致。西药:青霉素320 万单位,鱼腥草注射液20ml,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2 次。中药:选用麻杏石甘汤,剂量减半(以2.1 中用量为参考),水煎取液,待温后弃渣,一次缓慢灌服,连服2 剂后病情好转,同法再服3 剂后痊愈。用以上方法治疗同类病畜169 例(其中马类家畜90 例、牛44 例、羊22 例、猪13 例),除2 例羊治疗中屠宰外,其余全部治愈。
首先,在应用中药方剂时,要辨明病因及真象,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再行施药,有助于收到较好效果。其次,在疾病诊治时,应注意西药治标,中药治本,需要综合考虑。最后,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能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