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力之,张海波,郭冬生,欧阳红兵,李春林,袁安,关玮琨*
(1.宜春学院生命科学与资源环境学院;2.江西省创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畜牧兽医类本科教育以顺应国内生产需求,服务地方特色,培养一线生产人员,保住人民的肉篮子为目的[1]。我国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逐渐进入经济全球化快车道。伴随世界科技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技术的兴起,人们对动物机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国家急需掌握现代畜牧科技的拔尖型人才,因此本科教育遇到发展的绝佳机遇[2]。2018 年9 月17 日,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注重大师引领、强化使命驱动、创新学习方式、深化国际合作、促进科教融合,选拔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散播新时代自然科学发展火种,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思想高地。
现代理论和实验实践课程单一,缺乏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内容,严重影响了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所以,亟需利用教学改革,培养一批具有坚实科学素质、敢于创新、善于创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的拔尖人才梯队,使我国畜牧兽医本科教育真正走上国际前列,解决国家人才发展战略需求。
国外很多大学会设置因材施教项目,面向优质学生提供荣誉教育,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小组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对学生发展有着积极影响[3]。当前,国内院校需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在本科阶段的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进入师生学习共同体,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量身打造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计划[4]。所以,笔者贯彻“打通相关、分类增加、弹性实施”的原则,进行学科大类核心课程设计,构建以教学平台为依托,实验相关课程群为辅修的教学模块,体现弹性教学策略。总体以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免疫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为基础,动物营养学、动物传染病学为核心,发酵与基因工程为前沿,按科技创新需要适当补充分子生物学技术、细胞培养、重组蛋白制备技术、抗体理论与技术、蛋白质电泳实验技术和宏基因组学分析等相关科目,形成基于“教学平台+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根据创新拔尖型人才所需要的科学素质,以人为本,统筹部署,主要将各年级学生分为三个阶段并确定模块组成方案。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主要以理论教学模块为主,辅以基础实验,让学生充分学习原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原理知识,进行科研试验教学模块训练,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在试验中得到印证。第三阶段为大学四年级,对已完成的试验进行数据整理,编撰科研论文。团队中每三位老师为一组,对学生论文进行针对性修改讲解,以三位老师的思路策略之长,实现超越一对一指导教学的效果。以科研论文为导向,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建立分阶段教育模式,形成畜牧兽医专业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案例。
在我国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的趋势下,以传统理论为基础,结合最新科研成果,更新畜牧兽医专业相关教学内容,合理进行创新拔尖人才内涵建设。以《动物传染病学》课程为例,2018 年8 月非洲猪瘟突然在我国暴发,在面临没有有效疫苗和药物进行防控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封锁、扑杀等措施进行控制。授课教师需要紧跟传染病发生趋势,关注疫情最新发展动态,查阅研究近况,对相关知识进行自我更新学习,并针对当前动物传染病不断变化的流行特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5]。在教学中,以翻转课堂的形式,假设学生是传染病防疫工作人员。首先,学生需查阅最新科研资料,将所获取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利用所学的实验室诊断知识,写出病原微生物分离方案。其次,学生需结合消灭传染病流行的三个主要环节(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理论,融入规模化养殖场自身情况和疫病发展特点,尤其是大规模养殖难以清除的动物疾病,突出学习净化的必要性和最新科研发现的清除措施。最后,学生需从紧急防疫、划定疫区范围到封锁隔离、病料采集,结合临诊症状做出初步判断,然后列出疑似病原微生物采集部位和分离方法,并注明采集部位原因,结合所学实验室诊断技术,设计实验室诊断方案。通过拔尖人才培养方式,满足社会高层次人才需求,适应现代畜牧行业经济发展。
畜牧兽医专业原有课程实验多依附于单一实验课教学模式,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及生产技能,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整合实验室,创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中心,在根本上重新定位实践教学,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畜牧兽医人才。当前,国内部分农林院校进行了多方式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如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协同培养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实验教学中心—学科研究室—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农学院探索开展“五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福建农林大学进行“层次化、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探索,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进行“三模块”下校企合作实习教学模式研究,湖南农业大学以“三平台八模块”为基础,进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新体系研究等等。但各院校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应积极按照资源导向,在国家相关政策牵引下,充分展现现代畜牧业发展特点,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构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实习拓展”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例如,教师组织整理在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示范解决思路和策略,学生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指导教师将下一个问题提供给学生,附加框架性研究思路。首先进行合作学习,学生根据问题与自己的团队伙伴搜索资料、查阅文献自学知识,提出问题见解、讨论解决方法、汇报解决思路。教师组织学生团队进行实验设计思路的评价、反思和修正。实践方案在设计上经历多次反复打磨,实现学生思维技能的逐步提升和知识积淀。其次进行主动探索,逐步减少该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度并增加任务的复杂性,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信心,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清晰表达自己想法和运用知识进行辩证分析。最后进行示范和指导,教师提供指导和示范实践操作,学生通过复杂性递增、多样性递增的方法先学习局部技能,再通过情境学习、实践学习和合作学习掌握全局技能。另外,充分依托学校和企业的产教深度协同,面向社会与多家企业签订实验实训基地合作项目,将课外实践与专业课实验结合构建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和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平台。
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人才作为目标导向,加强信息反馈,强化质量意识,对课堂、实验和实践全面监控与测评,建立学生和教师双方综合评价体系,形成组合拳。在学生层面,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改革,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注重学生的相关职业证书、大赛成果、论文成果等评价,采取课堂提问、课程论文、实际操作,综合能力测试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评定成绩。在教师层面,评价教师课堂实践教学能力,包括教学前准备、操作熟练程度、教学方式方法等课堂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同样,对于教师指导学生课程实习、实验操作、专业实践、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等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努力营造创新拔尖人才科学素质培养环境,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条件,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激励机制。此外,对参加培训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同学们在实践训练中的需求,吸收合理化建议,对于教师教学进行有效改善[6]。当然此评价体系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