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云,顾成娟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仝小林名中医工作室,广东 深圳 518034)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为水液代谢的枢纽。外感湿邪或内生水湿,均可影响脾的运化、升清降浊及统摄功能,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调,统摄无权,水谷精微失于运化,加重脾虚,并可诱发他脏疾病。《脾胃论》曰:“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代谢性相关疾病、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疾病,均与脾湿密切相关[1],脾虚湿困为其基本病机,治疗当以健脾利湿。
脾为“后天之本”,具有运化、升清、统血功能。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及水液,脾主运化可输布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并可吸收、转输和布散水液,是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环节。脾主升清,可促进水谷精微的正常输布,又可维持内脏的相对稳定,与胃气降浊相对而言。脾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或久居湿地,或思虑伤脾,或素体脾虚等,导致湿邪侵袭机体,阻遏气机,影响脾主运化、升清降浊功能,导致水谷精微输布失常,湿邪内生;湿邪日久,气机不畅,脾运受阻,清浊不分,进一步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进而诱发临床多种疾病。《灵枢·木脏》载:“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脾虚气血生化乏源,健运失职,体内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为膏脂糖毒,导致消渴,脾气虚致水湿内停,阻遏气机,血行不利,加重消渴。脾肾相互滋生,脾虚会累及肾脏,影响肾藏精及开阖功能,且脾虚运化无力、清浊不分,致精微外泄,可见蛋白尿。脾失健运,影响津液代谢,湿邪停滞,阻滞关节、经络,发为痹病,现代为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脾气亏虚,运化不利,水谷不消,或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清浊不分,或湿浊中阻,聚湿成痰,或饮食停胃,脾虚难以腐熟水谷,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可致呕吐、泄泻、腹胀等消化系统疾病。脾主四肢,脾气虚弱,则运化、荣养功能失司,精微物质流失,导致糖脂代谢紊乱;湿邪内阻,阻遏气机,水湿不得化,内聚成水饮,水湿停聚不能外达;脾为五脏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乏源,发为消渴病、肥胖、水肿、虚劳等代谢性疾病。《兰室秘藏》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秉受于脾而上贯于目。”脾主眼睑,脾虚失于健运,津液代谢失常,升清布散无力,可导致瘿病合并突眼。
仝小林认为临床多种疾病,以脾虚为基本病机,但病症复杂多变,强调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抓住核心病机,紧扣理法方药,达到“异病同治”。仝小林指出健脾利湿是治疗脾虚湿困的基本大法,临床应结合不同病症的特点,随证加减用药,灵活变通。仝小林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精选茯苓、生白术、泽泻,组成三味小方,以利脾湿,治疗代谢性疾病、内分泌及消化系统疾病等有脾湿之证的临床诸多疾病,三药合用,攻补兼施,健脾利水、渗湿化浊功著。甘淡之茯苓,既可健脾运化水饮,又可淡渗利水下行。白术苦温,健脾温阳化湿,茯苓、白术配伍,一利一补,取参苓白术散之意,健脾温阳以化水饮,使水湿之邪有出路。白术、泽泻出自《金匮要略》泽泻汤,二者配伍既可健脾渗湿,又可因势利导,使水湿或湿热之邪从下焦得泄,一泄一补,共奏调畅中焦、健脾利湿之功。
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便溏,惊悸失眠等病症。仝小林认为茯苓善利中焦水饮,健脾利水效佳。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茯苓含三萜类、多糖类、甾体类等成分,具有利尿、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胃肠功能、保肝等作用[2]。
生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泄泻,痰饮眩悸,水肿等病症。《本草求真》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仝小林认为生白术健脾益气,既可利外感湿邪,又可利内生水湿,表里兼顾,生白术可调畅中州气机,升清阳而降浊阴,促进水湿代谢。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生白术含挥发油、多糖类、内酯类、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抗炎、增强免疫、调节胃肠功能、调节水盐代谢、降糖等作用[3-4]。
泽泻,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等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等病症。《本草崇原》曰:“泽泻泻泽于中土,故养五脏。”仝小林认为泽泻善利下焦水饮,主利肾及膀胱之水湿,且湿邪停聚日久,气机郁滞不畅,宜湿郁化热,泽泻性寒,可防止积湿化热。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含三萜、倍半萜、糖类、含氮化合物等成分,具有利尿、降血脂、抗结石、降血糖、抗炎、调节免疫、肝肾保护等作用[5-6]。
仝小林常以茯苓、生白术、泽泻为利脾湿的基础方,并根据不同疾病随证加减,标本兼顾。治疗痞满者,多加用陈皮、木香、厚朴等以调畅中焦气机;治疗呕吐者,多加用砂仁、姜半夏等和胃降逆;治疗肥胖、水肿、泄泻者,多加用山药、白扁豆、薏苡仁等以健脾渗湿利水,加用红曲、神曲等消膏降浊。
《中国药典》2015 年版记载,茯苓临床应用范围为10~15 g,白术为6~12 g,泽泻为6~10 g[7]。临床用药时,仝小林强调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剂量较小往往难以奏效,主张用足剂量。故临证时,针对本小方,茯苓常用剂量为9~120 g,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糖尿病肾病时,用量可增至120~200 g,治疗糖尿病肾病V 期,全身重度水肿甚至无尿时,茯苓用量可增至500 g 以温阳利水[8];生白术为9~90 g,治疗大便黏滞不畅,脾湿症状明显者,用量可增至120 g;泽泻为15~30 g,临床用量均较安全,未见不良反应。
王某,男,54 岁,2018 年12 月13 日初诊。身高170 cm,体质量75 kg,BMI 25.95 kg/m2。主诉:发现血糖升高15 年。现病史:患者15 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空腹血糖7.2 mmol/L,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2 型糖尿病,予二甲双胍治疗,血糖控制不佳,后加拜糖苹、格列美脲片等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尚可。现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刻下症:上眼睑水肿,左眼甚;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右手指尖麻木;耳鸣,视物模糊;平素易感冒,易急躁;偶头目不清;纳眠可,大便不成形,日1~2 次,夜尿2~3 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略滑腻,脉弦滑。既往史:肾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辅助检查(2018 年12 月11 日,中国石化集团胜利医院),糖化血红蛋白:6.9%,空腹血糖:7.41 mmol/L,血肌酐:74.8 umol/L,总胆固醇:7.37 mmol/L,低密度脂蛋白:4.15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14.31 g/24 h,血压:163/88 mm Hg(1 mm Hg≈0.133 kPa)。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肾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IV 期。中医诊断:消渴病,水肿病,脾虚湿困证。方药组成:菟丝子30 g,蛇床子15 g,五味子15 g,茯苓360 g,生白术45 g,泽泻15 g,金樱子15 g,车前子30 g(包煎),茺蔚子30 g,生黄芪60 g,丹参15 g,大腹皮30 g,威灵仙15 g,天花粉30 g,赤芍30 g,地龙30 g,葶苈子15 g,水蛭粉6 g(分冲),生大黄9 g,生姜3 片。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嘱糖肾饮食。2019年1月10日二诊:双下肢水肿减轻50%,眼睑水肿较前改善,右手指麻木改善50%,视物模糊,纳眠可,大便成形,夜尿2~3次,小便有泡沫。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略滑,脉弦滑。辅助检查(2019 年1 月8 日,中国石化集团胜利医院),糖化血红蛋白:6%,空腹血糖:8.09 mmol/L,总胆固醇:7.26 mmol/L,24 h 尿蛋白定量:10.23 g/24 h,血压:140/73 mm Hg。上方去天花粉,改五味子30 g,威灵仙30 g,加夜明砂6 g,蚕沙6 g,五灵脂6 g(包煎)。2019 年2 月28 日三诊: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眼睑水肿减轻,右手指尖麻木减轻,近期未感冒,纳眠可,夜尿1~2 次。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淡,苔白略滑,脉弦。血糖控制可,继续予中药调服。
按:患者素体肥胖,平素饮食不节、工作压力大,脾气受损,脾失健运,水液代谢失常,内聚成痰湿水饮,邪无出路,故眼睑及双下肢水肿;脾虚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导致糖脂代谢异常;脾虚下累及肾,肾失开阖,可见尿中泡沫、尿微量白蛋白等,肾虚气化失司,可见夜尿频多;脾虚累及脉络,故手指尖麻木。仝小林认为患者以脾虚湿困为因,治疗当健脾利湿。方中茯苓、生白术、泽泻健脾利水、渗湿化浊;黄芪益气健脾;菟丝子、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五味子、金樱子滋肾、固精缩尿止泻;茺蔚子、茯苓、车前子利水降压;威灵仙除湿消肿,活血化瘀;大腹皮、葶苈子行气宽中、利水消肿;天花粉清热生津;水蛭粉、赤芍、丹参、地龙活血通络;黄芪、水蛭粉、生大黄可益气活血,降浊通络,具有治疗糖尿病肾病、降低尿蛋白的作用;配生姜辛热护胃。患者患糖尿病日久,配伍夜明砂、晚蚕砂、五灵脂可降糖化浊、化瘀散结,在降低血糖的同时,防治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