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文化馆,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工作也步入新时代迈上新台阶,保护传承理念和措施手段都有了显著的改进和提高,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挖掘整理,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档案建设工作不断完善,普遍建立了当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为新时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支撑。
与传统的文物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强调的是活态保护,许多项目诞生并扎根在各地各族人民的日常烟火里,传承在人民喜怒哀乐中。这就决定其鲜明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式的传承方式。许多技艺类、表演类、习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属于这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记录着民族的历史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交往的领域日益广阔,原来囿于家族传承、地域传承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面临突破旧藩篱走向新天地的生存压力,原有的父子相传、拜师学艺、口传心授等模式需要借助于现代科技的载体来插上传承和保护的翅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中,影像记忆既是重要的内容又是重要的传承和保护手段。
按照有关定义,影像是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影像可以由光学设备获取,如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也可以人为创作,如手工绘画图像等。影像也是一种视觉符号。通过专业设计的影像,可以发展成人与人沟通的视觉语言,也可以了解世界美术中大量的平面绘画、立体雕塑与建筑。相应的,影像记忆则是指以影像为载体记录展示的文化记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文字记录当然是重要的记忆手段,但文字毕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抽象和概括,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时性、手工性、地域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主要还是靠父子相传、师徒相授、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等形式来传承发展,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项目传承人的缘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突出的特色是“活态”,是现实可感的,是活灵活现的,是触手可及的,是可以追随模仿的,这些特点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影像记忆特征,父母的音容笑貌、师傅的言传身教,许多时候都是以影像的形式代代流传的,这一切都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生存的丰厚土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通常所说的影像记忆,实际应该说是音像记忆才更准确。因为科技的发展是先有录音后有录影的,正如先有了广播后有了电视一样。事实上,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音频资料比视频资料历史更久也更珍贵。比如一些戏曲大师和曲艺大师的演出录音等。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当时只灌制了大师们的唱片而没有留下影像,以现在的眼光看当然有缺陷,但已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了。前些年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辟了新思路新空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这些音频视频资料为传承保护提供了珍贵记忆养料。
五音戏是我国的独剧种,是淄博的地方戏,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2006年,五音戏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淄博市五音戏剧院也是目前这个珍稀剧种的唯一的一家五音戏表演专业院团。多年来,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剧目创作成绩斐然。淄博市委市政府加大对五音戏的保护力度,2013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由差额改为全额事业单位,2018年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更名为淄博市五音戏传承艺术保护中心。该中心重视艺术档案管理,配备艺术档案室,档案管理人员的配备有老、中、青结合,既有对历史有研究的老同志,也有熟谙电脑的青年人,还有置身演员的专业人员,使得五音戏档案工作承接有序,完整规范。2017年,为进一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让更多人了解五音戏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从而喜爱、关注、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淄博市五音戏剧院决定筹建鲜樱桃纪念馆。这是山东省首家设立的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共接收捐赠、征集各类影像资料、实物500余件。建成后的鲜樱桃纪念馆共分“一代宗师五音泰斗”“德艺双馨艺播四海”“桃李满园梅开三度”“五音菁华光辉历程”四个展厅,运用文物、图片、文字和多媒体等手段,详细展示了鲜樱桃先生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共展出与鲜樱桃先生有关的戏装、唱片、书画、剧本、影像、照片等实物300多件,其中许多资料都是首次面世,一些影像资料记录了鲜樱桃的艺术历程,承载着五音戏的文化记忆,十分珍贵。目前,鲜樱桃纪念馆已对外开放,成为传承、保护、发展五音戏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隐含在物质层面之后的宝贵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传统,这就离不开它的原生态环境。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要想完整的保存和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生存环境是不可能的任务,只能是有限的条件内相对的实施,可以说设立鲜樱桃纪念馆就是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力图营造五音戏原生态环境的一次有益尝试,是五音戏影像记忆的一次集中展示。作为地方小戏,五音戏具有鲜明的鲁中地域文化特色,在其表演艺术形式上,五音戏不可能像京剧等大剧种那样流派纷呈、名家荟萃,而主要遵循鲜樱桃开创和奠定的以旦角为主,唱腔甜中带酸、酸中带甜艺术特色及“飘眉、送目、飞老鸹”等独特的表演风格。可以说学习传承这些艺术特色是五音戏在中国戏剧界的立身之本,是五音戏安身立命薪火相传的不二法宝。斯人已逝,艺术长存。传承鲜樱桃先生的五音戏艺术,最可靠就是他留存下来的影像记忆,没有这一切,五音戏传承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就会走样变形失掉特色。
在鲜樱桃纪念馆,迎面是一幅鲜樱桃先生晚年读书的巨幅照片。照片前面的条案上放置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留声机和镇馆之宝——国家二级文物,1935年鲜樱桃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的第一张五音戏黑胶木唱片《王小赶脚》,在这张80多年前的老唱片的悠扬曲调中,我们走进了鲜樱桃先生的传奇艺术生涯——1935年10月,经著名戏剧家马彦祥介绍,鲜樱桃先生带领两个“武场”和两个男演员,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录了六张唱片(七出戏)。那时“五音戏”在民间还被称为“肘鼓子(或周姑子)戏”,为了演出方便,通常都是五人搭档,因此,也有“五人戏”的叫法。百代公司当时误把“五人戏”听成了“五音戏”,唱片灌完后赠送给鲜樱桃先生书有“五音泰斗”的锦旗一面。从此“五音戏”被正式定名并在很快被传播到全国各地。一张黑胶木唱片,承载着五音戏的历史,展示五音戏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和艺术风貌,可谓影像记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作用的生动体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生
生不息。一段时期以来,在追逐现代化的浪潮中,人们曾经有意无意漠视了这些“土”东西,民族的、传统的成了落后的代名词,许多宝贵文化遗产濒临危亡境地。记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下民族文化的根脉,在一代代有识之士的奔走呼吁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斐然,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与国际接轨,该项工作被正式规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正式出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规文件,并确立了国家、省、市、县保护名录体系建设和传承人保护的方针政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目前,淄博市已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省级非遗项目54项,市级非遗项目269项;国家级传承人5名,省级传承人24名,市级传承人151名,同时还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地建设,现有各类非遗博物馆、传习所70余个,五音戏传习基地、牛郎织女传说研究基地等省级非遗保护基地相继命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为保护项目建立档案是一项核心工作。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县级项目,档案建设都是普查和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某种程度上说,档案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身份证和户口簿。而所有的项目档案,都要求有影像资料搜集和展示,除了文字报表和文字说明以外,影像资料所承载的影像记忆是该项目最直观、最本真、最传神的展示和展现。以淄博市另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聊斋俚曲》为例,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深入蒲家庄调查采风,为当时一批民间俚曲演唱艺人录制了《聊斋俚曲》录音,这是存世的《聊斋俚曲》演唱的最早最权威的录音资料,是后来聊斋俚曲演唱的范本,是《聊斋俚曲》的影像记忆。在《聊斋俚曲》申报国家级名录时,聊斋俚曲专家陈玉琛先生不辞辛劳将这些资料转录回淄博,收入《聊斋俚曲》保护档案,为《聊斋俚曲》的家乡保存下珍贵的俚曲影像记忆,为聊斋俚曲研究保护传承奠定宝贵的音像资料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记忆、开辟中华文化新境界,需要当代人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今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文化传播中影像传播的因素日益占据主要位置,有人说现在已是读图时代,古今中外的文物景观、历史事件、自然风貌都可以通过虚拟技术呈现在人们眼前,现代人可以足不出户就可领略这一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影像技术的应用已是无远弗届,影像记忆突破了地域和代际的限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载体,人们可以通过影像瞻仰大师们的风采,也可以通过影像反复揣摩前辈们的绝技。影像技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撑,使留住乡愁、留下记忆的美好愿望实现了。可以预见,影像记忆作为重要载体,在今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中,将发挥愈加显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