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晖 孙一航 周 佩
(菏泽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大学必须筑牢思想舆论政治阵地。必须将社会主义方向作为自己的办学方向,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作为根本任务常抓不懈。高校本身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外界思潮的影响。各国高校都是一个思想交锋的前沿阵地。所以必须通过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院校红色教育长期滞后发展。之前大学过多重视学术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忽视了育人环节的作用。长期以来的边缘地位导致红色教育师资不足、资源不足、吸引力不足、教育效果不足。特别是面对新一代大学生,更多的是00后,他们视野更广、独立思考能力更强,且距离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时间更长,未能感受过前人所受的苦难,这也就导致了单靠传统的说服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很难引得他们的认同,甚至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这也就导致红色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开展好院校红色教育,必须首先进行红色教育师资培养,一是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使教师与时俱进地更新教育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好红色教育,使红色教育入心入脑;三是保障好思政课教师的各方待遇,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
其次,部分大学生一直以来受西式价值观的影响,对我国国家认同感、民族认同感均处在低位水平。院校进行红色教育,就是要坚决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育感化、熏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升他们的国家民族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民族整体凝聚力,才能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同时,红色教育也是挫折教育,要通过红色教育磨炼大学生坚韧的品质,磨炼大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培养出能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人才。
大学应着重发挥日常课堂教学和开设专门思政课的共同作用。实现红色教育全覆盖。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课堂里,通过经常性受教育,经常性受熏陶,来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学应集中力量开发红色题材教材,利用多种形式,将红色教育融入日常课程内容中。同时,应大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在全部课程中的比重。通过人培方案设计、课程比例、考核程度等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程度。须知,思想问题是方向性问题。只有方向对了,一切才有意义。而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必须牢牢抓好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牢牢树立红色理想、红色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艺术吸引力,通过艺术创作,利用多媒体技术融合音乐美术等艺术手段,进一步增强红色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通过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大学应多提炼模范人物事迹,通过宣讲团、演讲会、朗诵会等形式,宣扬典型人物事迹。通过革命教育基地参观、观影、红色教育基地参观等形式,接触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烈士和模范人物,宣扬时代模范、感动中国等典型先进,用典型先进榜样激励人、鼓舞人。通过榜样事迹挖掘与宣扬,引导学生把感动转化为干事创业、实干报国的实际行动。
加强对教师专业队伍的培养,提升教师专业化程度。师者,应担起教书育人之重任。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面对一代又一代新青年、新学生,教师应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专业化程度与水平。教育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教育学生勿忘历史,复兴中华,是教师必须担起的重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以培养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自觉融入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只有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认同,只有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思想,提升报效祖国的意识,才可以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只有教师不断弘扬红色精神,才能教育学生勿忘历史,珍惜美好生活。只有教师不断弘扬红色精神,才能鼓舞学生不断前进,奋力拼搏。只有教师不断弘扬红色精神,才能树立起学生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才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