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强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 116011)
激励策略是教师激活学生学习动机、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明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以及浓烈的积极学习情绪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展开积极自主的高效学习。对于具有较强学习难度的物理知识而言,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主学习突破一层层学习障碍,不断获取有用的物理知识,并掌握好物理学习技能,则可将激励策略灵活地运用到初中物理教学之中,使物理教学充满必要的教学活力。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发现不少学生处于不良的学习状态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许多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都是跟随一致的教学步伐,完成物理课堂中的学习任务。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因此容易出现“随大流”的学习行为,不利于学生突破自己个人的学习障碍。
不少学生受限于物理知识的抽象性,对物理知识缺乏深刻的理解能力,因此容易在理解不足的情况下限制自己的物理学习效果。同时,这种学习状态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而学生在学习欲望不够强烈的情况下,也难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开更进一步的高效学习[1]。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某种知识的主动认识和研究的积极心理特征,也是一种能够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力量。这种内在力量更多地是源自学生在求知时的愉悦情绪,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效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逐渐出现的学习兴趣淡化的问题,教师应抓住学习兴趣这一影响因素,对现有的物理教学策略进行科学的优化。
在激励策略的运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发挥激励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初中物理教师运用激励策略展开教学时,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进行。
教学情境能够让课堂教学氛围免于枯燥乏味,还能让学生获得较佳的学习体验,使其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进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物理学习过程中。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可将情境创设法与激励策略相融合,在物理课堂上借助教学情境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引导教育[2]。如在《分子热运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在多媒体设备上放映各种蕴含分子热运动这一物理现象的微视频,如盛夏不断弥漫的花香、厨房热气四溢的饭香、在水中不断扩散的有色液体等。学生在观看微视频的过程中,可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激活自己对分子热运动的生活认知经验。
教师可抓住机会对学生开展激励教育:“我们在生活中常看到这些分子热运动现象,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吗?我们肉眼不能观察到的分子热运动现象,你们是否想尝试自己去探究其中的原理?”学生在教师的激励引导下,会产生明确的学习动机,然后主动对分子热运动的物理现象及原理等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的探究,挖掘分子、原子层面的物理世界的重要知识。
情感教育是教师用来激活学生内心积极情感的重要教育策略,对于初中生在物理学习中缺乏积极学习情感的问题,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策略对其予以弥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积极情感驱动作用下的学习潜能,教师可将情感教育与激励策略有机融合,打造一个充满积极情感色彩的物理课堂。如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入物理学家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伟大人物探究物理奥妙的事迹时,产生崇拜伟大人物的积极情感,甚至产生向伟大人物学习他们身上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可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学习内容,引入亚里士多德对“物体的运动”的物理研究事迹、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研究事迹、笛卡尔利用直角坐标系对物体运动的物理研究事迹、牛顿对“惯性定律”的物理研究事迹等等方面的物理学家故事内容。教师利用这些著名物理学家故事来展开激励教育,可很好地推动学生带着积极情感,围绕着“惯性定律”“惯性与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展开高效的物理学习。
良性竞争可激活学生内心的自主学习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激励教育,能够发挥竞争激励的教学优势,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促使学生展开更加积极有效的物理学习[3]。如在“浮力”这节课中,教师可在实验操作这一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展开分组实验学习,让学生比一比谁能更快速、更高效地找出影响浮力大小的关键因素,并激励学生运用物理实验来对物理问题进行自主的探究,从中归纳出本节课相关的物理规律,让学生在竞争激励的学习氛围下提高自己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物理问题研究能力与解决能力、物理知识归纳能力等等,还可培养学生大胆探索物理学科的科学真理的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健康发展。
总而言之,激励策略是初中物理教师用来激活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重要策略。在教与学的难度均比较大的情况下,教师将情境创设法、情感教育法、竞争教学法等与激励策略相互融合之后,其教学成效比较理想,教师可继续探索更多样化的激励策略,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科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