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研究

2021-03-27 11:10庄俊雄
中文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红色思政

庄俊雄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一、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长期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过程中,不断选择、融化和整合中外优秀文化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系列先进文化的综合体[1]。从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我党走过百年征途之际更是历久弥新,是新时代新征程的新青年个人成长应汲取的充足养分和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渗透着历代革命者的哲学思辨、人文情怀和军事思想,是凝聚和激励青年大学生的重要精神源泉。深入而全面地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有效举措。当前阶段的党员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点任务落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学习教育上来,而红色文化是贯穿“四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的经典文化。当前,“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的青少年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趋向模糊”,因此,重构和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是高校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任务。

二、新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1.创新传统红色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

1.1 重构红色文化内容,提升教育效果

当前的大学生课程体系中,线下思政课仍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不断提高线下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尤为重要。因此,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加强教学研讨,精准定位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拓展教学思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通过重构红色文化、丰富教学语言,来打破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增强思政课程理论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在党史教育中把党组织一大时期的50余人比喻为“史上最强创业团队”,进而剖析关键人物在其中的具体分工和重要贡献,通过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抓住学生的眼球,提升教学效果;在党的创业史授课中可以通过重构历史,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让学生从历史中“悟”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真谛。

1.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

要达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的思政教育效果的目的,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紧跟潮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尝试课堂主角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在课堂中起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翻转课堂实现教学的娱乐性。例如,开展辩论课堂、开展课堂主题词接龙发言、开展退伍学生军旅生涯经历分享会等。

1.3 师生项目共建,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学生对于思政教育的接受方式大多是被动的,缺少主动学习、社会调研和深入研究,而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掌握着大量红色文化相关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思政教育工作者尝试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到相关课题和项目中来,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开展社会调研,撰写课题申报书和成果论文,是大学生提高科研能力,深度了解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径。

2.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新媒体

步入新时代以来,科技革命带来的红利使大学生群体自带互联网属性,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率几乎是100%。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不仅仅在课余时间使用手机,在线下的思政课堂中也时常玩手机。学生思政课堂使用手机现象屡禁不止,但也从另一方面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探索教育新途径的研究契机。第一,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充分开发利用新技术和新媒体,弥补第一课堂在教学上的趣味性,以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第二,基于当前网络上的红色文化碎片化、内容缺乏整体性、无法形成系统体系的特点,高校可以通过构建系统化、体系化、多元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新媒体,不断开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第三,高校应建立专业的新媒体运营和管理团队,借助新媒体的高强度互动性,正确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与新媒体学习。还可以通过创作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闯关类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让新媒体在学生群体的学习中形成惯性、黏性,不断提高影响力。第四,依托各种班级QQ群、微信群,定期传播正确价值导向的红色文化主题微视频、微动画、时政热点推文、先进事迹推文等内容,不断引导大学生的红色传承理念和家国情怀,让大学生充分“浸润”在红色文化之中,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第五,高校要建立校园红色文化舆情监督机制,通过专业技术、专业团队的实时把控,及时发现新媒体上的不良言论和错误导向,保证新媒体正向价值观传播导向。

3.推进红色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3.1 红色文化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性融合

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反映办学质量的一个直观指标,因此,高校也越发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成果。校园环境建设往往蕴含着各大高校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校园环境建设得好不好,不能单从“美”的角度进行评价,还要从文化传承角度进行考量。红色文化经过历史沉淀而历久弥新,在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得到充分认可和重视,在校园环境的建设中应充分融入红色文化这一重要元素,让大学生学习生活在充满红色元素的校园内,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环境的基础保障。例如,提高校园各类雕像中伟人、革命先烈等红色元素的比例,新建的文化广场、教学楼、运动馆、报告厅等的建设和命名中注重红色文化融入,图书馆建设中考虑开辟红色文化专区,建立校内四史学习教育基地,在校史馆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加大红色文化的融入比例等。

3.2 红色文化与校园宣传阵地的体系化融合

高校的校园宣传阵地从形式和类别上看相对比较丰富,主要包含学校各级网站、校报、校园电视台、广播台、公众号、微博、各类宣传栏等,但在各类阵地的协同配合和统一管理上缺乏体系思维,碎片化、同质化、无计划性的问题普遍存在。这也导致宣传阵地在红色文化宣传和教育的效果上大打折扣。因此,建议高校应建立校级宣传阵地的统一管理机制,对各宣传阵地的主管部门进行指导,形成计划性、互补、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宣传阵地在红色文化宣传中“1+1+1>3”的效果。

3.3 红色文化与社团活动的创造性融合

正如列宁同志所言:“开化不只是靠书本,还需要依靠改革的力量冲击才能达到最终目的[2]。”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但传统形式的红色文化活动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真心实意地参与,如何通过改革来创新形式,创造性地将两者融合是关键突破口。鼓励学生对红色经典进行再创作,开展红色题材的微电影创作、红色经典动漫创作大赛;组织话剧社开展红色题材话剧巡演,在高校各类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中隆重推出;开展“红歌月”大比拼;在学生礼堂开展红色电影展播和观影分享会等。通过契合大学生兴趣、与时代接轨的特色活动实现红色文化与社团活动的创造性融合,让大学生深刻体会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提升大学生群体对红色经典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4.挖掘区域红色资源,拓展实践育人途径

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可以说是遍布我国的每个角落,每个地区都有或多或少的红色资源,只是挖掘和宣传的程度存在差异。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高校与地方的共建,开启红色资源开发的相关课题和项目立项,组织大学生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挖掘和提炼当地的红色资源,建立高校在地方的红色教育基地,并可更进一步研究当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施建议,提高高校实践育人成效的同时提升高校对社会的服务水平。

结语

红色文化在共产党成立到革命取得胜利再到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过程中历久弥新,不断继承、丰富和发展,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高校思政教育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阵地,必须不断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不断探索更贴近当代大学生特点、更符合新时代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将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永葆青春。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红色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追忆红色浪漫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