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台东六路小学,山东 青岛 266000)
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材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的载体,部编教材的编排宗旨,是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编排,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这也是我组织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此促成学生达成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德育教育的最终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教材,依据教材,引领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部编语文第十二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民风民俗”,单元课文精选了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作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是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的佳作。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一课时,我让学生思考“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和老北京的孩子们过春节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此处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调动自身经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地域不同,传统文化习俗也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但是中国人民对传统文节日的重视和喜爱是一以贯之的。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反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体会春节各个不同重要日子的不同特点,突出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情,春节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很多重要的日子印象是模糊不明确的,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切身感受到除夕热闹的画面中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中国人民辞旧迎新的美好期盼,由此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想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是渗透在学生的血液里的[1]。
本单元选取的课文,一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语言文字通俗清浅,朴素自然,“京味十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学习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画出老舍先生带有“京味儿”语言特点的语句,比如“零七八碎”“杂拌儿”“玩意儿”“闲在”,这些充满地域特色词语的运用,生动的修辞,在给人亲切感的同时平添一份情趣,再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课文引用老北京俗语,富有民俗色彩,极富生活气息,语言如此的鲜活,让学生领略到作家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当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一文,语言通俗简练,童趣十足,妙趣横生,将学生引入到美好的腊八风俗中,课堂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正面描写腊八粥的语句,如“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锅中叹气又像是在嘟囔的东西”“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等等,引导学生关注腊八粥对八儿的吸引力,让学生体会,作者用儿童的视角,拟人化的语言对腊八粥进行的描写,让粥也有了灵气和生命力,从而体会到作者以人与粥的相互映衬的方法来描述腊八节风情的匠心独运,描绘出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民俗图景,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怀念,对亲情的眷恋,更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大师的语言表达的多样性。
这两篇文章如此的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源于文学大师们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眷恋,更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之魅力,以中国文化为骄傲,爱我中华[2]。
在精读了作家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沈从文先生的《腊八粥》两篇课文后,我向学生推荐汪曾祺的《故乡的元宵》,肖复兴的《花边饺》,冰心的《腊八粥》,斯妤的《除夕》,让学生自主阅读,虽是自主阅读,但是是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这一篇篇名家佳作,与本单元主题,题材相同的阅读资源,把学生带入到丰富多彩的文学天地,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强了对民间风俗的了解,认识,同时丰富了学生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累,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与单元人文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我借助《北京的春节》一课,让学生思考“除了课文介绍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风俗外,你还知道家乡的那些风俗?”,提示学生从风俗的由来、内容、活动形式、寓意等方面搜集材料,了解这种风俗的历史底蕴,揭示其背后的意义以及自己的思索。在明确了写作内容之后,再让学生学习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安排详略”完成写作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3]。
这四个版块的训练,步步衔接紧密,有序过渡:课文精讲——语言体会——阅读拓展——写作体验,充分体现了本单元的整体性,将阅读与表达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品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关注传统,强调人文精神培养,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陶冶情操,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