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白雨
(中共宜宾市叙州区委党校,四川 宜宾 644600)
2020年以来,叙州区以“两项改革”为契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对地缘相邻、主业相近、优势互补的乡镇、村(社区)进行了调整合并。总体来看,通过调大、调优、调强,有效地整合了资源力量,为基层治理体系的健全完善夯实了基础。叙州区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辖区面积2570平方公里,人口101万,耕地面积154.98万亩。2017年叙州区(原宜宾县)被列为全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2018年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针对叙州区“大农村”实际,开辟“试验田”,依托油樟、荔枝、蚕桑等优势产业规划“六园一带一基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出资源利用型、特色农业增效型、资产盘活型、股份合作型四种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一是用好用活扶持项目资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例如:柏溪街道新联村、商州镇厂坝村、合什镇川水村、樟海镇兴塔社区以全市党的建设发展基金为杠杆撬动金融资金800万元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村集体年度保底分红20万元以上。二是发展壮大本地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村集体与农民收入“双增收”。例如:合什镇高屋村依托合什手工面“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投资340万元在城区建设农副产品营销展示中心,展销本地特色农产品。2018年,带动销售特色农副产品100万元以上,纯利润达10万元以上。三是盘活村级集体闲置资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例如:樟海镇和丰村将村集体油樟林地、茶山流转到宸隆林业等农业公司,实现集体收益仅此一项年均增加3.8万元;柏溪街道联新村(原喜捷镇新河村)开拓荒地荒山种植春见、草莓、柑橘500亩,开挖鱼塘3口,村集体年均经营性收益增长5万元以上。
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村变大了,村级资源资产也变多了,盘活利用现有资源,以“大村”带动“小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自改革后,柏溪街道少峨村、长江村、解放村合并为少峨社区村,利用资源的互补,将水果产业进行了连片发展,扩大了柑橘、茵红李种植面积。连片发展后,对水果(柑橘、茵红李)的价格、产品的质量、销售的规模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安边镇大滩村和金银村合并为大滩村,将李子(蜂糖李、茵红李)进行了资源整合,李子的产量、品质都有大大的提升。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村与村之间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且呈日益加大之势。观音镇42个村就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除补助收入)过5万元,最高的为新燕村8万元,最低的是菊花村0.02万元,两者相差数百倍,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近几年,村一级招商引资在土地开发、基础设施、政策措施、投资服务体系等软硬环境上,无法与工业园相比。因此虽经努力引来一些客商前来考察、咨询,但最终能够成功落户的没有几家,不利于集体经济取得突破性发展。
采取公开招聘、异村交流、村企互兼、下派任职等形式选拔懂经济,加快干部意识转变,并牢固树立只有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才能为群众兴办各种福利事业,提高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基层党组织才能赢得群众信赖,凝聚力、战斗力才会不断增强发展意识。镇级党委、政府要经常组织村级班子成员进行思想意识、管理知识的培训,制订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问题,解除后顾之忧,使之全身心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多元发展路子。产业作为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筹码,各个地方拥有着不同的文化禀赋、地理特色、自然资源等,因此,形成的主导性产业也有所不同,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集体经济,形成自有集体经济产业。一是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各级财政扶持资金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走资金入股借力发展、资源合作联合发展之路;二是盘活撤并村闲置资产,如闲置的村公所、厂房和废弃学校等,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兴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走盘活闲置资产、租赁经营稳健发展之路。
一是出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因地制宜,逐步建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机制,保障村级集体经济稳步发展。建立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机制,依据上年度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比例,逐年加大对村级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力度,切实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1]。二是落实区招商引资政策、激励机制。镇一级要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的思路下对村、社区实施倾斜的扶持政策,结合各村、社区的优势、特色,实行统一政策、统一宣传、统一引进、科学布局,充分整合招商的人、财、物资源,集中力量,明确主导产业,重点突破,调动村级在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上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各级对村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列入考核目标,形成发展壮大集体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