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羊常见细菌病的防治

2021-03-27 17:18翟贵巧
浙江畜牧兽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氏杆菌病羊羔羊

翟贵巧

(山东省平邑县平邑镇兽医站,山东 平邑 273300)

1 羊布鲁氏杆菌病

羊布鲁氏杆菌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家畜中羊、牛、猪易感,其中山羊最易感;母羊易感性高于公羊,成年羊易感性高于羔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则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1.1诊断要点

1.1.1流行病学 布鲁氏杆菌为球杆状或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无荚膜和芽孢,不能运动。病原主要存在于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如阴道分泌物、乳汁、精液、粪便、尿等)中,并随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进入羊群,成为传染源。病原抵抗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粪便中可存活40 d,在乳中能存活10 d至1 y(一般60 d左右),在皮、毛上能存活1~4个月。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生殖道(自然交配)、昆虫(叮咬)等途径传播。羊场工作人员在缺乏消毒和个人防护的条件下,给患病母羊接产、护理等工作时,易感染本病。但较少见到人传人的病例。本病无明显季节性。

1.1.2羊布鲁氏杆菌病的主要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2周到半年。临床表现多为隐性感染,症状不很明显。初期表现结膜炎,体温升高,多不容易被察觉。孕羊流产是本病的主要特征,但不是必要的症状。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阶段,但以妊娠3~4个月时流产较多见。初配母羊流产最多,一般只有1次流产。母羊流产前数天即表现一般分娩征象,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起卧不安;阴户水肿,从阴道中流出灰黄色或灰白色黏液;乳房肿大甚至流出初乳;之后产出死胎、弱胎、木乃伊胎,恶露不止。公羊主要表现为关节炎、滑液囊炎,行走障碍,跛行,严重者卧地不起;睾丸炎、附睾炎,睾丸上缩,用手触摸发热,硬实,有明显痛感;阴茎红肿,有时有小结节。

1.2防治措施

1.2.1疫情处置

1.2.1.1 发现疑似病例后,要主动隔离,限制疑似病例移动,并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要求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上报,禁止销售相关动物及产品。

受威胁区的所有羊只,每年定期进行2次检疫,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可疑病羊严格隔离饲养,复查阴性后再混群饲养。

1.2.1.2 所有病羊不得进行治疗,立即扑杀,挖坑深埋,并插上明显标记牌;也可焚烧消毒后进行无害化处理。患病羊及其流产胎儿、胎衣、排泄物、乳等按照《GB16548-1996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发生重大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扑灭措施。

1.2.1.3 羊场内的所有金属设施、设备、用具,可使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羊舍、运动场、车辆等,可使用2%~3%烧碱溶液等喷雾消毒;饲料、垫料等,可集中深埋进行发酵处理或直接焚烧;粪便集中堆积、密封发酵;皮毛消毒可用环氧乙烷、福尔马林熏蒸消毒。

1.2.2预防

1.2.2.1 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种羊,必须引进时,要按规定隔离饲养,加强检疫,确保无布鲁氏杆菌感染时方可混群饲养;每年定期用试管凝集反应、平板凝集反应对羊群进行检疫监测,发现阳性病例及时淘汰;

1.2.2.2 羊场工作人员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杜绝布鲁氏杆菌通过直接接触、消化道等途径感染。

2 羊放线菌病

羊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化脓放线菌(化脓棒状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牛羊和其他家畜及人的一种非接触传染的慢性病。其临床特征是在病羊的颜面、乳房、下颌等局部组织出现肿块,增生、化脓、溃烂,形成放线菌肿,从而使食欲下降,产毛、泌乳、生长发育等生产性能下降,从而影响养殖效益。

2.1诊断要点

2.1.1感染途径 放线菌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有时还可寄生于口腔、咽部黏膜、扁桃体、乳房和皮肤等部位,当给羊饲喂比较粗硬的农作物秸秆、有麦芒的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时,容易刺伤口腔黏膜或皮肤,即可感染。

2.1.2下颌及面部脓肿 病羊下颌及面部肿胀,触摸柔软且有波动感,无热无痛;随着病情发展,肿胀部位被毛脱落,皮肤变薄,化脓破溃,日久可形成瘘管,并流出大量脓汁。

2.1.3一般临床症状 病羊精神沉郁,食欲下降,逐渐消瘦;舌和咽部黏膜感染时,表现不断流涎,采食、咀嚼、吞咽困难;乳房感染时,多见弥漫性肿大,有时呈病灶性硬结。体温一般不高。

2.1.4确诊方法 用注射器轻轻刺破脓肿膜抽取少量脓汁,在载玻片上滴上1~2滴脓汁,然后加1滴10%氢氧化钠溶液,溶解后加盖玻片慢慢搓压,于低倍弱光下镜检,如果发现黄色、菊花状菌,即可确认为是放线菌。

2.2治疗 对于发病严重,全身症状明显,或多处泛发脓肿的病例,可考虑淘汰。一般病例,选用青霉素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2.2.1小脓肿的治疗 如果病羊脓肿比较小,可直接进行封闭疗法。用青霉素1万~1.5万IU/kg体重,链霉素10 mg/kg体重、0.5%普鲁卡因注射液5 mL,在脓肿周围分3~5个点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病羊每天可同时口服10%碘化钾溶液10~20 mL/只,以促使青霉素更多的渗入病灶。

2.2.2大脓肿的治疗 如果病羊脓肿比较大,则须用手术切除。先在硬结周围涂布鱼石脂软膏,促使脓肿尽快成熟,2 d后,在脓肿最低处横切1.5~2 cm的创口,轻轻挤压脓肿壁以排出脓汁,创腔用灭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后填塞碘酒纱布,并在创口外留2 cm左右的纱布,以便引流脓汁。每天更换1次碘酒纱布。患部周围肌内注射青霉素1万~1.5万IU/kg体重,链霉素10 mg/kg体重,每天2次,连用3~5 d。

2.2.3中药治疗 当归15 g,生地6 g,蒲公英30 g,金银花12 g,连翘6 g,赤芍6 g,川芎6 g,瓜蒌6 g,龙胆草12 g,栀子6 g,甘草10 g。共研细末,煎水灌服,每日1剂,连用5剂。

2.3预防

2.3.1冬春季节,在使用作物秸秆、带有锋芒的谷糠或其他粗饲料时,要进行适当加工调制,通过浸泡、氨化、碱化等处理措施,软化芒刺,防止刺伤皮肤和口腔黏膜,引发本病。同时注意饲料及饮水卫生,随时检出粗饲料中的芒刺、铁丝铁钉。

2.3.2改善饲养管理,提高羊群抗病力;不喂发霉变质的饲草饲料;尽量不去低洼潮湿的地方放牧;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治疗。

3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羊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以发热、咳嗽、浆液性和纤维蛋白性肺炎,以及胸膜炎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又称羊支原体肺炎、烂肺病。

3.1诊断要点

3.1.1流行情况 病原体为羊支原体,是一种细小、多形的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存在于病羊的肺组织、呼吸道渗出物中。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常呈地方流行性,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具有很强的接触传染性。气候寒冷、阴雨潮湿、群体密集、营养不良等均可成为本病的诱发因素。

3.1.2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病羊,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极度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病初呼吸急促,痛苦呻吟,短时内就表现出严重的肺炎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剧烈咳嗽,肺部听诊肺泡呼吸音消失或呈捻发音,胸部叩诊呈浊音;流浆液性鼻液甚至带血;黏膜充血发绀;呻吟哀鸣,卧地不起,多于1~3 d内窒息死亡。

急性型病羊,病初多见体温升高,湿性短咳,流浆液性鼻液;3~5 d后变为干咳,极度痛苦,鼻液变成黏脓性铁锈色;触诊胸部敏感,疼痛,病侧叩诊常有实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与摩擦音,高热稽留。孕羊大批流产,哺乳羊和奶山羊泌乳量明显减少甚至停止泌乳。肚腹臌胀,腹泻,口腔溃疡流涎,唇部、乳房皮肤出现丘疹;最后卧地不起,精神萎顿,濒死期体温下降至正常,最终衰竭死亡。

慢性型病羊,夏季多见。全身症状表现轻微,体温40 ℃左右,间有咳嗽、腹泻、流涕,身体逐渐消瘦,被毛粗乱。如体虚或有继发感染,则易复发并很快死亡。

3.2防治措施

3.2.1治疗

3.2.1.1 一般治疗 发现病羊要及时隔离、封锁和消毒。选用注射用酒石酸泰乐菌素,成年羊每次10 mL,肌内注射,2次/d,连用3 d;或用恩诺沙星2.5 mg/kg体重,肌内注射,2次/d,连用3 d。病情较重的羊或使用价值较高的种羊,可用5%~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维生素C注射液2~5 g,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5~10 mg,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4~12 mg,混合后一次静脉滴注,1次/d,连用3 d,同时肌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5~10 mL,1次/d,连用3 d。

3.2.1.2 中药治疗 以50 kg体重计,可用金银花、连翘各20 g,芦根、炒神曲各30 g,桔梗、荆芥穗、薄荷、黄芩各20 g,山楂、甘草各20 g。煎水滤渣,候温灌服,每天1剂,连用3~5 d。

3.2.2预防

3.2.2.1 严禁从疫区引种 必须引进时,应隔离饲养至少1个月以上,检疫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3.2.2.2 疫苗免疫 疫区的羊使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C87-1株)皮下或肌内注射,成年羊每只5 mL;6月龄以下羔羊,每只3 mL。

4 羔羊大肠杆菌病

羔羊大肠杆菌病也叫羔羊白痢,是由不同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腹泻、败血症为主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

4.1诊断要点

4.1.1发病情况 本病多见于数日龄到6周龄的羔羊,3~8月龄的羊偶有发生,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气候骤变,羊舍保温不良,地面潮湿、污秽,羔羊吃奶时吸吮母羊不干净的乳头,均可感染本病。夏秋放牧季节少发,冬春舍饲季节常发多发。

4.1.2临床症状

4.1.2.1 以下痢为主的病羊 多发于2~8日龄新生羔羊。主要表现下痢,粪便稀薄,呈半流体状,恶臭,带有气泡,有时混有血液或凝乳块;羔羊表现腹痛,弓背,脱水,虚弱;体温稍高,有时略低。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常于36 h内死亡。

4.1.2.2 以败血症为主的病羊 多发于2~6周龄羔羊。病羔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轻度腹泻、腹痛,空口磨牙、运动失调、视力障碍,有时表现关节炎、胸膜炎。多在病后12 h内死亡,死亡率高。

4.2防治措施

4.2.1治疗 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亦可用中药治疗:2~6周龄羔羊,可用黄连6 g,白头翁5 g,陈皮10 g,神曲12 g,黄柏6 g,甘草6 g,共研细末,开水200 mL冲泡30 min,候温,每次喂服20~50 mL,2次/d,连用3~5 d。2~8日龄羔羊每次用奶瓶喂服5~10 mL。也可用鱼腥草15 g,茯苓5 g,炒山药15 g,芦根10 g。共研细末,加入鲜马齿苋50 g,加开水300 mL冲泡30 min,候温,2~6周龄羔羊每次灌服20~50 mL,2~8日龄羔羊用奶瓶每次喂服5~10 mL,2次/d,连用 3~5 d。

4.2.2预防

4.2.2.1 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 在保证优质青干草、青贮饲料供应的同时,补充全价混合精料,提高初乳质量;严格遵守母羊产房卫生管理制度,做好临产母羊的各种准备,用3%~5%来苏儿对产房进行全面彻底的喷洒消毒。

4.2.2.2 加强新生羔羊护理 吃初乳前用0.1%高锰酸钾溶液擦拭母羊的乳房、乳头和腹下,让羔羊吃足初乳;同时做好母羊和羔羊的保暖工作。

4.2.2.3 隔离治疗和消毒 发现病羔,及时隔离治疗,对病羔接触过的圈舍、用具等,用3%~5%来苏儿彻底消毒。

5 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初生羔羊的一种毒血症,以持续性下痢和小肠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致死率很高,也称羔羊梭菌性痢疾。

5.1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尤以2~5日龄羔羊发病最多。病初,病羔体温升高,精神委顿,剧烈腹泻,里急后重;粪便恶臭,多呈黄绿、黄白、灰白等非正常颜色,往往夹杂未被消化的凝乳块,严重者粪便呈红褐色血便。严重脱水,身体虚弱,常于1~2 d内死亡。剖检,小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故称红肠子病。

5.2防治措施

5.2.1治疗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细护理,有较好的疗效。肌注羔羊痢疾高免血清,0.5~1 mL/只。亦可用中药治疗:枸杞10 g,焦山楂15 g,神曲13 g,去核乌梅10 g,炒黄连10 g,郁金10 g,黄芩10 g,猪苓10 g,泽泻8 g,炙甘草10 g,干柿饼1个切碎。加水500 mL,文火煎熬至200 mL,加入50 g红糖为引。候温灌服,每次20~30 mL,2次/d,直至痊愈。

5.2.2预防 定期接种羊快疫、猝狙、羔羊痢疾、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疫苗,肌内或皮下注射,不论羊只年龄大小,每只5 mL,预防羔羊痢疾的免疫有效期可达12个月。

猜你喜欢
氏杆菌病羊羔羊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对肉羊瘤胃积食中西医结合治疗分析
羊咳嗽怎么治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羔羊的试图(外三首)
致羔羊腹泻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十招巧识病羊
奶牛布氏杆菌病的综合防治
孤独的羔羊
识别病羊三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