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方猪种保护利用提高生猪产业竞争优势

2021-03-27 17:18刘国信
浙江畜牧兽医 2021年1期
关键词:猪种保种遗传

刘国信

(山西省阳城县南环路畜牧局,山西 阳城 048100)

地方猪种是我国家畜遗传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新品种、保护家畜遗传多样性、促进我国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种质资源。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生猪产业遭到重创,导致市场供应严重不足,猪价肉价持续暴涨,已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加强对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利用,对快速恢复生猪产能,保障与稳定市场供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将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1 地方猪种是重要的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取得积极成效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养猪大国,也是对猪驯化、饲养最早的国家,地方猪种经过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选育,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优势。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显示,我国共有地方猪种88个,是世界上猪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这些地方猪种是我国商品猪生产的当家品种,是生猪生产和育种的宝贵素材。

科学研究表明,与外来品种相比,我国地方猪种普遍具有繁殖力高、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美等特性,有的还具有耐近交等特异性状。这些资源禀赋是我国生猪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优势所在。当然,我国地方猪种也存在生长速度慢、饲料报酬低、胴体瘦肉率低等不足,是今后开发利用中进行改良的主要方向。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在地方猪种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1.1完成了全国猪种资源调查 通过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国地方猪种分布、数量和保护利用的最新状况,掌握了大量地方猪种外貌特征、生产性能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对今后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具有指导作用。

1.2编制了地方猪种的保种方案 按照“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的原则,将34个地方猪品种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保种方案。根据每个品种的特点,设定了保种目标,规定了保种有效群体的数量要求,明确了保护技术路线和方法,进一步规范了保种工作。各省(区、市)也公布了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制订了保种方案,目前约有一半以上的地方猪种列入国家或省级保护名录。

1.3初步建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体系 为加强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工作,农业部门相继启动实施了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畜禽良种工程等项目,近年来先后投入数亿元,用于地方种猪保种场和保护区的能力建设,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原产地活体保种为主、基因库遗传物质保存为辅的地方猪种保护体系,抢救了五指山猪等濒危品种,保存了梅山猪、二花脸猪、民猪等大量珍贵的地方猪种。

1.4地方猪种开发利用初见成效 近年来,以地方猪为主要育种素材,已经成功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配套系),这些新品种(配套系)在提高生猪生产水平和猪肉产品质量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以太湖猪为母本开发的“苏太猪”,以陆川猪为母本开发的“广东壹号土猪”等已成为一些地方生猪生产的主要品种。同时,在市场的拉动下,一些地方开展了地方品种的纯种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培育出了多个品牌,形成了区域性和全国性的消费市场。

2 地方猪种保护利用,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虽然在畜禽资源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对实现种质基因的有效保护,积累了一些保种与利用开发的经验,为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但总的来看,地方猪种保护由于起步晚、基础差、任务重,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方猪种群数量锐减,资源状况令人堪忧 根据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全国85%左右的地方猪种群体数量下降,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濒临灭绝,8个地方猪种已灭绝。

2.2资金投入存在缺口,设施设备建设滞后 据悉,国家现有保种经费投入,与保种工作需求相比差距较大,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得不到连续、足额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滞后,多数保种单位的设施设备陈旧,手段落后,开展保种选育工作难度较大,部分品种的优良性状严重退化或丢失。

2.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影响了保种效果 保种理论和方法有待完善,冷冻精液保存等生物技术尚不成熟,导致保种方式单一。对地方猪种质特性的发掘和评估不足,缺少对生理生化、生产性能、抗寒抗病等指标的系统、客观、连续的测定和记录,无法科学界定保种目标、量化保种任务、确定保种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种效果,增加了保种成本。

2.4产业化开发利用不够,缺乏市场竞争力 由于缺乏对地方猪种的系统选育,选育方向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产业化生产格局尚未形成,地方猪种在市场开发上缺乏竞争力。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尚未建立以保种促开发、开发促保种的良性循环机制。

3 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地方猪种保护与开发利用

我国是世界第一生猪生产和消费大国,古代养猪文明给今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猪种资源和文化遗产。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在我国畜收业发展大背景下,紧跟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今后应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开展动态监测 建立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开展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种群变动、特性变化、濒危状况、开发利用等信息。开展风险评估,建立预警机制,提高监管水平。

3.2加强场区库建设 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是实施畜禽资源保护的手段。建立健全以保种场、保护区为主,基因库为辅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体系,开展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工作,实施“多种形式、多点保护”,提高保种效率和安全水平。按品种(类型)组建并维持一定规模的保种群,增加种公畜血统,保持合理的种群更新,不断提高种群的有效群体含量。有效开展种质鉴定、性能测定、品种登记等工作,确保登记品种(类型)不丢失,主要经济性状不降低。

3.3加强科学研究 科技是实施有效保种、科学利用的根本。要深入开展畜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保种理论和保种方法,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的思路。完善活体保种技术,研究并推广猪精液、胚胎等遗传材料超低温冷冻保存关键技术。加强对地方品种的肉质、繁殖、抗性等特征特性的研究,挖掘优异基因,并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明确各品种保护与利用的方向。深入开展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从基因水平明确优良性状的评价指标和度量方法。制定每个品种的保种方案,明确保种目标,量化保种任务,不断提高畜禽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4推进产业化开发利用 目前,由于生猪生产者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片面追求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从而导致了肉质差,味道不鲜美,现在很多消费者反映很难吃到以前肉质鲜美的猪肉了,因此,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消费市场变化。

开发利用是畜禽资源保护的目的,要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立育种场,组建育种群,开展系统选育,提高生产性能,推进种猪繁育和优质猪肉生产。大力培育优质、高繁、抗性等的特色鲜明的专门化品系,有计划地开展配套系和新品种培育。树立特色品牌,培育消费市场,推进产业化开发,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5加强宣传和指导 针对地方猪种保护和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要加强技术培训与指导,建立专家联系制度,实施“点对点”、“一帮一”的服务,确保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不断提高保护与利用水平。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等,加大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及其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为保种与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氛围。

猜你喜欢
猪种保种遗传
非遗传承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可视化中国地方猪种地理分布图
牛保种现状及对策研究
河南精旺猪种改良有限公司
国外猪种大量引进导致本土猪种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以玉山黑猪为例)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卢国伟:矢志不渝,痴心保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