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西彬,韩红星,王志鹏,张 恩*
(1.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2.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灵长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如组织结构、解剖学、生殖和微观生物学等)与人类最为接近,是与人的大脑在功能和结构上最为接近的可用实验动物[1]。猕猴有发达的大脑皮层和复杂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大脑中枢视觉系统,利用猕猴这一特殊的实验动物可以用来研究几乎所有的认知活动,比如决策、情绪、知觉、学习与记忆、睡眠与觉醒等。因此,经过特殊训练并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猕猴是认知科学研究领域最理想的测试模型[2,3]。
猕猴的隔离检疫和疾病控制等直接关系到工作人员和动物的安全,关系到科研实验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完整可追溯。本文对猕猴检疫和疾病控制的科学管理和伦理进行了概括性介绍,通过加强对实验猕猴的福利保障,以保证实验动物高质量的健康状态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从而将实验动物的使用量降到最低程度,用一定数量的猕猴获取更多实验数据或者使用更少量的猕猴获得同样多的数据,提高认知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为相关应用研究提供指导。
实验平台成立了实验动物管理和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从事实验动物科研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实验动物方面专家、专职兽医、实验动物管理人员等组成,委员会制定了详细规范的实验动物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各类应急预案以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动物伦理委员会定期召开相关会议确保动物福利和生物安全保障措施等。
实验室配备经过专业训练的饲养人员和兽医。2名兽医都具有本科以上动物医学专业学历,都有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兽医主要负责疾病防治工作,履行相应的巡查职责。饲养人员熟练掌握饲养基本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且取得实验动物上岗证书方可上岗。
实验室严格遵照《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规定进行管理和饲养实验动物。动物房的饲养间专门设有缓冲观察室以备饲养员和兽医随时观察和记录猕猴状态。猴笼要有足够的空间,动物房或者猴笼内设置栖息架和玩具等,供动物攀爬和玩耍等,为其提供自由空间和舒适环境,从而保证猕猴的福利。猴笼内有控制水阀(或定容的饮水瓶),猕猴可自由饮水。
动物房每日8点由饲养人员清扫冲洗粪便和清除垫料,每天定期消毒,保持动物房内卫生,为猕猴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动物房内设有通风换气设备,温度设置18~25℃,湿度设置40%~60%,维持动物房空气流畅。应保持冬暖夏凉,尤其注意夏天要防止动物中暑,动物房要有一定的降温除湿装置。
新进猕猴首先要建立科学饲养管理和严格的隔离检疫制度,新引进的猕猴不能直接放入饲养室,必须要在检疫房进行1~2个月的隔离检疫,检疫项目主要包括细菌学检查、病毒学检查和寄生虫检查等。然后在检疫隔离期内检疫合格的猕猴,再经过1~2个月适应饲养期才可放入饲养室。
一是接触动物的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好一次性医用手套、帽子、口罩,对新进猕猴观察和检查猕猴毛发、精神状态、体表有无外伤,口咽部是否有水疱以及溃疡,检查颌下、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是否有发热肿大现象。
二是对新进的猕猴进行细菌检测、B病毒检测、微生物、体外寄生虫等检查。
三是隔离观察处于正常状态的动物,进行至少3次结核菌素TB试验,每次间隔2周。将结核菌素OT原液1 500国际单位(0.1 ml)接种于眼睑,以72 h的结果判定为最终标准。如果眼睑出现一定程度的发红,水肿明显,则判定为阳性;如果眼睑水肿很严重,甚至出现闭合现象,则判定为强阳性。结果为阳性猕猴需要再次复检。当复检再次出现阳性反应,猕猴接种眼睑有肿胀、发红和化脓等症状,应立即处死,尸体必须无害化处理,所使用的物品等须高压锅消毒。
动物房的猕猴应实行定期检疫,每年至少2次,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1次。动物房管理负责人统一安排年度检疫事宜,并在检疫前一周通知兽医和饲养员等做好准备。
年度检疫项目包括猕猴体重、兽医触诊检查、B病毒检测、结核菌素试验和细菌、体外寄生虫检查。
年度检疫出不符合检测标准(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的猕猴,应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待治疗后符合检疫标准后才能放回原猴笼。结核菌素试验结果为阳性的猕猴应及时处死,同时对此猴所在的动物房彻底消毒,该动物房的全部猕猴须进行至少3次结核菌素试验,连续3次检测结果都为阴性的猕猴才能视为健康猴。
年度检疫结果记入档案,由兽医出具年度检疫总结报告。
在认知研究中,疾病会直接影响实验猕猴的生长发育和质量品质,甚至会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对猕猴的疾病预防和诊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猕猴常见疾病有外伤、脱肛、细菌性痢疾、传染性肺炎和体外寄生虫病等[4]。建立正确的疾病检测和预防治疗体系是防治猕猴各种疾病的关键。应对猕猴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室和检疫室要定期消毒,保持环境卫生以及食物营养成分的合理搭配,只有猕猴抵抗能力增强,疾病的发生率才能降低。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病的病因、治疗护理和疾病控制等。
群养的猕猴主要是发生撕咬、抓伤等现象,导致身体各部位受伤,比如四肢毛皮大面积撕裂,有的下巴被撕裂。实验室饲养的动物所引起的外伤主要有笼具毛刺或设计不合理对动物造成的损伤、动物逃逸与其他动物打闹被动咬伤及手术等方面。轻伤猴首先给予止血处理,止血可采取压迫、结扎、使用止血药物等。用3%的双氧水清洗创面,同时清除血凝块和异物等。为预防感染,除了肌注抗菌消炎药外,还要补充营养,认真治疗、精心护理,以保证弱势猕猴的健康生存。
为了防止猕猴外伤,可以将病猴饲养在单笼环境中,在放入前将猴笼消毒,并保持猴笼的卫生整洁,减少伤口感染。动物房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和光照,安静无噪音,同时避免人为因素影响猕猴休息,造成伤口恢复缓慢[5]。
猕猴脱肛是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脱肛是由于猕猴后段直肠、肛管等黏膜层或者直肠全层向下位移脱出肛门,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全部脱出肛门则为直肠脱。人为捕捉受到惊恐、剧烈的腹泻(如痢疾和肠炎)可以导致脱肛,一般体弱的老年猕猴或幼年动物易发生。
动物保定后,以温生理盐水冲洗脱出部分,小心清除肠壁上所粘附的污物,用0.1%高锰酸钾液对脱出的肠管及肛门周围进行反复冲洗。对脱出时间较长、出现充血水肿的,可针刺水肿黏膜,轻轻挤出水肿液,使肠管变软再清洗。在脱出的肠管壁上涂抹红霉素软膏等,再把脱出的肠管还纳腹腔。倒提猕猴来回轻微晃动,有助肠管复位[6]。对于反复脱出的病猴,可以对肛门进行荷包缝合,收口适度,要留有可通过粪便的口径;严重坏死的要进行切除,对患猴的肠管施行断端吻合术,肠管缝合后还纳入腹腔,注射抗生素控制感染。
猴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消化道传染病,常见于新引进的猴群中,任何季节均可发生,症状为口渴拒食,部分有呕吐,精神萎靡不振,严重的患猴出现浓血便。该病死亡率较高且易复发,若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患猴很容易死亡,不但严重影响实验动物的品质,而且可能会影响科研实验结果[7]。
对脱水比较明显、粪便呈排水样的患猴,可以采用左氧氟沙星滴注,剂量为100 ml(0.2 g)静脉滴注,对于危重病猴,静脉注射10%葡萄糖氯化钠溶液,一并注射头孢哌酮0.5 g及维生素C 0.5 g,给液剂量一般控制在50 ml以内,以不增加心脏负担为目的。总之,细菌性痢疾需要采取预防、抗菌、补液、补营养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兽医应每天多次仔细观察猕猴的饮食、粪便等,一旦发现可疑病猴,及时对其隔离治疗,同时补充维生素C,在肠道恢复的同时提高病猴的免疫力,从而提高病猴的治愈率[8]。
该病多见于营养不良以及体质虚弱的猕猴,症状主要是精神萎靡、脸部尤其是唇部发绀、咳嗽、呈喘式呼吸、鼻翼异常煽动,体温升高到39.5~40.3℃。
对发病猕猴进行隔离治疗。症状严重的猕猴以恩诺沙星按50 g/kg体重进行输液,同时辅以5%葡萄糖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注射液和维生素C等,迅速达到抗感染、抗休克以及保护心功能的作用。症状较轻的猕猴肌肉注射庆大霉素、阿托品,同时口服复方维生素口服液[9]。
流行季节时,采取提高饲料品质、隔离带菌猕猴、预防性药物治疗及环境消毒综合性防治措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
阿米巴痢疾是内阿米巴属中的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引起的传染性肠道疾病,且感染后不产生保护性抗体,易重复感染。症状主要为腹部不适,腹痛腹泻,寒颤,高热行动迟缓,消瘦,排黄色或褐黄色稀便,有些排浓血便,粪便腥臭,严重者肛门括约肌松弛,直肠脱出,临床表现为水性腹泻。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一是消灭鼠、苍蝇和蟑螂。二是加强猕猴营养,增强猕猴的抵抗力,以加大猕猴的活动量,促使其食欲增强,进而提高抵抗力。三是对患病猕猴进行静脉注射或口服特效药甲硝唑。在饲料中添加甲硝唑和白糖,可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10]。
建立正确的隔离检疫制度和科学管理体系是监测和控制各种猕猴疾病发生的关键,工作人员须有较强的责任心以及技术能力。此外,应定期对猕猴进行细菌学检查、病毒性检查和寄生虫学检查,同时注重环境消毒,杜绝病毒细菌的繁殖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