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2021-03-27 15:36:14田秀燕覃业校朱世婷刘玲玲李晓宁
吉林中医药 2021年10期
关键词:轴突胶质电针

田秀燕,覃业校,朱世婷 ,刘玲玲,李晓宁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06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常出现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是指脊髓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伤后,出现损伤节段以下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以及反射功能的部分或者完全丧失,其病理过程主要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1-2],患者易出现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临床研究[3-5]证明,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后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且风险较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此外,电针时体内产生一定的微电流激活线粒体酶,降低损伤脊髓内生的电流,使神经内外电压趋于平衡,减轻水肿和血肿。早期电针能明显改善损伤区域血液循环,发挥抗自由基损伤、抗钙离子负载等作用,利于神经损伤修复[6-7]。在治疗脊髓损伤过程中,细胞炎症微环境、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神经元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以及神经营养因子等是关键环节。因此,笔者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对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 电针治疗脊髓损伤机制

1.1 电针对脊髓损伤后炎症微环境的影响 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微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炎性细胞和分子的上调[8]。脊髓损伤后灰质中心出现出血和坏死,神经细胞坏死释放,免疫炎症反应启动,导致各种细胞功能改变,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及胶质细胞等炎症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释放出多种炎症因子,加重残存神经细胞的死亡[9]。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炎症微环境的主要机制是刺激神经细胞,减少炎性细胞和分子的分泌,降低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邹恩苗等[10]研究发现,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可提高其肢体运动功能,减少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 表达。付豪等[11]研究表明,电针能够有效控制并减轻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的炎性损伤,改善其微环境状态。代妮等[12]研究表明,电针通过上调载脂蛋白ApoE 的表达,增强Nrf2 的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

1.2 电针对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 神经细胞凋亡是导致脊髓继发性组织损伤的主要病理变化,并可加重神经损伤[13-14]。脊髓损伤后内部出现出血、水肿,部分神经元进入细胞凋亡阶段,神经系统功能不同程度破坏,导致神经传导中断,因此最大限度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能增加神经功能恢复概率。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发生由多种刺激信号通过不同途径诱导,而电针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因子来治疗脊髓损伤。细胞凋亡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调节过程,其中密切相关的因子有Caspase、Bcl-2、P53、Fas等。刘建敏等[15]实验表明,电针刺激能抑制神经细胞Caspase-3、Bax 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促进Bcl-2 基因和蛋白表达,保护受损的神经细胞,减少神经功能损害。卫哲等[16]发现,夹脊电针可抑制肿瘤抑制蛋白P53、凋亡蛋白Bax 和促进凋亡蛋白Bcl-2 表达,促进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李长明等[17]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发现,电针可增加Bcl-2 的表达,抑制Bax、Bad 的表达。杨波等[18]研究发现,对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运用电针治疗能降低损伤脊髓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因子Fas、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 的蛋白表达水平,促进受损组织的恢复。

1.3 电针对神经元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 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轴突受损是影响神经功能传导的又一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提高神经元轴突髓鞘再生功能成为改善继发性损伤的焦点[19]。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后期由于过度激活导致致密的胶质瘢痕形成,对神经元轴突再生起抑制作用[20]。电针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减少胶质瘢痕形成,对促进损伤后神经功能重建、轴突再生和神经传导通路再通具有一定作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存在于星形胶质细胞中,是胶质瘢痕形成的主要标志。卫哲[21]研究发现,对脊髓损伤小鼠电针治疗后GFAP 表达明显下降;张秦宏[22]也发现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经过电针治疗后可抑制GFAP 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此外,电针可以通过促进少突胶质细胞增殖发挥保护轴突作用。少突胶质细胞作为形成髓鞘的主要细胞,包裹在神经元轴突上。李经辉等[23]研究表明,电针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后少突胶质细胞的增殖,促进神经元轴突髓鞘再生,进而改善神经纤维传导功能。

1.4 电针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脊髓损伤后脊髓的神经营养因子减少,导致胶质瘢痕形成,阻止神经再生。神经营养因子能保护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目前,研究发现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素3(NT-3)能以不同的途径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以促进损伤修复,因而成为研究的热点[24]。电针对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能提高BNDF、NGF 和NT3 的表达。黄志强等[25]发现电针刺激急性脊髓损伤大鼠“长强”穴能增加NGF 和BDNF 的表达,利于脊髓损伤的修复。Tu 等[26]研究表明,电针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上调BDNF 和NT-3 的表达。Mo等[27]实验表明,经过电针治疗后脊髓损伤区域和邻近组织中的NT-3 表达明显增多。

2 结语

中医认为脊髓损伤属于中医的“痿证”范畴,病变部位为督脉,病因病机为督脉受损,气滞血瘀,机体脏腑功能失调,四肢肌肉失去濡养而痿弱失用。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气。如果督脉受损,躯干四肢等部位失去阳气温煦则出现感觉、运动异常。《素问》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督脉络肾,督脉受损会致肾的功能失常,肾开窍于前后二阴,可出现二便功能障碍。而电针刺激可加速体内经脉和气血运行,达到行气活血、扶正祛邪和平衡阴阳的积极作用。

脊髓损伤目前尚无治愈之法,其损伤机制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目前电针主要通过抑制炎症、减轻缺血缺氧,改善损伤区的微环境;通过不同信号通路抗凋亡机制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激活多种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促进脊髓营养因子表达等作用来治疗脊髓损伤。电针虽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的有效治疗手段,但是目前其治疗机制并不完善,今后应继续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和途径深入探寻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通路与机制,明确电针治疗的作用靶点,为临床脊髓损伤提供精准治疗和支持。

猜你喜欢
轴突胶质电针
microRNA在神经元轴突退行性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人类星形胶质细胞和NG2胶质细胞的特性
视网膜小胶质细胞的研究进展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
磁共振成像(2015年1期)2015-12-23 08:52:21
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横断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轴突的修复作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中枢神经损伤后轴突变性的研究进展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cAMP-Epac 转导通路对中枢神经轴突再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