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研究成果有望拓展免疫治疗的适用人群,并且提供更精准的疗效预测标志物,使合适的患者不会错失治疗机会,不合适的患者不会浪费医疗费用和遭受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中心副主任苏士成近日表示,期望用免疫治疗手段帮助更多的乳腺癌患者。
“肿瘤免疫治疗的首要问题是只对少数患者有效,目前约20%至30%患者能获益,而且主要集中在黑色素瘤、肺癌等‘免疫热’肿瘤。乳腺癌被认为是‘免疫冷’肿瘤,不适合肿瘤免疫治疗。”苏士成表示,但通过团队研究发现,通过细分患者和查找免疫机制等,有相当一部分乳腺癌患者能够从免疫疗法中获益。
抗PD-1/PD-L1是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疗。乳腺癌除了三阴亚型外,其他亚型都不适合抗PD-1/PD-L1治疗。但是三阴乳腺癌只占乳腺癌的15%左右,因此能获益的患者有限,而Her2+乳腺癌占乳腺癌的30%左右。“我们利用术前治疗前后免疫细胞图谱描绘,发现化疗前Her2+乳腺癌PD-L1表达确实非常低,但经过抗Her2抗体的靶向治疗后,巨噬细胞在抗体介导下吞噬肿瘤细胞,并大量表达PD-L1,使肿瘤由‘免疫冷’变成‘免疫热’。”苏士成称,这提示即使治疗前PD-L1无表达,联合抗Her2靶向治疗和抗PD-1/PD-L1免疫治疗仍能使Her2+乳腺癌患者获益,尤其是巨噬细胞浸润高的患者。
“我们的工作是为Her2+乳腺癌的免疫治疗奠定理论基础,将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潜在适用人群扩展到原来的3倍。”苏士成称,团队针对这个新的治疗策略开展了一个Ⅱ期的临床试验,入组的患者临床获益率超过90%,目前有2个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在开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癌症研究论文称,高浓度暴露在棕榈油包含的一种膳食脂肪酸中,会促进小鼠口腔癌和皮肤癌细胞的转移。这项研究结果或能帮助找到癌症新的疗法。
脂肪酸的摄入和代谢变化一直被认为与癌转移有关。不过,哪些膳食脂肪酸可能会导致这种变化,以及其中的生物学机制一直有待研究。
通信作者、西班牙巴塞罗那科学与技术研究院Salvador Benitah和同事合作开展研究,先将人类口腔癌和皮肤癌细胞暴露在三种膳食脂肪酸——棕榈酸(棕榈油中的主要饱和脂肪酸)、油酸或亚油酸里面的一种当中,暴露时间为4天,再将这些细胞移植到喂食标准饮食小鼠的相应组织中。他们发现,虽然研究中的所有脂肪酸都对肿瘤发生没有影响,但棕榈酸会让现有转移灶的侵袭性和大小都显著增加,而在油酸或亚油酸中并未观察到这类显著影响。
研究者指出,促转移癌细胞还会保留对高浓度棕榈酸暴露的“记忆”。比如,喂食富含棕榈油饮食仅10天的小鼠的肿瘤,或是在实验室中短暂暴露在棕榈酸中4天的肿瘤细胞(之后再放回普通培养基),即使移植到喂食正常饮食的小鼠体内,仍具有很高的转移性。他们表示,这个过程与转移细胞内的表观遗传变化有关,这种变化是指分子修饰在DNA本身不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基因表达模式,介导了对肿瘤细胞转移的长期刺激。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介绍了我国肝癌诊断及治疗现状。
近年来,我国肝癌患者进行手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5%提高到近30%,手术去除的肿瘤直径也由8公分缩小至5公分以下。小肝癌的比例增加,大大提高了肝癌五年生存率,小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可达70%左右。此外,一系列免疫抑制剂陆续上市,有效提升了肝癌的疗效。
11月3日,樊嘉参与并指导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全球首个肝癌分子诊断试剂盒技术。该项目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了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
据了解,樊嘉团队历经9年攻关,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由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志物。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检测试剂盒,仅需采集患者0.2ml血浆,即可诊断肝癌。
对此,樊嘉介绍说,过往研究显示甲胎蛋白用于肝癌诊断时,有40%的患者易被漏诊。如今,将微小核糖核酸用于肝癌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都达到80%以上。如果将微小核糖核酸联合甲胎蛋白或者联合其他血清学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则能提高到90%以上。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1月12日批准美国强生研发的创新靶向药物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兆珂),与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联合用药或与硼替佐米、美法仑和泼尼松联合用药,治疗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此次达雷妥尤单抗获批新适应证是基于一项亚太Ⅲ期临床研究(OCTANS)以及两项全球Ⅲ期临床研究(ALCYONE和MAIA)数据。研究显示,对于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基于达雷妥尤单抗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显著降低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
OCTANS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12.3月时,达雷妥尤单抗联用硼替佐米、美法仑和泼尼松,对比仅使用硼替佐米、美法仑和泼尼松治疗,患者实现了更好的临床获益,延长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降低了57%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ALCYONE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40月时,达雷妥尤单抗联用硼替佐米、美法仑和泼尼松对比仅使用硼替佐米、美法仑和泼尼松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降低了58%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MAIA研究结果显示,在中位随访47.9月时,达雷妥尤单抗联用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对比仅使用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显著延长了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降低了44%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
达雷妥尤单抗是国内首个获批的靶向作用于CD38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拥有独特的创新治疗机制,可直接与骨髓瘤细胞表面重要的免疫治疗靶点CD38特异性结合,通过多重机制诱导骨髓瘤细胞死亡,达到深层和持久的缓解。2019年达雷妥尤单抗获批在中国上市,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德沛教授说:“一线治疗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获得持久缓解的重要契机。对于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特别是老年虚弱或肾功能受损的患者来说,达雷妥尤单抗新适应证的获批令人鼓舞,在帮助患者实现深层和持久缓解的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生存希望。”
(来源:科学网)
近日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的论文,美国研究人员设计的一种新方法,可选择性开启靶细胞(包括人类细胞)的基因疗法。该技术可检测细胞中特定的mRNA序列,并触发从转基因或人工基因中产生特定蛋白质。
由于转基因在错误的细胞中表达时会产生危险,因此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方法来减少基因疗法的脱靶效应。区分不同类型细胞的方法之一是读取它们内部的RNA序列。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新技术称为eToeholds,是内置于RNA中的小型多功能设备,当存在细胞特异性或病毒RNA时才能表达连接的蛋白质编码序列。eToeholds设备为更有针对性的RNA疗法、体外细胞和组织工程方法以及感知人类和其他高等生物的各种生物威胁提供了多种机会。
研究人员使用这一技术找到了可检测人类和酵母细胞内各种不同触发因素的立足点。研究表明,他们可从寨卡病毒和新冠病毒中检测到编码病毒基因的mRNA。研究人员说,可能应用到设计在感染期间检测和响应病毒mRNA的T细胞。
他们还设计了可检测人类细胞中自然产生蛋白质的mRNA的立足点分子,这有助于揭示细胞状态。例如,研究表明他们可检测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当细胞暴露在高温下时就会产生热休克蛋白。
研究人员还可通过eToeholds检测酪氨酸酶mRNA的立足点来识别癌细胞,酪氨酸酶是一种在黑色素瘤细胞中产生过量黑色素的酶。这种靶标可使研究人员通过设计系统来识别癌细胞并在这些细胞内产生有毒蛋白质,在此过程中杀死它们,从而开发出新疗法来摧毁肿瘤。
(来源:科技日报)
距离肛门3厘米的低位直肠癌保肛和吻合口漏问题是一直是医学界难题。11月13日获悉,由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刘忠臣教授团队历经10年,成功研发了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新技术。据介绍,该技术能让目前因直肠癌需切除肛门的患者中,90%者重新获得保肛功能。当日,直肠癌保肛专业机构——孟超肿瘤医院PPS刘氏保肛中心在上海成立。
刘忠臣教授发现,因直肠癌切除肛门的患者中90%者肿瘤并没有侵犯肛门,距肛门还有1~3厘米。90%被切除肛门的患者不是因为肿瘤造成的,而是因为手术技术造成的。这意味着,只要能精准地切除、精准地吻合就能挽救这90%患者肛门的命运。刘忠臣决心研发新的手术方法。
为打开距肛门3厘米范围的手术禁区,刘忠臣先创新了手术器械。2015年应用临床,超低位直肠癌精准功能保肛术PPS成功问世。此后经多次改进,PPS3.0今年问世,超低位直肠癌保肛进入精准化新时代。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