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昭园 刘 杰 戴 梦 吴秋燕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200082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骨骼肌易疲劳和肌肉收缩无力[1]。作为一种少见的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机体产生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终板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导致神经肌肉乙酰胆碱递质传递障碍,使得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相类似的是,目前对于其发病的确切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我院传统医学科开展重症肌无力的治疗已有30余年的历史,从近代沪上名医张近三先生到上海市名中医李庚和教授,继而惠及后学,学术思想一脉相承。上世纪80年代李庚和教授从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多种原因所致的脾肾功能失调,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典籍记载,将其归属于“虚劳病”范畴,提出从脾肾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学术思想[2],治以健脾补肾,升阳益气。“强力益气颗粒”“养血强力颗粒”运用于临床均获得了良好的疗效[3]。我们将滚针疗法应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取得较好疗效。该疗法是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开创性的中医综合治疗[4],关于滚针治疗重症肌无力还未见相关文献报道。
1.1 通调督脉,健脾补肾:督脉主一身之阳,为“阳脉之海”,对全身阳经气血起蓄积和渗灌的作用,因此只有督脉通畅,阳气及气血才能正常输布,若督阳不振,元阴元阳不达脏腑器官,脏腑功能低下,气血亏虚,无以供养全身肌肉,则四肢痿软无力。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同位于背部,脾俞与肾俞多选用,与李庚和教授健脾补肾的治疗原则相符合。
1.2“治痿独取阳明”:《内经》曰:“阳明为藏府之海,阳明虚,则五脏无所禀,不能行气血,濡筋骨,利关节,故肢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而成痿。”虽然重症肌无力患者较少出现肌肉萎缩的表现,但该思想可以借鉴到重症肌无力的治疗中。重症肌无力患者很多症状出现均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虚弱息息相关,阳明经又为多气多血之经,虚劳从阳明经温补最为相宜,对于四肢无力的患者,取穴四肢的阳明经穴位,尤为适宜。
《灵枢·官针》记载“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浅刺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5],已有将浅刺法应用于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报道[6]。滚针[7]是一种多针浅刺式针具,主要由针筒与针柄两部分组成,针筒上等距镶嵌着固定的短针,针柄固定,为操作时手持之用。滚针疗法源于皮肤针疗法,为多针浅刺,直接作用于皮而不入皮,施治部位在人体皮部,通过“皮部-络脉-经脉-腑、脏”的途径有效调节人体的经络运行,具有作用面积大、易于操作、安全、效率高的特点,尤为适合神经肌肉疾病。滚针治疗技术通过对皮部的大面积刺激,起到激发卫气[8]、调整脏腑虚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9]。
MG通常呈慢性或亚急性起病,该病发病年龄跨度极大,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均可发病,主要特征表现为受累骨骼肌易疲劳和肌无力,症状常表现为晨轻暮重的特点,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后症状减轻,或在服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后症状可暂时缓解。患者症状表现复杂多样,眼外肌无力为本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眼睑下垂、睁眼无力、斜视及复视等,重则眼球固定不动,可伴闭眼无力。面肌、咀嚼肌、咽喉肌、颈肌亦易受累,表现为闭眼不全、表情淡漠、苦笑面容、鼓腮或吹气不能、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严重时可见下颌下垂,伸舌困难,发音不清。因此,针对不同肌群受累的状况,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非常必要。
3.1 主穴:大椎、脾俞、肾俞、足三里、曲池。大椎穴为督脉要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有通督行气之功。《类经》:“十二腧皆通于脏气。”脾俞是脾气输注之处,内通于脾,具有调理脾运化功能的作用。肾俞是肾气疏通出入之处,通过补益“先天之本”、健运“后天之本”,可调节脾肾二脏之虚弱不足。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胃之下合穴,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灵枢》曰:“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足三里有养血益气、活络舒筋功效,是治疗虚劳及痿痹的要穴,亦是强壮保健之穴。曲池属手阳明经。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隆盛,故行气活血、通调经络的作用较强。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为五腧穴之一,“合治内腑”,是上肢要穴之一。
3.2 配穴:①眼肌型配穴:攒竹、阳白、光明。攒竹位于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属足太阳膀胱经。《铜人》:“治眼中赤痛及睑动。”为局部选穴。阳白和光明同属足少阳胆经。阳白为阳维脉交会穴。《针灸甲乙经》“足少阳、阳维之会”“头目瞳子痛……阳白主之”。阳维维于阳,可以调节一身之阳气,为眼周局部取穴。光明是治疗眼病的经验效穴。攒竹、阳白、光明三穴合用能疏通眼部气血、通络明目。②吞咽困难配穴:百会、廉泉。百会为足太阳经与督脉交会之处,具有升阳举陷、益气固脱之效。廉泉为任脉、阴维脉交会之穴,具有通调舌络、利咽喉之功。③四肢无力配穴:三阴交、血海、合谷。三阴交和血海同属足太阴脾经。三阴交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三经相交之处,一穴定三经,是调治肝、脾、肾的要穴。《素问·痿论》:“脾主身之肌肉。”三阴交与足三里相配伍,阴阳相互作用,具有益气健脾、补虚扶正功效。血海是足太阴经要穴之一,具有养血补血、引血归经的功效。合谷穴是大肠经之原穴,合谷穴可通行面部气血,如《四总穴歌》所言:“面口合谷收。”
操作方法:滚针取穴,隔日治疗1次。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以右手拇指、中指和无名指握住针柄,运用手腕的弹力以较慢速度来回滚动10次左右,频率1次/秒,幅度为沿经络穴位上下长度2cm,要求用力均匀,以皮肤潮红为度,每周3次,21天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用力大小根据患者承受程度调整,以患者感到舒适为度。注意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发生,如晕针、皮下出血、局部过敏反应等。禁忌证:恶性、消耗性疾病,治疗部位皮肤溃疡或疮疡患者。
陆某,女,36岁。初诊时间:2019年5月12日。主诉:复视、言语含糊、吞咽困难进行性加重1年。患者2017年于孕期出现左眼睑下垂,剖宫产后当地医院确诊“重症肌无力”,经检查胸部CT未发现胸腺异常。曾短期服用强的松30mg/d约2周,因胃脘出现严重不适停用。目前口服吡啶斯的明,左眼球上下活动不利,偶有复视。有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恶心,四肢肌力正常。纳食量尚可,单进食缓慢,二便调,月经量少,周期正常。否认家族史及既往病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重症肌无力;中医诊断:虚劳(脾肾两虚)。治法:健脾补肾。处方:生黄芪、炙黄芪各30g,炒白术、炒党参、葛根、旱莲草、鸡血藤、制首乌各15g,升麻10g,枸杞子、女贞子、杭白芍各12g,炒柴胡、黄精各9g,生甘草6g。14剂。继续服用吡啶斯的明60mg/次,3次/日。滚针取穴:大椎、廉泉、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光明。隔日治疗1次。二诊:2019年5月28日。目前吞咽咀嚼正常,眼睑无下垂,纳食一般,四肢肌力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上方加丹皮、密蒙花各10g,决明子12g。14剂。滚针:大椎、廉泉、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隔日治疗1次。患者治疗后恢复如常,随访半年,坚持工作,家务胜任。
综上所述,我们在临床应用滚针治疗重症肌无力时,采用滚针疗法配合补益脾肾的中药治疗,在继承前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挥了中医综合诊疗特色,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