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张景岳为明代杰出医家,《景岳全书》[1]是其代表作,全书共64卷,其中《本草正》载药300种,卷中对药物性味、功效、主治有精要论述,部分药物就炮制方法、火候、原理有独到见解。笔者通过逐条整理,归纳有炮制记录的药物,按照古人的五类分类法和现代炮制分类相对应,梳理了相关药物。同时结合现代炮制理论,就《本草正》中记载的炮制理论、炮制方法、炮制标准进行探析,以期弘扬景岳文化,挖掘中药经典,吸收古法炮制精华,为现代炮制研究提供借鉴。
《本草正》收载有炮制内容的药物共97种。其中山草部13种,黄芪、白术、远志、甘草、肉苁蓉、巴戟天、仙茅、淫羊藿、苦参、贝母、延胡索、黄芩、黄连。隰草部11种,熟地、牛膝、麦冬、白蒺藜、豨莶、冬花、麻黄、苍耳子、艾、佛耳草、灯心草。芳草部9种,芍药、肉豆蔻、草果、木香、香附、砂仁、三棱、蓬术、蛇床子。蔓草部5种,天门冬、菟丝子、何首乌、使君子、马兜铃。毒草部6种,附子、白附子、大黄、半夏、南星、蓖麻子。水石草部3种,菖蒲、蒲黄、骨碎补。竹木部10种,厚朴、枣仁、杜仲、槐蕊、皂角、密蒙花、茯苓、松香、乳香、干漆。谷部3种,神面、白扁豆、粟壳。果部4种,桃仁、槟榔、乌梅、大腹皮。菜部2种,干姜、韭子。金石部11种,水银、轻粉、铜青、银朱、硫黄、蚕砂、雄黄、自然铜、白矾、炉甘石、花蕊石。禽兽部3种,鹿茸、羚羊角、阿胶。虫鱼部14种,龙骨、海螵蛸、穿山甲、白花蛇、龟版、蟾蜍、水蛭、鳖甲、蜈蚣、斑蝥、蜂房、五灵脂、蚯蚓、桑螵蛸。人部3种,紫河车、血余、人中白。各炮制方法涉及品种122种。净制,去心:巴戟天、仙茅、麦冬、天门冬;去皮壳:蛇床子、天门冬。水制,浸制:仙茅、何首乌;水飞:自然铜、炉甘石、龙骨。火制,炒法:白术、巴戟天、苦参、黄连、熟地、白蒺藜、苍耳子、肉豆蔻、草果、蛇床子、菟丝子、附子、白附子、菖蒲、蒲黄、骨碎补、枣仁、槐蕊、干漆、五灵脂、蚯蚓、桑螵蛸、阿胶;炙法:黄芩、黄连、淫羊藿、芍药、香附、蓬术、附子、半夏、南星、厚朴、杜仲、大腹皮、水蛭、蜈蚣、鹿茸;制法:白术、附子、胆南星;煨法:肉豆蔻、草果、木香、蓬术、附子;煅法:白矾、炉甘石、石膏、花蕊石;烧灰:灯芯草、贝母、穿山甲、海螵蛸、龟版、蟾酥、血余、乌梅。水火共制,蒸法:仙茅、熟地、豨莶、何首乌、密蒙花、龙骨;煮法:延胡索、麻黄、菟丝子、松香、韭子、龙骨、鳖甲、斑蝥。其他制法,研末:贝母、白及、三七、苦参、荆芥、芦荟、山药、蚕砂、硫磺、羚羊角、海螵蛸、五倍子;捣汁:山慈菇、地榆、菊花、萱草、刘寄奴、蓝靛、薄荷、金银花、芫花、玉簪、菖蒲;酒渍:牛膝、菟丝子、白花蛇;卷烟熏:佛耳草、马兜铃、蓖麻子、木鳖子、皂角、银朱、雄黄。
2.1 解毒理论:张景岳认为药物毒性源于药物偏性,药物能治病也能致病。“即如《本草》所云某有毒、某无毒,余则甚不然之,而不知无药无毒也。故热者有热毒,寒者有寒毒,若用之不当,凡能病患者,无非毒也。”而就制毒的方法,力推“火”字。而“火”之所以能制毒,“夫天下之制毒者,无妙于火,火之所以能制毒者,以能革物之性。故以气而遇火,则失其气,味而遇火,则失其味,刚者革其刚,柔者失其柔。”盖因“火”能消除药物的性质、气味,从而达到制毒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炮制减毒是因为炮制后,药物中的毒性成分或改变,或降低,而有效的炮制方法是采用加热或加辅料与加热相结合处理方法[2]。这与张景岳“火制”方法、“革物之性”理论不谋而合,张景岳学术思想的创新性可见一斑。
2.2 炒炭存性理论:炭药最早的质量要求是“存性”,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王不留行散”后注曰:“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张景岳继承了“炒炭存性”理论,如海螵蛸项下:“烧灰存性酒服,治妇人阴户嫁痛。”穿山甲项下:“佐补药行经,善发痘疮。或炮焦投入煎剂,或烧灰存性,酒服方寸匕。”而于“炒炭存性”的火候把握,张景岳有新发挥,干姜项下:“若产后虚热虚火盛而唾血痢血者,炒焦用之。若炒至黑炭,已失姜性矣,其亦有用以止血者,用其黑涩之性已耳。”明确“炒炭存性”的标准,同时提出了炒炭止血的理论。苏锦波等[3]通过血清代谢组学研究,验证了张氏关于姜炭“炒炭存性”的科学内涵。
2.3 辅料作用理论:辅料在中药炮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张景岳强调辅料的应用要和药物的性味相对应、共互补。如在熟地项下指出:“使无此数者,而必欲强用制法,是不知用熟地者正欲用其静重之妙,而反为散动以乱其性,何异画蛇而添足。”而在附子项下,张景岳更指出前人炮制方法的错误,“夫附子之性热而刚急,走而不守,土人腌以重盐,故其味咸而性则降……若制以盐水,则反以助其降性。若制以童便,则必不免于尿气,非惟更助其降,而凡脾气大虚者,极易呕哕,一闻其臭,便动恶心,是药未入口,而先受其害,且其沉降尤速,何以达脾?”2015版《中国药典》依然沿用胆巴的炮制方法,有文献报道[4-6]该工艺繁琐,方法复杂,可控性差,且有效成分损伤严重,总生物碱损失超80%,存在炮制过度之嫌。
2.3.1 酒:张景岳认为酒有走诸经之功,见附子项下“因其善走诸经,故曰与酒同功。”故牛膝项下有:“酒渍,咀。走十二经络,助一身元气。”熟地项下见:“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黄芩项下“欲其上者酒炒”体现了酒制引药上行理论。
2.3.2 姜:姜善“降逆止呕”。故黄连项下有:“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熟地项见“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半夏项“然胃不和而呕吐不止,加姜汁微炒”。张景岳关于姜汁拌炒的原理,正合中药炮制“从制”方法,遵从“相资为制”的原则[1]。
2.3.3 醋:醋味酸,“消痈肿、散水气、解毒邪”。在香附项下,张景岳曰:“醋炒,则理气痛。”三棱、蓬术皆用醋制,张氏意在以醋增加其疏肝理气止痛作用。而以醋煮鳖甲、醋炒斑蝥,则取醋解毒散瘀作用。
炮制的目的之一是为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而通过不同的炮制方法来改变药性,使药物产生新的功效,治疗不同的病症,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亦称“因病殊治”,《本草正》中有多个药物采用此方法,试举例之:黄连项下曰:“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熟地项下曰:“又若制用之法,有用姜汁拌炒者,则必有中寒兼呕而后可;有用砂仁制者,则必有胀满不行而后可;有用酒拌炒者,则必有经络壅滞而后可。”枣仁项下曰:“多眠者生用,不眠者炒用。”凡此种种,《本草正》中有许多记载。正反映了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在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辨证施治指导下的正确应用。
《本草正》中记载了许多炮制方法,同时就炮制工艺也有详尽的记录。有炮制所需时间的,如米泔浸三宿、煮三五沸等。有炮制所用火力的,如微火、炭火、自然火等。有辅料用量的,如羊脂四两、入硫黄二两、投水银半斤。为今人研究古法炮制工艺提供了温度、火力、时间等工艺参数。中药炮制的质量标准,一直处于不断修整的状态,质量标准的不稳定,使得中药质量难以保证。张景岳在《本草正》中就中药炮制品的质量标准已有描述,炒法如杜仲“用姜汁或盐水润透,炒去丝”。复制法如附子“用甘草不拘,大约酌附子之多寡而用。甘草煎极浓甜汤,先浸数日,剥去皮脐,切为四块,又添浓甘草汤再浸二三日,捻之软透,乃咀为片,入锅文火炒至将干,庶得生熟匀等,口嚼尚有辣味,是其度也”。为备临床急用,张氏还提供了另一道生产工艺。“若欲急用,以厚纸包裹,沃甘草汤,或煨,或炙,待其柔软,切开,再用纸包频沃,又炙,以熟为度”。煅法如炉甘石“制宜炭火煅红,童便淬七次,研粉,水飞过,晒用。若煅后坚硬,不松不腻者,不堪也”。张景岳屡次提到的“度”的概念,在现代仍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张景岳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就中药炮制理论有自己精彩的阐述,以火制毒理论,为个人发明;炒炭止血理论,传承中有创新;而“以病殊治”,因病因症炮制,将中药炮制与临床得以紧密联系,炮制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而将炮制工艺规范化,中药质量标准化,直到今天,还有非常高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