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文艺:“传播学”特色化教育与研究*——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建设为例

2021-03-27 09:48杜仕勇
中文信息 2021年8期
关键词:传播学学科科技

杜仕勇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9)

传播学本身就被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定性为“一门站在十字路口的学科”。2017年,美国希拉姆学院又提出了重组传统文科、实行文理交叉的建设主张[1]。传播学在我国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启的教育与研究历程,其宽阔的视野对克服“新闻无学”的尴尬局面有很大的帮助。陈力丹指出,传播学在中国进行了“本土化”改造,是想与西方传播学“划清界限”,不少理论被赋予中国制度和文化背景的理解[2]。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传媒业态的迭代升级,“媒体行业的传统界限被消除,格局被重组”[3]。传播学作为新闻传播学下面的二级学科,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创新性地推动学科建设和研究实践。由于传播学本身具有的融合性和应用性,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信息科学与其他自然科学资源、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有益借鉴,可以极大地拓展传播学学科空间。在理工科大学开办新闻传播教育,由于具有多学科环境、丰富的课程资源、多元的师资团队和完善的实验条件等优势,所以更容易建立起具有一定特色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

一、依托“理工”学科环境,打造“科技新闻与传播”特色方向

新闻传播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坚守专业主义教育,还要把握时代特征,结合自身优势、学科环境和研究重心,有针对性与相应学科进行融合与交叉,培养出有“专攻方向”的学术科研人才。[4]例如四川大学的“传播学与符号学”、厦门大学的“环境传播”、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认知传播”等。国外传播学更加注重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结合,如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科技传播”“健康传播”“风险与环境传播”“技术与社会行为”等研究方向,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健康传播”等极具特色;特别是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是美国理工科大学开办新闻教育与研究的典型代表,强调知识和技能都体现在新闻里也可以在新闻里学到的“密苏里方法”闻名于世,“实践”与“应用”是其传播学研究生课程独特的体系[5]。

作为理工科院校,加入新闻传播教育与研究队伍有其自身的优势,并容易形成特色。成都理工大学依托“理工”学科环境,打造“科技新闻与传播”特色方向,在新闻传播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上突出科技新闻传播的实务研究,培养能够运用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独立观察和分析各种科学技术社会问题、准确传播科学技术信息与报道科学技术新闻的传媒人才;打造“科技传播”特色方向的目的在于聚焦科学传播与科技推广,推动学科交叉、文理艺融合、优势互补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第一,通过开设“传播学理论与历史”“传播学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受众研究”“媒介研究”“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等课程进行基础能力建设;第二,通过开设“科技传播与社会发展专题”“科技新闻报道与写作研究”“科普写作”“公众科技传播”“环境新闻报道”“科学学术会议传播”等特色课程,和举办环境保护、灾害防治、深时地球、食品卫生、健康与传播等专题讲座进行科技传播的专业能力建设;第三,积极参与重点实验室、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科研团队的科技活动的宣传报道和科普推广,具体进行科技传播实践和研究实践。近些年,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的“科技新闻与传播”方向主要围绕灾害、健康、风险和科学传播等领域,研究大众传播中的有关问题;用新闻学和传播学理论与视角分析灾害信息传播与新闻报道,总结新兴技术与科技传播实践,探究“转基因食品”“食品安全问题”“技术”等风险传播议题,积极关注城乡健康传播鸿沟问题,讨论科技传播行动系统中的社会环境因素等等,取得了一定成绩,形成了近4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

二、聚焦传播的艺术和艺术的传播,开展传播与文化艺术整合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设置了“影视文化传播”“广告文化传播”“视听艺术传播”研究方向,旨在运用传播学理论与媒介素质教育理论对影视文化、戏剧文化、广告文化进行学科整合的研究,着重探究影视、戏剧和广告作品的内容及信息构成形式、媒介特征和传授关系的基本形态。在文化艺术的传播现象与规律的分析与总结中,也突出以科技为题材的影视文化艺术应用理论的探讨,包括利用影视进行科普的实践研究、以视听符号为载体的传媒艺术和数字新媒体艺术实务的研究。在近些年开展的研究实践中,一是聚焦“类型电影”的影像传播,探讨“主旋律电影”“微电影”“人类学纪录片”“武侠电影”“魔幻电影”等传播特点及规律;二是围绕科教、公益、综艺类等电视节目,做节目模式分析、内容生产的对比分析、电视节目的本土化策略探讨;三是围绕茶文化、书法文化、商道文化、图腾、年画和方言等传统文化以及一些亚文化的传播活动和现象做探究;四是以技术创新引导文化艺术的“媒介分析”,探讨新媒介环境中的文化艺术传播的媒介策略和视觉传达途径等。一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以“扎根属地、弘扬优秀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顺应融媒时代特征、影视戏剧和广告行业特征,打造 “采、摄、编、播、导”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配置了全套、全流程和与行业高度接轨的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队伍,为传播艺术整合创新教学与研究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以项目为依托,搭建交叉融合育人和研究平台

成都理工大学学科门类较齐全,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众多,为交叉融合育人和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特别是为科技新闻传播与研究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广阔的空间。第一,大数据传播研究。遵循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利用多学科专业优势,适配媒体发展新趋势,组建联合研究团队,围绕数据挖掘、文本分析、媒体交互和仿真模拟等技术,开展数据新闻、网络舆情、品牌传播、媒体行为和传播仿真等问题的研究;以项目制的方式推动信息科学、管理学等与新闻学、传播学和广告学等学科专业的交流促进,为社会观察提供科学方法。第二,灾害与环境新闻报道与研究。在新闻传播理论基础上,强化科学素养与科学传播能力,依托“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优势,突出灾害和环境新闻的报道与研究,并完成了“STS视角下的我国技术灾害问题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科技新闻传播的效果研究”等学科前沿课题研究。第三,地球科学科普推广。新闻传播学专业的老师和学生跟随相关科技工作者和科研团队,报道他们的科技活动和科研成果,并积极参与科教活动,参与科普丛书和百科全书中的有关科技词条的编撰工作,共同推动地球科学的科普推广。第四,区域文化艺术传播研究。依托传媒与艺术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及其完备的实验教学平台,强化服务地方、服务区域文化建设与传播目标,与地方宣传部门、媒体、文艺团体、出版与传媒机构加强合作,建有电视科教纪录片研究所、川剧艺术研究所、传媒艺术教育研究所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展示基地,承接和参与栏目策划、制作和研究,让学生在全媒体实务训练中参与研究。

四、加强交流与合作,向外“融借”高水平师资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水平的决定因素。在现有体制机制下,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多渠道筹措师资力量,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特色。首先,向科技领域和传媒行业“融借”师资。一是以“科普活动”“科技成果宣传与推介”“科技新闻报道”为契机,聘请相关科技领域专家教授担任新闻传播学的指导教师,指导相关科技活动、新闻报道、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二是依托地方和社会的具体项目与活动,开展社会服务和科学研究,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挖掘校外行业中的“高手”作为教学和学术指导兼职教师。其次,推进实质性国际合作,向国外“融借”师资。新闻与传播学需要国际视野,需要实实在在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合作,每年在校内开展1—2周的“科技传播”实训,面向全国举办“科技新闻报道技术与艺术”美国密苏里教学周;同时,将部分新闻传播学子派往密苏里新闻学院访问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最后,通过学术和文化活动,向学界“融借”力量。举办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召开学术会议,承办新闻文化节、电影电视节、广告文化节、戏剧文化节文化活动等,邀请国内外名家、学者来校学术讲座,安排师生走出去参加会议和活动,把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成果带进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借助外部师资力量让本校师生获得新知与启发。

五、不足与思考

首先,学科交叉融合的深度不够。目前传播学历教育与研究中,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和运用还不够深入,还停留在采纳相关学科领域的文本作为分析对象上,还只是关注传播问题在不同学科间的弥散与拓展。因此,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多学科环境优势,扎实推进传播学培养方案设置改革,丰富课程类别,优化课程体系,提供多样化选择和个性化、特色化培养方案,并有效组织课程资源和导师队伍,积极锻造“科技传播”或“科学传播”学科特色。特别需要加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舆情监控、科技传播、计算传播、智能传播、传播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力度,强化“科学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特色。

其次,在传播学有关研究中的规范性和前沿性还存在差距。在传播学研究中,调查研究程序或技术、数据分析方法和工具的科学运用“在某种意义上比研究对象和结论更为重要。”[6]研究方法的不规范和定量研究的薄弱,影响可信度和无法确保有效性,直接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同时,由于交叉促进和融合创新力度不够,还存在低水平重复现象。因此,需要扎实开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规范训练,加强对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有益借鉴和科学运用。既要注重传播理论和历史学习,更要重视研究方法的掌握与规范运用,大力开展量化和质化研究专题训练。同时,要加强前沿课程和交叉课程建设,鼓励师生参加国际国内新闻传播学术会议,开拓视野,把握前沿问题,探寻学科新的亮点和增长点。

猜你喜欢
传播学学科科技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超学科”来啦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科技在线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