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锦秀
(广东梅县外国语学校,广东 梅县 514000)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提出了新要求,单一、枯燥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时代在推动着教师主动革新,迎接变化。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内知识一一传授给学生,更要将可持续全面发展放在重要地位,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锻炼其学习能力、思维能力。
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片面地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忽视了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经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会比较枯燥、乏味,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并且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发展水平的不同也限制了其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教师容易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忽视其思维的独特性,长此以往,这种现象得不到改善的话,学生将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在此情况下,思维导图慢慢走进了教学课堂中。托尼·博赞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思维导图,将发散性思维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眼前。思维导图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把一个个字符、一段段语言、一篇篇文章以一定的内在逻辑串联起来,这样既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更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会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知识可视化理论强调用图像的方式去表征各类知识及其相互关系。所谓的可视化,就是将原来隐藏在大脑里的表象编码显性呈现出来,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图文并茂,通过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创新。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理论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可视化工具,同样强调用图像去表征知识,实现知识的生成、加工、传播和创造。
小学生逻辑思维与比较弱,抽象思维还没有得到发展,他们更需要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其理解知识,理清知识间的关系。知识可视化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增强学生识记能力,使知识之间产生联结,促使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辅助教师开展教学,及时反思并改进,将复杂的内容,以逻辑化的形式表示出来,更加简洁清晰地呈现思维活动,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传递的效能。
皮亚杰的图示学习理论提到,知识简单地不能被定义为客观或是主观的,因为知识是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之间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逐渐成熟的果实。从这个角度来看思维导图的绘制,就会发现,它是一种图示的建构,从一个关键字词或关键概念、命题出发,逐渐拓展,延伸到其他更广阔的知识,最后形成一个新的知识网络,这和皮亚杰的图示学习理论是一拍即合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在其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拓展新的知识,把新旧知识串联在一起,建构自身独一无二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启蒙阶段,抓住关键期,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学习用思维导图,能为学生后续各种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围绕关键词,展开对语文知识内容的想象,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且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发散性以及创造性,改善学生单向思维的惯性思考方式,培养学生养成发散性思维,使其具有良好的逻辑性,加深对语文知识内容的理解与印象,使得枯燥的知识、内容变得有趣灵活,为学生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将枯燥的文字转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画,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语文知识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敢表达,愿意表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新知识点同旧知识点进行有效融合,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疑点,在学生对问题分析以及解决的过程中,就会相应地运用到新的知识点。当学生努力构建知识体系时,就会对知识体系中的旧知识进行思考,同时融入新的知识,摒弃一些旧知识,由此产生积极的知识迁移,帮助学生更好地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层次,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让思想、知识图像化,让知识以更直观、更系统的形式为学生所接纳和吸收,增强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需要观察、总结、归纳、分析分类等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信息加工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习效率。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可持续全面发展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运用联想与想象,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的能力,做到不人云亦云。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优势,知识与新形式结合,进而利用这一新颖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教师在对思维导图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注意将知识融入其中,把握课堂中的随机生成,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情况,面对不同的学生就会收获不一样的课堂效果,这对教师而言也是一项锻炼与考验,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思维导图是个人思维的具体呈现,每个人对相同的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绘制的思维导图也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在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便是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自由,在课堂中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让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逻辑,重难点清晰、明确,既提高了教师备课的效率,也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思维导图进课堂,首先要保证学校具备相对应的教学条件。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对学校的教学条件要求并不高也不严格。具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学校,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电子白板、一体机以及思维导图制作软件等。“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有许多软件都值得运用到课堂当中,为学生的课堂增添趣味性与高效率。
然而,部分山区、乡村学校,并没有配备一系列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样也能实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运用。思维导图不是依靠先进技术来实现的,技术、设备都只是呈现形式,思维导图更依托于教师的教。因此,没有先进设备的学校,教师可以手动在黑板上绘制,可以随文讲解,边讲边画,还能让学生参与其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应试为目标,强调机械、重复,让学生一遍又一遍巩固所学,这样枯燥、沉重的学习任务,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每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年级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学生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仍需要具体、形象的事物做支撑。在这个阶段,教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思想、知识图像化,让知识以更直观、更系统的形式为学生所吸收。
课程改革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必须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保证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不断引导、促进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彻底抛弃教师一言堂的旧模式。思维导图就是非常合适的教学工具,学生能从中学会自主、合作学习,锻炼信息提取、概括的能力,更好地促进落实课程改革。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思维导图,并不是将自己的想法用另一种方式呈现在课堂中。思维导图的优势在于教师在课堂中不断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在课堂中产生的思想碰撞,再适时地板书,生成一幅思维导图。这种随堂生成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弥补了教师或学生个体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实现高效课堂。
思维导图不仅是总结、概括的辅助思维工具,更是锻炼发散性思维的“手脚架”。学习就像织一张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网越来越大,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越来越宽阔,脑海中的思维导图就是这样的网,能够不断地激发个体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兴趣,知道自己的不足,进而更加渴望知识。
思维导图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将每个生字、每篇课文、每个单元、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学年所学的知识都串联起里,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结,这将不再是零零散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能够立体化、形象化地呈现教材知识体系,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结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有助于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思辨的能力,为优化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路径。思维导图是一种学习方法,再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中,运用思维导图总结、归纳各科知识点,将知识形成一幅幅有关联的网状图,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创新性得到锻炼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