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泽坤
(金投健康(杭州)科技有限公司,智慧医疗市级企业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浙江 杭州 310003)
2020年以来重大传染病的爆发,给我国政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风险,疫情防控对政府方方面面的工作成为一场重要的检验。信息技术有效实现多渠道数据采集加工、管理统计以及反馈发布,为医疗资源调配、诊疗信息汇总以及统计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1]。本文将从防(预防)、控(监控)、治(诊治)、管(管理)四大层面分析梳理疫情期间,政府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疫情控制和社会秩序恢复,进而提出如何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政府防控体系”的补充完善。
中国在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后,为加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2004年建成了自基层到中央的“公共卫生直报系统”,针对一般性传染病实现常态性监测[5]。2020年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后,中国以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为目标,建立了“疫情防控数据共享平台”,进一步实现联动联防,形成公路、铁路、民航、通讯、医疗等疫情相关方多源数据监测、交换、汇聚、反馈机制。
国家层面,主要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核心,采用网络直报方式,对重大传染病的疑似、确诊病例等内容和数据进行填报和逐级统计,有效提高数据报送质量效率,减轻基层统计,针对疫情发展实现实时跟踪、重点筛查和有效预测;各省级单位层面,主要依托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以服务疫情防控、临床救治和科研攻关为目标,针对确诊和疑似病历进行汇聚分析等应用工作;各市级地区层面,主要通过及时全面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利用大数据技术,通过社区名称、地址和位置,实时更新和标明疫情传播具体地点、距离和人数等信息形成“疫情地图”,并视情况不同调整应急响应和防控警报机制,及时公布交通管制等措施,以便于公众更有效防范传染,遏制病毒扩散;医疗机构层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改造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医生在录入重大传染病诊断时,系统会要求医生及时上报患者信息以及填写传染病报卡,做到及时上报不漏报[3]。
突发传染病易引起社会恐惧,为有效控制社会秩序,疫情期间主要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各地区通过“互联网+”服务,实现疫情信息查询、定点救治医院及发热门诊查询导航、新型冠状病毒科普预防知识传播等服务,方便群众及时获取权威信息,科学认识疾病,做好自身防护。
医疗资源调配方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设计并建立了用于数据监测与管理的“方舱日报监测系统”平台,系统分为汇总报表和个案数据两个维度以及医院基本信息、床位占用信息、核酸检测信息以及医疗队信息4个类别和7大功能模块,为有效开展医疗资源调配、诊疗信息汇总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4]。
诊疗方案优化方面,通过与各区域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传输调用,及其平台上的各类临床数据、随访数据、健康档案数据以及其它个人相关的健康医疗大数据的有效分析,信息技术在科研时效提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5-6],特别是结合居民相关检查检验数据和电子病历数据,可实现在诊疗层面上的智能预警[7]。
诊疗服务方面,宁夏和浙江地区通过互联网医院业务支撑体系,为居民提供居家诊疗服务、免费线上心理咨询,保证重点人群的动态管控与心理健康[8]。通过推送居家防护指南、心理指南、防控知识等健康宣教,可以让居民在居家过程中及时获得专业指导以及开展自我管理[4]。
疫情期间,城市交通停运和街道社区被封锁后,解决好诊后术后需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用药问题成为关键工作之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针对慢性病患者,通过互联网医院实现专家线上问诊、药师线下审核药方,并由专业物流公司完成药品配送服务[9]。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提供在线门诊药品的配送服务,患者可通过在线问诊提交相关用药记录,医生开电子处方并发送给药房,药师完成在线审方和核对药品后直接装箱,由第三方物流配送到患者家中[10]。山东省立医院药剂科对患有慢性病和老年病的患者放宽用药限制,单次处方开立用药量可最长支持3个月[11]。上海市针对慢性病患者也鼓励慢病长处方,患者可通过医院内的自助机完成自主续方,最大限度简化续方流程。
电子健康通行码(以下简称“健康码”)在疫情防控期间提供了有效的疫情防控科学依据,中国各地通过健康码实现社区管理和交通出行管控,为群众有序安全就医以及医护人员的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各医院在门诊预检分诊、急诊预检分诊以及发热门诊的入口处,由医院专岗工作人员引导患者按照医院健康码申办流程进行线上申领,患者或家属可通过“一人一码”出示后进行就诊。医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也要求一人一码和亮码上岗。
宁夏医院结合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指南、公众防护指南等文件要求,建立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系统。该系统主要由居家观察、居家诊疗以及居家指南三大核心业务组成,以居家医学观察档案(量表、问卷调查和随访表等数据)为基础,“患者在手机端可自主完成健康自测和打卡自评,在收集患者的居家活动和评估相关数据后,形成健康状态和跟踪记录结果,结合该结果进行精准指导、定时提醒和及时预警的动态管控。
浙江省以“重大传染病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为基础,划分网格并配置专员实行网格管理,针对符合居家医学观察人群,由所属辖区专员联系居民完成自助建档并与专员形成关系绑定,居民定时自行上报健康状况,通过主动申报与疫情线索提供功能报送疫情线索,并由相关线索属地人员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保证疫情线索可实时追溯和监控[2]。为进一步实现高危人员的排摸管理和隔离管理,社区管理人员可针对辖区内居民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筛查和审核上报,针对报送的数据进行筛查管理。
随着突发性传染病在应急防控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突发传染病应对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完整性以及准确性。通过信息技术打通各信息系统平台的数据,最大程度减少各类业务流程和交互环节,并通过自助化与智能化的流程设计,有效降低人员交叉感染风险。
通过在疫情防控与监管过程中合理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国家层面通过公路、铁路、民航、通讯、医疗等疫情相关方多源数据汇总形成疫情防控数据共享平台,再结合各省市的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疫情地图和临床诊疗数据的互通共享,通过为居民提供申报数据与疫情线索通道,保障属地人员实时追溯和监控,最后通过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疫情信息查询和预防知识科普,完成整体的突发性传染病应急体系闭环。
从结果分析可得知,政府监管重点是要实现“防、控、治、管”全流程闭环管理,信息技术在监测预警、预防管控、诊疗方案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发传染病疫情这类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控制,关键在于传染病相关信息的快速获取以及介于此相关干预措施的及时有效实施。为避免传染病疫情的快速扩散,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在疾病发生前能有效实现监测预警,在疾病发生后通过预防和出行管控以及居民的自助服务,可有效实现公共安全监管,快速获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信息,提高处置效率。
防(预防)层面,信息技术有效实现了监测预警和联动联防。中国以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核心,通过网络直报方式对疑似、确诊病例等内容和数据逐级统计,并结合“疫情防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公路、铁路、民航、通讯、医疗等疫情相关方多源数据监测、交换、汇聚、反馈的联动联防机制。
控(管控)层面可分为国家、各省级、各市级和医疗机构,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为核心,针对病例内容,数据逐级统计和网络直报,并结合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平台进行病例的汇聚分析后,市级地区以“疫情地图”形势,实时更新和公布疫情传播信息,并以医疗结构为最小单位,通过改造传染病报告管理系统做到及时上报不漏报。另外,社会恐慌容易影响到社会秩序,可结合各地区的“互联网+”服务和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科普预防知识,实现信息公开透明和信息查询,实现整体疫情有效管控。
治(诊治)层面实现医疗资源调配和诊疗方案优化与高效服务。通过“方舱日报监测系统”平台了解医院相关床位占用、医疗队、核酸检测信息的同时,从医疗资源调配和诊疗信息汇总目标出发实现汇总报表和个案数据监控,并结合各区域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开展各类临床/随访/健康档案等个人相关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分析,实现诊疗层面在诊疗方案的研发和个人的智能预警。结合互联网医院支撑,疫情期间还可为居民提供线上诊疗问诊、线下审核药房和物流配送,完成居家诊疗的闭环,相关慢病药房可实行用药量最长3个月或自主续方取药。另外,结合推送相关健康宣教以及心理咨询服务,让居民最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能获得专业指导和自我健康管理。
管(管理)层面实现动态管控。电子健康通行码要求患者、患者家属以及医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实行“一人一码”,实现社区管理和交通出行管控。人员的排摸管理和隔离管理,可基于“重大传染病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划分网格并配置专员和居民形成关系绑定后实行网格管理,提供主动申报和疫情线索报送服务,居家医学观察指导系统可由居家观察、居家诊疗以及居家指南业务三方面设计,居民可通过手机进行健康自测、打卡自评和定时自行上报健康状况,社区管理人员可结合上报数据进行排摸管理和隔离管理,提高人员流动安全性和降低人员流动带来的交叉感染风险。
信息技术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的主要支撑来部署和建设,特别是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方面,信息技术将发挥更大的价值,为突发传染病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有效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