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太过、不及”与月经病的相关性

2021-03-27 05:24:24贺晓霞徐海燕张沈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长沙40007
江西中医药 2021年9期
关键词:经行浮肿经期

★ 贺晓霞 徐海燕 张沈阳(.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四川 泸州 646000;.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长沙 40007)

月经病不仅临床症状多样性,而且病种繁多。本文结合《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的论述,通过运用“太过、不及”来辨治月经病,达到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诊疗目的。分别从“木乘土” “土虚木乘”入手分析“木太过、土不及”与经行泄泻、月经先后不定期相关性;从“心火太过,必克肺金”“金不及,病从火化”入手分析“火太过、金不及”与经行发热、月经过多相关性;从“土恃强而乘水”“ 母弱而木衰无以制土”入手分析“土太过、水不及”与经行浮肿、月经过少相关性;从“金恃强而乘木”“母弱而火衰无以制金”入手分析“金太过、木不及”与经行吐衄、月经先期相关性;从“水恃强而乘火”“母弱而土衰无以制水”入手分析“水太过、火不及”与经断前后诸证、崩漏相关性。探讨五运“太过、不及”与月经病形成、发病、发展过程的相关性,并列举典型月经病验案,从调节“太过、不及”入手,使机体恢复正常功能,同时拓宽月经病的临床治疗思路。

1 “太过、不及”与月经病的发生及治疗

1.1 木太过、土不及与经行泄泻、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主升而属木,脾主运化而属土,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木乘土”,故木太过,风气大行,风病乃生,脾土受邪,治当平木补脾;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处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土自身不足,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土虚木乘”,故土不及,木气乘旺,反见风化,风病乃行,治当益脾平肝。

在月经病中,若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其侵害,则经行时气血下注血海,脾气益虚,脾湿健运,化湿无权,湿浊下渗于大肠而为泄泻;若土不及,木气乘旺,风病流行,则疏泄失常,冲任失调,脾虚统摄,血海蓄溢无常而为月经先后不定期;故木太过、土不及易出现经行泄泻、月经先后不定期,治当疏肝理脾,肝气得舒,脾气健运,水精四布,则经自调,自无泄泻之疾。

1.2 火太过、金不及与经行发热、月经过多 心火太过,必克肺金,清肃之令将衰,故火太过,热气太行,热病乃生,肺金受邪,治当降火补肺;金不及,病从火化,故金不及,火气乘旺,反见热化,热病乃行,治当养阴清肺泻火。

在月经病中,若火太过,热气太行,热病乃生,灼肺伤津,肺金受邪,则热扰冲任、胞宫,冲任不固,经血妄行而出现经量增多;若金不及,火气乘旺,反见热化,热病乃行,则经期阴血下注冲任,正气相对不足,热邪乘虚而入,郁于肌表而发热;故火太过、金不及易出现经行发热、月经过多,治当养阴降火补肺,热去而阴不伤,则经自调,自无发热之疾。

1.3 土太过、水不及与经行浮肿、月经过少 土恃强而乘水,故土太过,雨湿流行,湿病乃生,肾气受邪,治当除湿补肾;母弱而木衰无以制土,故水不及,土气乘旺,反见湿化,湿病及行,治当补肾除湿。

在月经病中,若土太过,脾失健运,湿病乃生,肾气受邪,则湿聚成痰,痰阻冲任,精血不充,冲任血海亏虚而经量少;若水不及,土气乘旺,反见湿化,湿病及行,则气化运行失司,水湿生焉,溢于肌肤,遂发浮肿;故土太过、水不及易出现经行浮肿、月经过少,治当除湿补肾,经血化源充足,则经自调,自无浮肿之疾。

1.4 金太过、木不及与经行吐衄、月经先期 金恃强而乘木,故金太过,燥气流行,燥病乃生,肝木受邪,治当清燥补肝;母弱而火衰无以制金,而金亦乘木,故木不及,金气乘旺,反见燥化,燥病乃行,治当补肝清燥。

在月经病中,若金太过,肝木受邪,燥气流行,津液不生,阴液亏损,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不宁,迫血下行,则月经先期而下;若木不及,金气乘旺,反见燥化,燥病乃行,则阴血下溢,阴血亏虚,虚火上炎,灼伤肺络,络损血溢,而经行吐衄。故金太过、木不及易出现经行吐衄、月经先期,治当清燥补肝,月经乃血脉津液所化,血海充盈,脉道通利,则经自调,自无吐衄之疾。

1.5 水太过、火不及与经断前后诸证、崩漏 水恃强而乘火,故水太过,寒气大行,寒病乃生,心火受邪,治当逐寒补心;母弱而土衰无以制水,而水亦乘火,故火不及,水气乘旺,反见寒化,寒病乃行,治当补心逐寒。

在月经病中,若水太过,寒气流行,下寒不能上济心火,心火受邪,寒热参半,阴阳失调,则阳不摄阴,封藏失司,冲任不固,经乱无期;若火不及,水气乘旺,热少寒多,则经乱形寒,轻度烘热出汗,烦躁失眠,寐差神疲等经断前后诸证。故水太过、火不及易出现经断前后诸证、崩漏,治当逐寒补心,水火互济,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经自调,自无经断前后诸证之疾。

2 “太过、不及”与月经病的相关性

2.1 木太过、土不及与经行泄泻、月经先后不定期 袁某,女,37岁,已婚,2017年11月4日初诊。

主诉:经行腹泻1年,经来先后无定期6个月。Lmp11月8日,6天净,量可,色暗红,小血块。患者近1年每逢经前即有腹泻、腹痛,泄后腹痛减轻,月经先后无定期,平素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不适,神疲倦怠,纳呆食少,经前一周乳胀,舌红,苔薄白,脉弦细缓。诊断:经行泄泻,月经先后无定期。证属肝郁脾虚。治宜疏肝扶脾,调经止泻。处方:黄芪30 g,白芍20 g,山药20 g,白术15 g,党参15 g,茯苓10 g,防风10 g,木香10 g,菟丝子10 g,白扁豆10 g,砂仁6 g,陈皮6 g,柴胡6 g,甘草6 g。10剂,于经前服用。患者服药后经行腹泻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成形。

12月2日二诊:服上方7剂药后2天月经来潮,经期大便次数减少,便亦成形,1月9日月经来潮。在前方减去白扁豆,加杜仲12 g,续断12 g,炮姜6 g。5剂,早晚温服,以巩固病情。

体会:木运太过,则风气流行,脾土受其侵害,患者可见泄泻,腹痛,饮食减少,胸胁痞闷,嗳气不舒,乳胀,这是土气无权,木气独胜的现象。土运不及,风气因而流行,土气失却生化之能力,患者多见消化不良的泄泻,腹痛。本病案患者由于脾气素虚,经前、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脾气愈虚,运化失司,而肝旺侮脾而致使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胸胁胀满不适;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神疲倦怠,纳呆食少;气滞湿阻,水湿下注大肠,则便溏不爽或泄泻;肝气犯脾,气机郁结,则腹痛;便后气机得以疏通,则泻后腹痛减轻或消失;舌红,苔白,脉弦,为肝郁脾虚之征。方用黄芪、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为君药;山药、茯苓、白扁豆、菟丝子渗湿健脾止泻,白芍、柴胡养血柔肝、疏肝理气共为臣药;陈皮、砂仁、木香健脾并调和气机,防风散肝舒脾,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全方共奏健脾疏肝止泻之功。二诊中患者经行腹泻明显好转,恰逢月经期去白扁豆;加用炮姜温经散寒、收缩子宫止痛,杜仲、续断防止脾虚及肾,以健脾补肾。

2.2 火太过、金不及与经行发热、月经过多 刘某,30岁,孕1产1(顺),工具避孕,无生育要求。2018年2月12日就诊。主诉:经期发热4个月,月经量多2个月。

患者顺产一子后,因产后外感内伤,导致瘀血留滞胞中,随后每逢经期必发热(直至月经干净,发热症状缓解)且月经量多4个月,现正值经期第1天,发热已2天,腹痛,口干,经来量多,色暗红质稠,舌暗红边有瘀点,脉沉弦数。诊断:经行发热,月经过多。辨证:瘀热蕴阻兼阴虚。治法:化瘀清热,养阴固冲止血。处方:黄芪、生牡蛎各30 g,生地、赤白芍、山药各20 g,当归、牡丹皮、地榆炭、茜草、炒白术各10 g,柴胡、山萸肉、五味子、陈皮、甘草各6 g。6剂,每天 1 剂。随访患者服完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月经量减少,3 剂后愈。嘱下次月经来潮前7-10天来复诊。2018年3月8日复诊:有轻微发热症状。前方减五味子、地榆炭加防风、炒栀子各10 g, 7剂,服药期间3月11日月经来潮,6天净,量色可,无血块。药后病除,随访2个月经周期,此后经行发热未再复发,月经量正常。

体会:火运太过,则暑热流行,肺受火邪。患者可见身热肤痛、腹痛症状,显示火热之气过于亢盛的征象,火气甚于下部则血从下泄不止,出现月经量多,经色紫暗,挟有血块,舌暗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之象。金运不及,火气与木气就相应地旺盛,长夏之气专胜,所以万物因而茂盛,干燥烁热,患者可见经前或经期发热,腹痛,火邪抑金起反应而生水,于是经血量多如注。此病案中患者于7个月前顺产一子,因产后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随致每逢经期必发热且月经量多。本方共奏化瘀清热,养阴固冲止血。方中黄芪、生牡蛎各30 g,生地、赤白芍、山药各20 g,当归、牡丹皮、地榆炭、茜草、炒白术各10 g,柴胡、山萸肉、五味子、陈皮、甘草各6 g。方中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生牡蛎、白芍、五味子、山萸肉养阴收敛固摄血液,当归、赤芍、牡丹皮、地榆炭、茜草凉血化瘀,柴胡解郁清热,达到化瘀清热,养阴固冲止血之目的。

2.3 土太过、水不及与经行浮肿、月经过少 牟某,女,26岁,未婚,2018年 3月13日初诊。经前四肢浮肿5个月,月经量少3个月。患者初潮12岁,lmp:2018年3月19日。平素月经规律(5-7/27-33天),经量可,经色暗红,少许血块。患者自述5个月前出现经前1周左右四肢浮肿明显,经后消失,近3个月来,周期同前,经量较前减少2/3,色淡红,质粘,腹痛、四肢厥冷,形体肥胖,腹胀纳减,腰膝酸软,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缓细。西医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排除内科等相关疾病。诊断:经行浮肿、月经过少。辨证:脾肾阳虚。治法:化湿祛瘀,补肾调经。处方:黄芪30 g,白术、当归、川芎、茯苓皮、牡丹皮、泽泻、丹参、鹿角霜、香附各10 g,熟地、山药各20 g,益母草15 g,桂枝、山萸肉、甘草各6 g。7 剂,每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4月 21日二诊:服药后尿量增多,4月 21日月经来潮,经前浮肿较前减轻,经量可。继以上方加入大腹皮15 g,服7剂至经停,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

体会:若土运太过,则水湿之气流行,肾受邪湿,患者可见四肢困重浮肿,形体肥胖,按之凹陷不起,这是土气太过所至,水湿内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血海不足,故经量减少,色淡红,质粘,腹痛;土病则不能克制水,以致水饮之邪积于体内而腹胀纳减,小便短少,大便溏泄。若水运不及,湿土之气因而大盛,患者可见腹胀,身体困重浮肿,大便溏泄,烦闷抑郁,四肢厥冷,腰膝酸软,这是由于冬藏之气不能发挥作用,肾气失衡,阳气虚弱,不能发挥它温暖的作用。

本方温肾化气,健脾利水。方中黄芪健脾利水为君药,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为苓桂术甘汤助黄芪健脾利水,当归、川芎、牡丹皮、泽泻、丹参、益母草活血化瘀,香附调气通脉,熟地、山药、山萸肉三补肾阴,鹿角霜补肾助阳,达到温肾化气,健脾利水调经之目的。

2.4 金太过、木不及与经行吐衄、月经先期 王某,女,21岁,未婚。2018年2月3日初诊。主诉:经来提前伴经期衄血、吐血3个月。患者平素月经周期、经期、经量正常(4-6/32-35天),近3个月出现经来提前伴经期衄血、吐血。lmp2月4日,19天来月经来潮,经行第2天,量较前偏少,色鲜红,伴衄血、吐血,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弦数。相关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经行吐衄、月经先期。辨证:肝经郁火。治宜清肝降火调经。处方:白芍、生地各20 g,当归、白茅根、丹皮、黄芩、牛膝、牡丹皮、炒栀子、茜草、郁金各15 g,代赭石30 g,甘草6 g,5剂,水煎服,日服3次。诸症消失,仍有轻微头晕耳鸣。二诊经净后在上方基础去白茅根、代赭石,加柴胡6 g,女贞子10 g,熟地黄15 g,以清肝解郁,7剂,水煎服,日服3次。三诊:3月7日月经来潮未吐血、衄血,月经周期也恢复正常, 随访3个月未反复。

体会: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邪气伤肝,患者可见心烦易怒、两胁胀痛、口苦咽干,肝火上扰清窍则头晕耳鸣。木运不及,燥气就会旺盛,可见尿黄便结。《内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其病机多因血热气逆、迫血妄行,血随气上溢所致。谨守“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治疗从肝治。患者素性肝郁,木火炽盛,冲气偏盛,故经前或经期血随冲气上逆而衄血、吐血,火盛则血量较多而色红,热扰冲任则经来提前,故治宜清肝调经。本方共奏清肝降火调经之效,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生地、丹皮凉血清热,郁金、炒栀子、黄芩清热降火,茜草、白茅根佐生地以增清热凉血之功,牛膝引血下行,甘草调和诸药。二诊后去白茅根、代赭石,加柴胡、女贞子、熟地黄以疏肝养血,加强治疗头晕耳鸣功效。

2.5 水太过、火不及与崩漏、经断前后诸证 严某,女,49岁,2017年11月7日初诊。主诉:无规律阴道出血1年,烘热汗出2月。2017年10月25日诊刮及病检提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现阴道出血干净1周。患者平素性情温和,近1年月经紊乱,烘热汗出,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多梦,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细数。查心电无明显异常,盆腔彩超: 子宫附件无明显异常,子宫内膜0.5 cm。处方:黄芪、生牡蛎、浮小麦各30 g,生地黄20 g,丹参、炒酸枣仁、柏子仁、麦冬各15 g,黄柏、地骨皮、防风、白术、五味子10 g,阿胶、黄连、炙甘草各6 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次。

二诊:患者自觉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多梦、口干症状明显减轻,烘热汗出、手足心热症状仍明显。原方去黄连加生龙骨30 g,玄参、郁金各10 g,继服7剂。三诊: 汗出较前缓解,情志得舒,要求将中药制成丸剂,长期服用。随访半年,无明显不适。

体会:由于水运太过,则寒气流行,邪气损害心,患者可见心烦易怒,心悸,失眠多梦;火运不及,则寒气旺盛,阴寒凝滞之气过盛,阳气不能生化,阴阳失衡,患者可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手足心热。《医宗必读》指出“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汗为心之液,肾气亏虚则心阴失济、心火炽盛,水火不济而阴津外泄为汗。本方共奏生津敛汗,养心安神,益气固冲之效。方中黄芪益气补血兼助止汗,生牡蛎平衡阴阳而敛汗共为君药;浮小麦甘凉并济、能益心气、敛心液,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酸敛心气,丹参宁心安神,黄连清心泻火,生地黄上清心火而养心安神,下滋肾水而补肾清热共为臣药;佐防风、白术助黄芪益气止汗,麦冬助生地滋阴清热,阿胶滋阴补血、以复耗灼之阴津、且防黄连苦寒伤津之弊,黄柏、地骨皮清虚热泄肾火助水火协调;后随证加入生龙骨、玄参、郁金而益阴潜阳,除烦止汗,解郁凉心巩固治疗。

3 小结

有学者从“太过、不及”辨治月经病,将其分为太过、不及两大类,并制定清经与补经两大系列治疗思路[1]。有研究者运用肝失疏泄之“太过、不及”理论,探讨疏肝理气、 酸收敛肝法对临床的指导价值[2]。黎小斌教授认为年份的“太过、不及”会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治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3]。

五运六气学说,简称运气学说,不仅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而且也是中医学特有的医学方法,运气学说之“太过、不及”在月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4]。《校注妇人良方》引王子亨方论:“经者,常候也……故每月一至,太过不及,皆为不调,阳太过则先期而至,阴不及则后期而来。”依据此论述,本文作者曾从“肾阴阳转化”理论探讨“太过、不及”两类月经病在临床的防治研究[5],今从《素问·气交变大论》中“未至而至,此谓太过;至而不至,此谓不及”的论述结合月经病临床验案分析五运太过、不及与月经病的相关性,更进一步拓宽了月经病的“太过、不及”临床治疗思路。

猜你喜欢
经行浮肿经期
经期延长是怎么回事
伴侣(2023年3期)2023-04-10 16:18:45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00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孕妇下肢浮肿怎么办
幸福家庭(2020年9期)2020-08-31 15:04:57
经期用药须谨慎
女性经期怎么吃都不会胖吗
经期不适需调养,准确辨证药食疗
经行
山花(2020年6期)2020-06-19 08:50:32
经期为何睡不醒
伴侣(2015年10期)2015-09-10 07:22:44